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6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95篇(第11/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04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02分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向历史深处回望,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到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从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到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明确"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大唐芙蓉园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时代新韵......千古文脉一华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XX大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能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穿越风雨、大道如砥,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北国边陲到南疆海岛,复兴的梦想激荡在14亿多中国人心中。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尤为清醒:"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更加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3日05版)

科技赋能,建设更多新粮仓(人民时评)

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汇聚科技创新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中国东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这里锚泊作业。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几乎所有流程都能在这艘船上完成。船载舱养模式下,"国信1号"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比每年查干湖冬捕总量的两倍还多,堪称移动的海上牧场。

有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里第一个实现了养殖水产品产量超过捕捞总量的国家。近年来,从抗风浪深水网箱、远海生态围栏到养殖工船,伴随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各类海洋养殖装备赋能,我国不断加快耕海牧渔的步伐。在发展空间上,由近岸浅水向深远海拓展;在生产方式上,由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转型。通过持续打造"蓝色粮仓"和优质蛋白生产新基地,越来越多的高品质鱼类"游"上了百姓餐桌。

实践启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蕴藏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优势和潜力。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利用,有助于缓解陆地资源紧张,丰富居民膳食结构,提高我国食物稳定安全供给水平。

进而言之,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提升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着眼未来,应兼顾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力,实现多养鱼、养好鱼。一方面,要科学拓展宜渔水域,充分利用湖泊、水库、河流等内陆大水面资源,优化升级生产方式,深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态网箱等集约立体养殖模式的生产潜力。另一方面,要加大优良苗种选育,加大水产"芯片"攻关,并在养殖实用技术、加工流通等环节发力,让"菜篮子"装上更多优质水产品。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以强调。耕地、海洋之外,2.31亿公顷森林、近4亿公顷草原等,都是让中国饭碗更丰盛的底气所在。也应看到,激发森林"粮库"潜力,涉及精准育种、生态栽培、精深加工等环节,亟待培育生态化生产的绿色供应链;开发利用草原充盈"肉盘子""奶瓶子",尤须立足平衡草畜矛盾,在饲料生产、养殖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发推广新技术,打造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总之,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开辟更多食物来源,离不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更需要扎扎实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科技创新要产量、要产能,打好组合拳。

从过去80%的食物来自主粮,到如今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等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主角",相关趋势折射出老百姓悄然转变的食物消费结构,也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产业提供了机遇。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汇聚科技创新动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一定能建设更多新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3日05版)

来论

因地制宜,循环利用再生水

吉林省长春市文水声

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明确了首批纳入试点范围的19个城市。这项试点工作对于提高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引领我国各地挖掘污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指的是达标排放的尾水经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措施进一步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产、生态、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北京,新凤河流域通过人工湿地提质、再生水生态补给,河道植被覆盖度由10%提升到40%,鱼类、鸟类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在山东聊城阳谷县,污水厂尾水排入人工湿地净化后,供工业企业使用,每年可少引黄河水15%。各地的实践表明,再生水循环利用,既能减少工业企业用水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又能降低污染排放量,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既要加强部门协同,统筹相关设施规划布局、建设改造和运维管理等任务,也要注重规范管理,加强监测监管,保障用水安全,还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解决再生水循环利用中的技术难题。因地制宜、凝聚合力,充分发挥制度、市场、技术等作用,再生水循环利用将更好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改造设施,方便残疾人出行

北京市朝阳区许柚

配备上车服务按钮,安装伸缩踏板,设置轮椅停放专区......近年来,福建厦门积极开展公交车和公交场站无障碍设施改造,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

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是他们正常工作生活的基本保障。在广东,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不断优化二号航站楼洗手间、盲道、服务柜台等无障碍设施设备,打造有温度、有爱心的无障碍出行服务;在湖南,长沙南站在高铁站与地铁站、公交站、磁浮站之间建立残障旅客联动机制,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充分考虑残疾人需要,注重细节设计,不断提升无障碍设施便利化程度,完善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才能更好满足残疾人出行需求。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各方力量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把残疾人的困难和期盼装在心里,在日常生活、考试就业、体育健身、医疗康复、融入社会等方面打造无障碍环境,定能助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3日05版)

