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全年汇编111篇(第30/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05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6分钟

既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又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青海生态之窗"大屏幕上的视频镜头缓缓拉近,便可以对藏羚羊栖息地的生态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于2016年起建设的"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不仅实现了对三江源等五大生态板块的监测全覆盖,还不断完善与其他部门之间、系统内外的共建共享机制,给生态保护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共建共享、协同联动,助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和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凸显协同治理对于重点区域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引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秉持系统思维、坚持协同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曾经一段时间,嘉陵江上游布局了大量采矿冶炼企业,形成了200余座尾矿库。位于嘉陵江上中游分界点的一些城市尽管坚持生态优先、加紧防治,仍饱受防不胜防的输入型污染之痛。2022年重庆和四川两地协同立法、共抓大保护,化解了跨界河流治理不同步、解决不及时、侧重不统一等症结,让嘉陵江重现鸢飞鱼跃、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美景。可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统筹兼顾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平均用力,而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过去集聚着码头、固废堆场、"散乱污"企业、养殖场等的薛家洼,经过综合整治,如今变成了群众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曾严重破坏贺兰山山体地貌,致使灰尘漫天、污水横流,经过多年治理和生态修复,历史"疮疤"逐渐愈合,矿山披上了新绿。实践证明,坚持重点攻坚,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尤须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既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又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既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迎难而上、接续攻坚,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力争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美丽中国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重点攻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协同治理凝聚各方合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定能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愿景早日成为现实。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人民观点)

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在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亩红树林在海波中摇曳生姿。过去,周边社区的养殖塘造成污染,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挤压了红树林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开展生态补偿,实施退塘还湿;清除海域非法养殖设施,减少人为活动干扰;通过人工刈割等方式,清除入侵物种......保护区综合施策,促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恢复和提升。红树林的修复,映射着我国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两年多来,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人上岸,换来的是逐步恢复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江豚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胭脂鱼、长吻鮠、子陵吻虾虎鱼等珍稀濒危鱼种屡次现身,首次监测到长江鲟等鱼种......面对自然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万里长江焕发生机活力。这启示我们:生态保护修复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自然恢复的局限和极限,对人工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积极作为的广阔天地。塞罕坝机械林场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和执着坚守,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开创中国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开辟中国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利用"深坑""大穴""客土""覆膜"等技术实现石质阳坡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一系列种植技术创新,成就了今天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人工生态修复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对生态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与此同时,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看到,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突出、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必须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在严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要严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渔休渔、休耕轮作。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突出问题,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要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尝试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湿地修复模式,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改善区域水土环境;福建长汀采用封山育林、改良植被、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开展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绿水青山富了一方百姓......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找到适合的生态保护修复路径。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生态环境质量将不断提升,美丽中国将渐行渐近。

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人民观点)

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合作共赢才有未来。开门搞合作,开放谋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要义

"朋友你定要去,去乘那火车翱翔。滚滚向前的车轮,便是我们的翅膀。我的家乡,有了腾飞的力量......"在肯尼亚,传唱着一首关于蒙内铁路的动听歌曲。作为中国与肯尼亚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蒙内铁路运营6年多来,截至今年9月底,旅客列车平均上座率达95.8%,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超过2%,已成为加快肯尼亚现代化步伐的"大动脉"。这条世纪铁路让"连接国家,走向繁荣"的目标一步步变成现实,为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和中非合作共赢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作为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丝路海运"航线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中巴经济走廊胡布电站项目可满足400万巴基斯坦家庭的用电需求,为当地每年节省数亿美元的发电成本;在布隆迪,杂交水稻减贫示范村项目不断推广,惠及2.25万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激发起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发展、创新发展的澎湃活力,绘制出一幅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充分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的益处""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机遇"......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秉持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共建"一带一路"寻求各方利益交汇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实现各方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据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实践证明,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只要大家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合作共赢才有未来。开门搞合作,开放谋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要义。回首第一个蓬勃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展望下一个金色十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阻挡,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不可阻挡,惟有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才能绘就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新图景。

历史深处,驼铃阵阵、舳舻千里,张骞策马西去、郑和扬帆南下,在万里丝路上播撒善意和友谊。古丝绸之路以其连接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著称,也因海纳百川而行稳致远。时光流转,共建"一带一路"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成为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持续做大合作增量,扩大互利共赢,沿着这条阳光大道勇毅前行,就一定能抵达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人民观点)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有力表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人类文明是多样的、多彩的,各国能够基于自身文明传承和实际国情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只有汇成大河,奋力地把山劈开,把土划破,才有希望奔向大海。"今年初,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中国人民战贫脱贫的顽强意志和生存智慧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广泛共鸣。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影视剧,既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愈加深入人心,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底蕴、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一开始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没有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简单模仿,而是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证明了"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宛如大河浩荡。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结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天人合一的人文气质,到深蕴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民族精神,再到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的治理智慧,这样的文化基因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赋予当代中国独特的发展优势,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命运,我们深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当今世界,虽然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现代化,但真正全面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并不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有力表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人类文明是多样的、多彩的,各国能够基于自身文明传承和实际国情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正如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认为,中国给"现代化"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