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全年汇编170篇(第4/3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609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70分钟

业绩是干出来的,奇迹是干出来的。实践表明,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党的XX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面向未来,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做到求真务实、注重实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们就一定能有更大作为、更大收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要读完10本书,要学习一项专业技能,要把各项工作完成得更好......网友们自晒新年计划和愿望清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无数人奋斗的姿态和追梦的状态。我们每个人的一小步、一滴汗水、一点星火,必将在新的一年里汇聚成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人民论坛)

湖北武汉江汉关大楼下,人们在璀璨的夜景中齐声倒数,迎接2023年的到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缓缓升起,万羽和平鸽飞向天空。告别极不寻常的2022年,无数人在时序更替中满怀憧憬与希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变的是万千奋斗者拼搏的身姿--

铁路工人冒着刺骨寒风,为满载电煤、即将远行的列车做装车检查;施工人员在山坡上艰难作业,进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一处铁塔的横担吊装;数百名工人及管理人员加班加点,在创新园区施工现场干得热火朝天......新年伊始,许多人坚守岗位,让"奋斗"这一词语更加闪亮。

"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强调"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坚定有力的话语,鼓舞亿万中华儿女砥砺坚如磐石的信心,激扬接续奋斗的雄心,用实干成就未来。

大道如砥,奋斗如歌,时间不会辜负奋斗者。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叩石垦壤、挖山不止,以10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诠释着幸福源于奋斗的朴素逻辑。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回馈以最奇绝的秀色;不惧风高浪急的弄潮儿,大海回报以最壮丽的日出。进入新时代,我们之所以能攻克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关键就在于亿万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协力、接续奋斗。正如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

苏轼在《思治论》中有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意味着勇毅担当与高远境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回首来时路,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一起向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再出发,我们不敢有丝毫的自满,选择奋斗才能行稳致远。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清醒,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务必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让奋斗成为奔向幸福的"通行证"。

向前进,我们怀有无比的自信,依靠奋斗必将抵达彼岸。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激发奋斗豪情,昂扬奋斗精神,坚定必胜信念,在增强历史自觉中把握历史主动,一步一个脚印攀爬奋斗的阶梯,我们必将"踏平坎坷成大道",不断用实绩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征程上,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以万众一心、矢志如一的奋斗拥抱未来,更伟大的奇迹正等待我们去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人民论坛)

北京天安门广场,雄壮的国歌声激越高昂,国旗护卫队官兵动作整齐如一,和平鸽群在广场上空飞翔,人们自发来到现场,见证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新年第一场升旗仪式,传递着面向未来的希冀与信心,展现出团结一心的期盼与力量。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结"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强调"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依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无数个"我"将凝聚为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我们",无数蜿蜒小溪将汇聚成新时代中国的大江大河。

走过2022年,在时代前行的足迹里,"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奋斗,总能激发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面对疫情,从耄耋院士到90后、00后青年,医无私,兵无畏,民心齐,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奋战一线,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奥运圣火再次闪耀北京夜空,背后是全部参与者"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共同努力,是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困难再多也嚼嚼咽了,一切付出与奉献都值得"的一起坚守;天和、问天、梦天在太空中呈现一场场高难度的"太空之吻",构筑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背后是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方参与、深度融合,用高效协同激发创新活力。波涛蓄势,起于涓滴之力;事业成败,在于人心聚拢。可以说,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凝结成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手拉着手、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将创造明天的更多奇迹。

上下同欲者胜。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应该看到,互联网无远弗届、信息无所不及,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意见表达。越是诉求不同、看法不同,凝聚共识就越是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倡导多元共赢,追求包容共享,同样也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以主旋律凝聚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就有了全体社会成员高度认同、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的价值规范,就能够以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克时艰、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岁序更替的重要时刻,往往也是事业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展望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喷薄欲出。方此之际,无论是落实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还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都需要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只要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就能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正如经典歌曲所唱:"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显著精神标识,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亿万人民胼手胝足的团结奋斗里,目标终将抵达、梦想必将实现。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人民论坛)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2年,青春风采成为奋进中国的一道道风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展现出蓬勃向上的青春形象;中国空间站"T"字构型组装完成,一大批青年骨干挑起型号研制的大梁;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中国小匠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收获优异成绩,技能领域的青春力量振奋人心;面对重庆山火、泸定地震等灾害,青年救援者挺身而出,一幕幕舍生忘死、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实践生动表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为实现中国梦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顽强奋斗,广大青年必将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壮举到"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热情,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

