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二季度文章汇编36篇(第8/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472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3分钟

新征程上,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就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要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活需求潜力,提升供给能力,强化改革动力,实现供给和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继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在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赢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积蓄更多能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夯实我国经济发展根基。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破解重要领域"卡脖子"问题。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安全,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着力提升理论修养(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在加强理论学习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表率。早在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谈到自己研读《资本论》的体会时就说:"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要重视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关《资本论》的通信内容。"在被问及怎么对《资本论》这么熟悉时,习近平同志回答,自己下乡时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3遍《资本论》,记了很多本笔记,还读过几种不同译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伟业,领导干部必须着力提升理论修养,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也离不开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领导干部要完成好各项任务部署,带领群众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需要掌握的本领很多,如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等。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核心的就是理论修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就有了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就能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打开看待问题的大视野,提高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也就有了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提升理论修养,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学习理论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全面系统地研读原著,带着问题、联系实际学习原文,从而更加深刻领悟科学理论的学理哲理、道理情理。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必须学会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的成效由实践检验。本领掌握得是否牢靠,不是单纯地看读书多不多,更要看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找到排忧解难、为民造福的着力点。要在实践中学真知、在实践中悟真谛、在实践中长真才,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学习成果体现到提高政治能力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体现到增进民生福祉上,努力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新业绩。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思想纵横)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的XX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百余年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宝贵历史经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围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种自信自立,生动体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政治品格之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深刻把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就要深刻领悟和牢牢把握"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个基本点。

中国人对中国问题有着最深切的认识,对其独特成因有着最准确的把握,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答中国问题。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如何完成这些主要任务从来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坚持自信自立,依靠自身力量,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我们党创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我们党创立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回顾我们党百余年来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自信自立始终是我们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的重要原则。新时代十年,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把握、对中国问题的解答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我们党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我们党善于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善于把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凝聚成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是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自信自立,始终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思想纵横)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的繁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在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为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表现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这是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广泛、全面、深度的,既有经济交流,也有政治交流,还有文化交流等。正是这种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点,也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明从来不是以邻为壑而是以邻为友,不是对立对抗而是交流互鉴。例如,《左传》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释的都是这个道理。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异域元素,到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流行的胡乐胡舞,再到宋元时期跨海而来的番客番舶,这些外来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并赓续至今的重要源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根基,正在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内在特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由其突出的包容性等特质所决定的。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思想纵横)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就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个重要特征。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历史观,而且对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追求日日新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点。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鲜明地体现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的发展中。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采用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令黔首自实田",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继承中创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后来,隋唐开创实行科举制、元代确立行省制度、明代废除宰相制度、清代实施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的政策等,都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都不同程度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变则通"的创新思想。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还体现在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从思想到器物、从艺术到科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中华民族不仅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在科技上也有诸多领先世界的发明......正是我们自己创造和培育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回顾历史,为什么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尊重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发扬恪守正道、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