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全年汇编111篇(第6/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05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6分钟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补齐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民观点)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过去,村内鸡鸭遍地走,草堆、粪堆随处可见,环境脏乱差;如今,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规整的小菜园,畜禽也都是圈养。走进云南省宣威市东山镇三乐村,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画卷映入眼帘。当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绿化、美化工程,还依托村规民约、评比等村民自治办法,让村民主动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小村庄折射大变化。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乡韵浓起来,一个个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正渐次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既要理顺"城"这一边,更要顾好"乡"这一头。在党的XX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年接续奋斗,神州大地上演山乡巨变。也要看到,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能把农村落下、不能让农民掉队。未来,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也还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我们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坚持不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把广袤乡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普及自来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好农村路,让农村地区"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聚焦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着眼未来,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成立"美德银行",为村民发放善行美德积分"存折",推进移风易俗;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制定清单,组织志愿者"按单下菜",为乡亲们送去文化"大餐";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探索推行"乡村振兴月例会",引导群众把"村里事"当成"自己事",让大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体......各地通过创新实践,帮助越来越多农民群众改了旧习惯、提了精气神,推动乡村善治水平显著提升。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物"的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从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到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从广大农民富裕富足,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治理有序充满活力,到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其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农民需求,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奋斗、苦干实干,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我们一定能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人民观点)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编者

6组重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一个村庄的变化,折射一个国家的前行足迹。党的XX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一个微小视角,映射着中国乡村的沧桑巨变,也彰显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国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顶层设计,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入强劲动能。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6组重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XX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今天,无论是实现"双碳"目标、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还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无论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是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都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都呼唤城乡、地区、行业间协同配合,这就要进行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鼓励基层自发探索、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多元化尝试,是推进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进入新时代,"河长制""湖长制"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得到珍惜保护,以小切口撬动生态文明建设大棋局;"商事制度改革"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激发了经营主体的活力潜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敢为人先,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新征程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更应看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在加强顶层设计时,不能脱离基本国情和实践需要,立足基层实践的顶层设计,才能扎根中国大地、指导火热实践;在进行实践探索时,不能一叶障目、迷失方向,契合顶层设计的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形成合力、服务全局。既从全局着眼谋篇布局、做好制度设计,又从实践入手笃行不怠、进行大胆探索,真正做到在战略决策上坚持顶层设计、在战术选择上鼓励实践探索,才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惟其规模巨大,更需整体层面的战略谋划;惟其国情复杂,更需具体落实的灵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登高望远,以顶层设计定向把舵;脚踏实地,以实践探索踔厉奋发,我们就一定能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人民观点)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是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原因

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春回大地,神州渐暖。在北京,周末各大商圈人潮涌动,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在上海的自动化码头,超大型货轮有序进行集装箱吊装作业;在陕西延安,南沟村的乡亲们忙着管护苹果树......今天,流动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保持和谐有序,呈现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时代画卷。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实现、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在科研领域,下放科技管理权限,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松绑,极大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是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原因。让经济社会发展永葆生机活力,还要深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世界现代化历程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更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转型阵痛、确保社会长期稳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在秩序的框架下,保持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才能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汇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秩序代表着社会的有序、和谐与稳定,而活力则蕴含着社会的丰富性、多样性。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焕发活力的前提和保障,社会活力的奔涌则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提升,活力和秩序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活力奔涌的中国,也是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以安定有序赢得长远,也要以旺盛活力提供动力。科学有效协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定能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人民观点)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观察中国的发展,"五年规划"是一个重要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坚定不移,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正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论智慧。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思维方法。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