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二季度文章汇编36篇(第9/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472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3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回望历史,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文传统和治理智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富民厚生、义利兼顾、自强不息的优秀价值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所继承和发展,"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主张又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推陈出新。百余年来,我们党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扎根中华大地,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思想纵横)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列于首位的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一重大论断,是建立在坚实的考古发现和丰富的文献记载基础之上的,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认识文明的连续性需要从认识历史开始。古老的中华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很了不起的。

8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进程,正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6000多年前,社会明显分化,开始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华文明加速发展。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进入夏王朝时期,中华文明也从此进入以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的王朝文明阶段。夏朝之后的商朝,逐渐建立起王朝内部的各种政治和礼仪制度,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具、甲骨文字以及后世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制度。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成为保障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保障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坚不可摧。公元3-6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民族的大一统,这已经超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也在民族大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说明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的文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又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今天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度蒙尘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从未断流。这条文明之河浇灌的这片古老大地始终生机勃勃。今天,我们不仅成功传承中华文明并继续从中汲取养分,而且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思想纵横)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的伟大文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而又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将"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列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鲜明体现为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深深熔铸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各民族人民之间频繁互动。秦朝实现"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秦汉实行的郡县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以郡县对辽阔的国土直接进行管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推动汉唐文明的高度繁荣和多民族融合。秦汉以后,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此后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历史上,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各朝代都因时因势采取各种有效举措。如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朝建立后,完成了大漠塞外与中土农耕区连为一体的政治统一,民族实现融汇,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清朝通过理藩院统辖、盟旗制等制度,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强化。清中后期,儒学逐渐成为主导文化,藏传佛教又成为沟通藏、蒙两族的另一文化纽带,强化了文化融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断得到加强与升华。我们可以看到,在秦朝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民族在民族融合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铸就了追求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即便遭遇重大挫折也团结凝聚、奋勇向前,把国家统一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外敌入侵,我国各族人民发扬伟大团结精神,英勇奋斗,浴血奋战,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中国之所以在衰败凋零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通过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坚持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