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7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55篇(第10/1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81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1分钟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7日05版)

促进群众体育实现更大发展(大家谈·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2)·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最近一段时间,"村BA""村超"等"村味"体育赛事引发热议,鼓舞了各地办好群众体育运动的热情。本期大家谈选编3篇文章,一起探讨如何促进群众体育实现更大发展。

--编者

激发兴趣广泛参与

北京市西城区达仁

观看贵州省台江县"村BA"和榕江县"村超",令人振奋的不只是激烈的竞技比拼,还有普通观众对体育的热爱。比赛时,村民和游客挤满看台,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群众基础可见一斑。

发展好群众体育,关键在于激发群众参与兴趣。基础设施到位,才能方便群众参与。以榕江县"村超"为例,当地拥有标准足球场14块,方便了足球爱好者训练活动。体育项目有特点,才能吸引群众参与。从珠江上的龙舟争霸赛,到八桂大地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再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锡尼河杯"足球赛,无不是以浓厚的地域特色,赢得群众支持参与。

随着人民群众对休闲放松、健身康养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多群众体育运动场景等待开启,更多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等待唤醒。为更多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创造条件,现象级群众性体育赛事必将持续涌现,赛事的综合效益也会越来越明显。

扎根乡土赢得群众

贵州省贵阳市马刚

贵州省榕江县"村超",每个比赛日赛场都有四五万观众,在网络上也赢得满堂喝彩。"村超"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有竞技观赏性,又方便群众参与,人们能从中享受到体育之乐、文化之乐。

"村超"能够火爆全网,靠的不仅是足球运动本身的号召力,还有扎根乡土、扎根群众的感染力。技惊四座的"倒挂金钩"、眼花缭乱的"彩虹过人","村超"踢出了球技"名场面"。比赛间隙的芦笙舞、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体育运动与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文体公共产品,让观众在"最炫民族风"中享受加倍的快乐。

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村BA""村超"绝非急就章,而是凝聚着各方的热忱付出、长久努力和紧密配合。对于全国其他村镇而言,潜心发展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推动文体转化、文旅融合,就能让人们从体育中愉悦身心。

突出特色避免同质

贵州省六盘水市李万军

贵州省"村BA""村超"的火热表明,饱含地域特色的乡村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展现风土人情、地方形象的窗口,也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动能。

"村BA""村超"为何这么火?一个重要原因是找准了发展定位,发挥了自身优势,突出了地方特色,推动了群众体育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村BA""村超"出名后,也有不少地方跟风模仿,打出"村操""村赛""村运会"等"村牌"。能带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好事,但跟风模仿、重营销轻内容容易出现同质化、良莠不齐的问题。把赛事做实、把体旅融合做优,是赢得观众和游客口碑的基础。

无论是发展群众体育,还是促进乡村振兴,都没有依葫芦画瓢的捷径,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上做大文章,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弱项上精准发力。坚守初心、展现精心、投入耐心,群众体育才能稳健发展,乡村文旅才能常赢长红。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7日05版)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人民观点)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在街边一家商铺内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观看苏绣制作,听到四代人传承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一番话,揭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血液里不变的根、本、魂,流贯的意、韵、脉,传承的精、气、神。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文脉悠远,与古为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必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今天,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国宝、文物、非遗走进人们生活,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旅游演艺、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人们在旅游中感悟文化味道。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充满时代生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精彩呈现二十四节气、折柳寄情等文化元素,"中国式浪漫"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铜奔马造型玩偶等实物文创商品走红,《千里江山图》数字展等展览深受欢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呈现活跃景象;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等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中,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XX大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需要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更主动的精神力量,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定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在北京市,京剧、相声等艺术形式在老会馆开启了活化利用之旅;在上海市,经过保护性修缮,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建筑群被赋予全新商业功能;在辽宁省沈阳市,千余种具有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有效传播了历史和文化......今日之中国,是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中国,是文化之花繁盛绚丽的中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文化将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将生生不息。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7日05版)

协同发力护航成长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营销视频制造教育焦虑,引发网友强烈反感。视频中,每个暑假都被渲染成"被甩掉""快赶超"的关键节点,如果孩子"暑假不努力",只能"开学徒伤悲";接着,便开始兜售辅导课程和各类材料。一些家长受到这类营销视频的影响,出现焦虑情绪。这种情绪传导扩散,也让孩子压力倍增。