让更多国产大飞机在蓝天翱翔(中国道路中国梦)

5月28日,东航MU9191航班自上海起飞,平安降落在北京,圆满完成国产大飞机C919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标志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当飞机穿过隆重的"水门礼",这一幕不仅给我们商飞人以鼓舞,更给每一个中国人以自豪。

形成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研制能力、生产能力,是大飞机研制历程的重要启示。回顾过去,我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要确保国产大飞机的安全、可靠,任务艰巨、挑战不小。中国商飞自成立以来,注重从系统科学角度推动协同创新,注重结合市场需求开展产品技术创新,注重发挥主制造商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牵引带动作用,在开放合作的同时,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唯有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才能自强,创新才能争先,是我们在研制大飞机过程中的坚定信条。自2017年首飞以来,从攻克主飞行控制律、航电系统集成、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等一批重大技术难关,到完成最大极限载荷、应急撤离等一批关键地面试验和失速、颤振、自然结冰等一批高风险试飞科目,再到试飞机在16省份22个机场历经高寒、高温、暴雨、雷电等严酷环境考验......我们爬坡过坎、一步一个脚印,攻克163项关键技术,形成1935项专利,沉淀2.4万项标准规范,掌握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研制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带动航空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取得群体性突破。同时,还带动了一批产业发展,形成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大飞机产业体系,推动基础学科、航空工业和相关产业取得新发展。实践证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不断开拓进取、积蓄动能,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懈怠,要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抓下去,用前进的目标激励自己,用比较的差距鞭策自己,力争早日让我们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随着C919大型客机取证交付、投入商业运营,我国大飞机从研制阶段转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推进大飞机自主可控进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进大飞机产业化进程,加快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大型客机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制造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航空梦。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奋力绘就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我们一定能让更多国产大飞机在蓝天翱翔。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3日05版)

城市治理要下足绣花功夫(人民时评)

优化公交专用道专用时段,允许部分社会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规范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标志标线、借道区......近日公安部出台优化城市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由各地结合实际实施。通过改革寻求保障公交车运行速度和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之间的平衡,这是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城市里,从交通出行到餐饮消费,从垃圾分类到噪声治理,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城市治理息息相关。城市治理得好不好、精细不精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也是适应城市发展新阶段、新要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过去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燃气管网、桥梁等如何实现实时监测,红绿灯如何配时,公园绿地如何布局等,都考验着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近年来,不少城市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在上海静安,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集纳了"一网通办"自助机、公用事业费一体缴费机、共享打印机等便民设施,将服务和资源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在山东青岛,当地通过设置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暂存点、废旧衣物回收箱、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点等,改善垃圾分类投放环境;在四川成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共享单车停放情况和投放数量,智能调度企业及时清运......各地实践启示我们,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就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开展城市体检,找准"落针点"。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首先要找准难点和堵点。比如,针对公交专用道如何优化调整,北京面向公众开展问卷调查,邀请市民对优化改进方式提出建议。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北京还探索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问题找准,才能有的放矢。

注重科技赋能,磨好"绣花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部分城市通过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平台,让各类管网一目了然;借助前端传感器对管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就能不断实现治理方式的优化升级。

加强统筹协调,用好"穿针法"。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推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例如,治堵工作往往涉及公安交管、住建、轨道公司等多个部门单位,只有强化统筹,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

城市治理是一门科学。更好地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必能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4日05版)

广袤乡村也是成才舞台(暖闻热评)

〔人物〕沈阳农业大学教师王一夫、赵野夫妇

〔故事〕王一夫、赵野夫妇是沈阳农业大学教师。两人响应学校号召,分别来到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胜利街道马莲屯村和朝阳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学校到农村,他们带着年幼的女儿,在乡村振兴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点评〕

"我们都觉得,到乡村去大有可为。"这是王一夫、赵野夫妇的心声,也是不少投身乡村建设的年轻人的心声。驻村一年多来,王一夫、赵野夫妇以自己的辛勤付出,收获了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也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信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