在北京冬奥会夺冠的苏翊鸣说:"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感到很幸运。""伟大的国家""最好的时代",是青年人奋斗向未来的底气所在,也是青年人逐梦新征程的奋斗坐标。在江苏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一批批年轻的守岛人追随着"人民楷模"王继才的足迹,让国旗在黄海前哨猎猎飘扬。在广袤的乡土田野间,千千万万个以黄文秀为榜样的基层党员干部躬行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呼唤广大青年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成就一番事业、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越需要广大青年为之加倍努力奋斗。在困境中奋起拼搏,在磨砺中锤炼自我,在斗争中强健筋骨,青年往前奋进的每一步都是成长成才的阶梯。不懈奋斗、艰苦奋斗、永远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努力做到'刚刚好'"(人民论坛)

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对"度"的理解和把握,体现着能力与境界。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只要有信心,未来可期""当然我们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奇迹,还是要怀平常心,把握住自己的历史定位"。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无限发展行不通,过犹不及。一定要在国家对海南的定位中统筹谋划,努力做到'刚刚好'。"这启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既要充满信心,也要注重科学方法,不断淬炼"度"的智慧。

度者,量与质的交汇点和分界线。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因重力作用,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画家精巧调配色彩,才能绘出美妙作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箴言,都揭示了把握好度的重要性。

在领导工作中,对度的把握尤显重要。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这意味着,既要举轻若重、一丝不苟,也讲究分寸、火候。比如,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一路蹄疾步稳、勇毅前行,让群众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正是因为对改革力度、速度、广度和深度的科学把握,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才推动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地生根、造福百姓。

对度的把握,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需要在知与行的统一中努力践行。就决策层面而言,实践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适时、适情、适意等角度多思考、深调研、细分析,才能切实把握好度,真正做到科学决策。进而言之,做到适时,不贸然超前,亦不慢拍滞后;适情,善于把握契合点;适意,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意愿,成为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实点子""金点子"。同时,在快速变动的实际中掌握好度,亦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比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到开发有度、发展有度,致力于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努力做到'刚刚好'",说到底就是按规律办事,运用好辩证法。深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正确判断形势,做到见势早、谋事准、行动快,从而在工作中掌握主动。学会运用辩证法,把"度"放在心中,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少走弯路、避免失误,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人民论坛)

牵挂人民急难愁盼,关心群众安危冷暖。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出"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强调"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一项硬任务",要求"取暖工作务必落实落细,做到每家每户"。

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受灾群众,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强调"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要求"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做好受伤人员救治和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嘱咐"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确保灾区学生有学上,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群众家中、走进房屋重建施工现场,详细了解房屋受损、修缮支出、施工进展、冬季取暖等情况,对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提出明确要求。殷切的嘱托、不尽的牵挂,彰显人民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让受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凝聚起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

房屋修缮加固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头等大事。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灾区下一步的考验就是温暖过冬,要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近期,北京、河北等地针对冬季来临,持续加大受损房屋修缮重建进度,给受灾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北京房山西太平村,地处山区,灾害发生时,"户户都过水",最后算下来,需要重建5户、修缮11户。如今,修缮重建顺利推进,许多受损房屋修缮工作已经完成,村民还换了新窗户,把暖气片换成了地暖,比以前更暖和。受损房屋修缮重建,承载群众生活期盼。对少数经济条件困难的受灾群众,如何保障其住有所居?在河北涿州刁窝四村,村委会联系施工单位,统一为8户困难群众在原址建设安置房,大大降低重建成本,并由村集体先行垫付资金。"比过去老房子住着方便""过冬也不怕冷了",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心中的温暖感受。坚持查漏补缺,把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汇聚基层组织、党员干部、街坊邻里、各方面专业力量和志愿者的强大合力,加强对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的救助帮扶,才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安全温暖过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