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年汇编170篇(第17/3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609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70分钟

文化是岁月的陈酿、时间的沉淀,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与未来。极具地域风韵的短片《相约杭州》,让古今杭州隔空对话,展现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多元风采。开幕式上,由超过1亿人参与传递汇聚而成的"数字火炬手"高擎火炬,从钱塘江踏浪而来,与主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塔,彰显着传统与现代激荡、科技与文化融合。各场馆内,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智慧运营赋能赛事活动;场馆之外,新能源汽车优先使用,户外项目呈现生态之美,赛场内外无不体现浙江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可以说,透过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时代风采,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精神风貌。

亚洲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元,历史悠久。杭州亚运会如同一座桥,不仅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更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武术、藤球、板球、柔术、克柔术等5个项目分别代表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地域特色,这些非奥项目丰富了亚运会的竞赛内容,诠释着亚洲体育、亚洲文化多元之美。这样的设置,为体育和文化交相辉映提供了舞台,是亚洲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充满活力的生动写照。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作为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以体育促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和互利共赢,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下篇《携手同行》中,"白鹭精灵"遨游星海,数百名大学生手持发光金桂点亮绵延悠长的"金桂之江",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构成美轮美奂的亚洲画卷。亚运火炬,点亮江南夜空;亚洲宾朋,齐聚钱塘内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杭州亚运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

涓滴成海,奔涌成潮。潮,是钱塘奔涌澎湃的记忆,是体育奋勇争先的跃动,是时代强劲有力的脉搏。潮起钱塘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薪火相传;潮涌新时代,中国在旧邦新命中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从杭州亚运会看向未来,让我们以梦想为帆、以奋斗作桨,共绘亚运会新的画卷、共创亚洲更美好的明天。

弘扬宪法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人民论坛)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是第六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上海组织开展近500场精彩纷呈的法治文化活动"送法上门",让更多人参与到宪法宣传教育中来;云南举办"普法强基·全民守法"电视主题活动,通过情景剧、宪法诵读等方式掀起普法热潮;青海开展"宪法伴我行"全民竞答、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线上法治专题学习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连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知识普及、理论阐释、观念引导全面发力,推动宪法走进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人心。

宪法是厚重的,承载着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回首来时路,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今天,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到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我国现行宪法的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进一步彰显,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共识在全社会进一步夯实。前进道路上,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增强宪法自觉,加强宪法实施,履行宪法使命,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法者,治之端也""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汲取民为邦本、礼法并用、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宪法是亲切的,保障着公民的权利、尊严和幸福。我们每个人与宪法密切相关的故事,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书写,并伴随一生、守护终身。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蔚然成风,美好生活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在贵州遵义仁怀市盐津小学门口,一名与妈妈一起送姐姐入学的5岁小男孩,听到校园里的国歌后双脚立正,向着国旗方向敬礼;在云南大理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村民有啥疑难问题都来咨询"法律明白人","他的讲解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事实证明,法治文化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日用而不觉",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只有用法治文化浸润心田、滋养社会,才能让法治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从呱呱坠地,到朱颜鹤发,从黎明破晓,到甜美梦乡,从日常生活,到劳作生产......守护宪法,就是守护我们的美好生活。"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一则名为《守护》的主题宣传片吸引不少目光。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培育法治文化,宪法就能真正走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成为亿万人民共同的信仰。

汇聚强国建设的巾帼力量(人民论坛·两会·迈步新征程)

女性的光辉是时代的光辉,巾帼的风采是进步的风采。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指引妇女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奥运赛场摘金夺银,太空出差筑梦星河,三尺讲台传道授业,无影灯下守护健康,乡土田野播撒希望,言传身教弘扬家风......亿万女性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宝贵贡献。

