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全年汇编111篇(第5/3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205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36分钟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一个国家只有通过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保障安全。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实现"增量创新",多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年度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首超50%......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筑牢了安全的基石。从更深层面看,进一步提升维护安全能力,必须靠高质量发展实现。比如,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才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再比如,只有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践告诉我们,建立在高质量发展之上的安全才是可靠的、可持续的,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才能与时俱进筑牢安全屏障。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一方面,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总之,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盯住关系国家和区域安全的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新征程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注重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高质量发展提升维护高水平安全的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中国号"巨轮必能越激流、过险滩,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人民观点)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做好宏观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关系,这就要求根据供需矛盾的变化相机抉择合理的策略

找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的有机结合点,才能释放两者协同发力的巨大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星光点点,海风阵阵。12月,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开幕式上,无人机表演以星空为幕、以光影作画,呈现声光电交融的视听盛宴。"海口杯"帆船赛,三亚国际文博会,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开放周......相关活动累计接待人数超20万人次,线上触达超5亿人次,线上线下直接销售额累计超5000万元。消费升级催生新供给,有效供给激发新需求,供需协同发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做好宏观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关系,这就要求根据供需矛盾的变化相机抉择合理的策略。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五个方面精辟概括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之举,也是应对外部冲击,破解发展难题,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强我国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有效手段。

经济发展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必须推进供给端创新,以提升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才能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新供给牵引创造新需求。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充分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宝贵的战略资源,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能够助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应该看到,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还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抑或是"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发挥"助推器""稳定剂"作用。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有效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依托的消费、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和产品。因此,找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的有机结合点,才能释放两者协同发力的巨大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蕴藏着提升供给质量和扩大内需的无穷潜力。增强信心和底气,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我们定能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人民观点)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活力护航,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才能行改革之道、革烦苛之弊、开创新之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张桌子"的故事广为流传。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曾用三张桌子,来展示政府权力的"瘦身"效果:第一张堆满改革前限制措施共186份文件;第二张摆着被调整的151份文件;第三张上面是自贸试验区改革一年后还留存的35份文件。也就是说,改革第一年,有81%的企业投资限制文件被调整,有的限制条款从此消失。"三张桌子",一个缩影。十年来自贸试验区改革推出一批首创性举措,不仅大幅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更以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五个方面精辟概括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向开放要活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这是坚定不移的决心,更是掷地有声的行动。今年以来,从破除要素流通堵点、卡点,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到多措并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再到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缩减,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发展动能更加充沛。当前,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活力护航,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时至今日,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挺进。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才能行改革之道、革烦苛之弊、开创新之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当前,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3。在各国工商界眼中,中国位列最佳投资目的地,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为中国打开更大发展空间,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45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大勇气、更实举措,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觉醒引向更高境界,让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活力之源"在新征程迸发出更大能量。

秉承"和平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观点)

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

一封回信的背后,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鼓励她努力学习、追求梦想,传承好中孟传统友谊。2010年,阿里法·沁的母亲因患严重心脏病遭遇难产,一度生命垂危。当时正在孟加拉国吉大港访问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接到求助,派出军医第一时间赶赴当地医院进行剖腹产手术,最终阿里法·沁顺利出生,母女平安。多年来,"和平方舟"带着使命一次次鸣笛起航,每靠一港就播撒下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成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人类共同福祉的生动见证。

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要秉承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郑和七下西洋,播撒友谊、和平的种子;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是对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今天,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超过3/4的国家参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事实充分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站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传承和追求,让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强调"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面向未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一定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希腊时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引人深思。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中华文化的"和平基因",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中华文明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华民族定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