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全年汇编111篇(第16/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05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6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面向未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廉洁奉公树立新风(人民观点)

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把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从不敢腐到不想腐

"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战天斗地;"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在荒山石滩造林,留下满山木麻黄;群众心中的"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被同事视为严于律己的"好班长",他惟愿"省点时间干点事"......这些群众喜爱的好干部,无不是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典型。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必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廉洁奉公树立新风",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五个具体目标之一。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着力解决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从公款吃喝等具体问题抓起,从月饼、粽子等"小事"查起,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丰富了自我革命有效途径,赢得了人民群众由衷称赞。实现"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目标,必须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必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把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从不敢腐到不想腐。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夯实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涵养廉洁自律的道德修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我们必须坚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党章中,"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明确了要求;宪法宣誓誓词中,"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昭示着决心。中国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通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奋勇争先、建功立业,必能不断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华章。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凝心铸魂筑牢根本(人民观点)

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掌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共产党员,有共产党员的样子。那是坚贞不屈的样子,为革命不怕牺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那是奋发图强的样子,自力更生研发"两弹一星一艇","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那是义无反顾的样子,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那是担当奉献的样子,把脱贫攻坚的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奋斗意志、坚定的恒心韧劲,是共产党员留存青史的群体画像,也是指引我们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精神支撑。

指出信仰信念是"政治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钙",告诫不能得"软骨病";强调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极为重视,要求领导干部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和高尚人格的强大力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其中一个具体目标是"凝心铸魂筑牢根本",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我们要以学铸魂、坚定理想信念,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掌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这一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理想信念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老英雄张富清主动封存赫赫战功,为人才匮乏的偏远山区默默奉献一生。"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教育事业,即便病痛缠身依然一如既往。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关键看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凝心铸魂筑牢根本,广大党员、干部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在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全党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指引党和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我们对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

努力实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人民观点)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次大会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值此五周年之际,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结合身边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编者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田相和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的一名摄影爱好者。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蹲守居民楼顶的田相和,拍摄到了四姑娘山雪顶与温江城区交相辉映的画面。从此,对于雪山的守望,成了他最钟情的事情。

然而,想让雪山与城市同框,太难了。盆地的大气污染物易聚集、难扩散,再加上过去发展重速度、轻环保,灰蒙蒙曾是成都天空的常态,也是田相和失望而归时的心态。

从2013年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

田相和发现,自己用相机镜头与雪山"打照面"的频率逐渐高起来:从一年只能拍到几次,到一年十几次,再到2017年突破50次,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均超过70次,"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田相和镜头里的"常客",蹲拍雪山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小镜头定格大变化,天空之变折射理念之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到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再到要求"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防治大气污染,蓝天保卫战交出优异答卷。

2013年至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在北京,蓝天白云日益成为常态,城区就能拍到星轨;在河南安阳,职工过去不敢穿白衬衣上班的钢铁厂,经过环境整治,变身工业旅游景区。人们以往"盼蓝天",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蓝天更多了,人民群众"爱蓝天"的热情被充分激发,"护蓝天"的办法就更多。位于汾渭平原的山西临汾,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空气质量一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里排名垫底。临汾人转变理念、齐心协力,坚持绿色出行,支持清洁取暖,临汾市还在网上开设了大气污染"随手拍"举报平台,有举报"马上就办"。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都为低碳多贡献一点,蓝天成色就会更足一分,美丽中国建设就会更进一步。

行百里者半九十。蓝天保卫战是一场硬仗,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清醒看到,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依然存在。同2013年相比,我国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但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还不够稳固,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党的XX大报告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才能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2013年春天,在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正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勇毅行动,换来了今天的"蓝天指数"。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迎难而上、接续攻坚,我们一定能实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故事(人民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将这一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需要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

小满过后,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处处生机盎然。行走其中,流苏树、猬实、四照花等"小众植物"成为热门观赏对象。截至目前,国家植物园共收集各类植物1.7万多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光是云杉,就成功从世界各地引种24种,占全球品种一半以上。

近2000公里外的广州,华南国家植物园同样万物并秀。2022年以来,该园新引种植物1100多种。目前园内保护植物总数达到1.75万余种,跻身全球前五名。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植物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战略植物资源的储备库、植物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折射着我们守护多样物种、共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021年,云南"短鼻家族"亚洲象群北上南归的长途旅行,引起全球关注。最近,它们有了新消息:野象健康状况良好,象群吸收了新成员,分成两群在不同区域活动。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背景下,象群不断壮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其实不只是野象,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等级,朱鹮由1981年发现时仅存的7只增加到9000余只,藏羚羊繁衍迁徙,长江频现"江豚逐浪"......一个个生态故事,既彰显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也启示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守护好大自然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