妇女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看今日中国,从医近40年的钱素云,以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为无数危急重症患儿带来生命曙光;作为天安门广场"保洁卫士"的蔡凤辉,用劳动诠释青春,在平凡岗位上灌溉梦想;湖北省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挥女性作用,探索科技种粮,为守护粮食安全孜孜付出......全国两会前夕,"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暨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这些广大妇女的杰出代表,用行动证明了"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男女并驾,如日方东"的美丽图景在社会主义中国焕发璀璨光芒。

女性光彩绽放,与新时代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建立了包括100多部法律法规在内的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义务教育阶段性别差距基本消除,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比例已超过50%;截至2020年末,全国女性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03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5亿人;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比重持续保持在四成以上,女性在科技工作者中的占比约45.8%......一组组数据,折射出党中央对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映照出我国女性的权益保障更加坚实、享受的权利更加广泛充分、妇女"半边天"作用日益彰显,广大妇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自信追求人生出彩的底气越来越足。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这些重要部署,为推动妇女事业实现更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妇女事业正迈入妇女受益受惠更多、发展环境更为优化、发展水平跨越提升的黄金发展期,从求解家庭与工作的"平衡法"到打破职场晋升的"天花板",全社会继续关心、关爱和支持妇女发展,共同推动妇女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空间无比广阔,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今天,广大妇女牢记嘱托、踔厉奋发,躬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激发"她能量",闪耀"她风采",广大妇女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康庄大道上书写更瑰丽的篇章。

激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人民论坛)

每天天微亮,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德生便驱车往山里赶。哪里的树倒了,哪棵树病了,哪里有垃圾......李德生的巡山日志,记录着林长制推动"林长治"的变化。在内蒙古一些地方,从"年年栽树不见树"到"人人一棵树、户户一片林",这体现的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也是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山川葱郁、天空澄澈,绿色版图不断延伸,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亿万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浙江安吉县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修复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江苏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关停散乱污企业,修复腾出岸线,"工业锈带"变身"休闲绿带",有力践行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变化的背后,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日益成为广泛共识,是全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激发,是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在安徽滁州南谯区施集镇的芦柴河万亩麻栎产业基地,当地合作社重点经营麻栎人工林30万亩,深耕食用菌、柞蚕养殖和生物质发电等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在福建长汀濯田镇园当村,村民马雪梅承包的600多亩山场种满板栗、脐橙、油茶等,实现荒山变绿、土地生金。让看山、护林、保水的群众实现就业增收,让"护绿""增绿"的企业实现更大发展,有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推动生态保护的合力。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合理设定室内空调温度,适度适量点菜践行"光盘行动",购物少用塑料袋、自备环保袋,优先选乘公共交通......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涓滴细流就能汇聚成生态文明的江河。当越来越多"民间河长""生态卫士""环保守夜人"投身环保事业,当少废一张纸、少耗一度电、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当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蔚然成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必将渐行渐近。

"今天,我们一起参加植树,就是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既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种下片片绿色,也在广大人民心中播撒绿色种子,共同迎接希望的春天,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强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来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量,激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我们就一定能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人民论坛)

近日,《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系列短视频播出。漫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感受运河源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打卡钟鼓楼,俯瞰北京城熙来攘往的人间烟火;走进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了解"三星堆金面具""百年书画""千年青铜"如何重焕光彩......在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即将举办之际,系列短视频带领人们探寻北京历史文化,引人思考文化传承发展这一重要命题。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巍然挺立,传承中华文明、赓续红色基因;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故宫、敦煌等国潮文创IP让生活更有"文艺范儿";《长津湖》《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舞剧《只此青绿》、昆曲《牡丹亭》等多部力作叫好叫座......放眼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涌动着"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文化创造活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浩浩文脉滋养泱泱中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翻开历史长卷,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都可以古为今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今天,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重任,迫切要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实践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才能更好焕发生命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传世古画生动呈现,使观众身临其境。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古诗词热再度升温。有"中华诗城"之称的重庆奉节,利用文化景观石、地面投影等让诗词文化走进日常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才能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更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回溯历史,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异域元素,到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流行的胡乐胡舞,再到宋元时期跨海而来的番客番舶,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新征程上,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