好的教育,绝不是贩卖焦虑,而是给予希望。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让孩子与他人比较,而是鼓励孩子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与最优秀的自己相遇。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盲目通过课外辅导拔苗助长,可能阻碍这种能力的发展,甚至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长此以往还可能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双减"政策实施两年来,深化拓展改革成果,需有关部门、地方进一步协同发力。7月至8月,教育部在全国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3年暑期专项行动。北京市委网信办已启动相关网络不良信息专项整治行动。各方携手努力,必将为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快乐的暑假创造更好环境。

精细管理改善民生

河南省郑州市苏砥

前不久,为进一步规范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对拍黄瓜、泡茶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作出了简化许可的规定,同时明确从事生食类食品、冷加工糕点、冷荤类食品等高风险食品制售的不适用该条规定。

法规规章从来不是一成不变,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合情合理的诉求,解决好民生关切。把拍黄瓜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与夫妻肺片、凉拌牛肉、冰淇淋蛋糕等真正容易滋生细菌的高风险冷盘区分开来监管,实实在在减轻了商家的负担,获得广泛好评。

调整虽然细微,反映的却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增进民生福祉的大文章,彰显的是有关部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也启示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关键是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盈。有理由相信,在事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实事上多下功夫、下绣花功夫,市场监管就能收获更多掌声与点赞。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7日05版)

多一分体谅生一分清凉(暖闻热评)

〔事件〕入夏以来,各地气温持续攀升,特别是北方一些地区不断刷新高温历史纪录。穿梭街道的外卖员、保障安全出行的交警、奋战工地的建筑工人、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保供抢修的电力工人......许多劳动者,不惧高温坚守工作岗位,为经济社会发展默默贡献力量。

〔点评〕

前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通知,要求通过送清凉物资、送政策宣传、送健康培训、送健康体检、送法律维权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夏季高温天气因素给职工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传递着"高温无情人有情"的价值导向,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障高温天气下的劳动者权益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夏日坚守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带来了徐徐清风。

正如网上那句流行语所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炎炎夏日,谁都愿享受室内清凉。但无论是在80摄氏度的炉顶坚持作业,还是在太阳最烈时放飞无人机,抑或是顶着烈日测量道路,对于一些劳动者而言,在高温下劳动,是职业和岗位所系,也是城市运转和社会运行所需。对相关用人单位来说,既要保持城市在高温下有序运转,又要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必须更好秉持科学态度,坚持底线思维,统筹部署防暑事宜。最近,一些平台企业为外卖骑手提供免罚权益、线路优化和派单保护,让外卖骑手能够根据身体状况,适当休息、躲避酷暑;一些单位为员工配备小风扇、"空调背心"和防强光的护目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温作业的不适感。根据高温作业的特点,做好源头预防、采取周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到细处,该暂停时暂停,能完善则抓紧完善,就能实现城市运转和权益保护的双赢。

高温中的劳动者是城市的一分子,他们不避酷暑、挥汗如雨,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呵护。提供更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体现一座城市的脉脉温情与人文关怀,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天津市,上千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免费为劳动者提供饮水、纳凉等服务;在上海市,园林绿化、环卫等行业职工可轮换休息,缩短户外连续作业时间;在浙江省杭州市,多个避暑纳凉点开在地铁、防空洞,可供户外劳动者休息......各地通过各种方式,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提供贴心呵护、到位保障。高温无情,人间有爱。多一分尊重、多一些关怀,拿出真招实招,解好民生答卷,才能为劳动者内心增添一抹清凉。

面对高温天气持续现状,各有关方面都要切实做好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给劳动者更多尊重、理解和关爱。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加强劳动者生活措施保障,这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8日05版)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人民时评)

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翻开半年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绩单亮眼。被誉为中国"争气机"的我国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业示范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航成功,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完成吊装......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振奋人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今年上半年,高技术生产彰显韧性。"神舟"升空、大飞机首航,带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航空航天铝材产量增长23.3%;智能消费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带动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相关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1%、58.0%。创新发展动能积聚增强,使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引擎作用继续显现。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围绕破解"卡脖子"难题,上半年,我国半导体有关生产设备的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分别增长30.9%、46.5%。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高质量发展就能持续获得新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8.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0.4万件,同比增长23.3%。传统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升级,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创新型企业较快增长,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折射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汇聚新优势。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今年7月,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一批来自上海本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登场亮相。从制定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到编制实施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一系列举措,为人工智能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强根固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