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162/280页)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地区共有正常执业会计师事务所764家、会计师事务所分所29家。其中,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已完成备案事务所占全国总量的近40%,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占全国总量的近38%,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占全国总量的11.4%。
"财政+金融"携手,为文旅复苏"造血"
疫情下,不少文旅企业遭受"重创"。近一段时期,南京市加大对文旅行业援企纾困力度,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双双携手,一方面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扶持传统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另一方面鼓励文化银行创新专属产品和模式,对文旅企业放宽贷款限制,降低贷款利率,减少"找钱"的成本,双管齐下为文旅复苏"造血"。
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以来,财政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扶持。如南京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类3000万元重点扶持文化和科技融合、数字文化产业项目,3000万元重点支持传统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南京市还搭建文旅产业项目库,积极组织库内项目申报国家、省、市各类奖励扶持项目。仅今年一季度,就先后组织开展省级文旅产业专项资金申报、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贴息项目申报,组织开展2022年度市级重大重点文旅项目报送和遴选工作,确定33个年度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优先予以扶持和培育。
为了解决企业"找钱"的难题,南京市进一步完善了普惠金融政策。如设立总额10亿元的风险代偿资金池,建立80%至90%风险代偿机制以及1%的贷款增量补贴政策,指导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缩短审贷时间、提高文化金融贷款审贷效率,有效帮助全市文旅企业抗疫情、渡难关。2022年一季度,全市10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对南京市文化企业发放贷款148批次,金额4.4亿元,基准利率贷款2.77亿元,占比62.95%;初创期、成长期文化企业发放贷款113批次,金额2.92亿元,占比66.36%。
据介绍,目前南京10家文化银行已有文旅企业专属产品近20个。如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为南京文旅产业项目提供2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紫金农商行根据旅游行业特点,出台了"旅游快贷",面向旅游、休闲农业等经营主体,投放不少于10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单户最高额度可达5000万,最长可贷5年;南京银行南京分行建立专营机构及团队为文旅企业服务,并出台专属"旅游贷"产品,利率最低可至3.85%;北京银行南京分行对文旅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利率最低可至3.9%。此外,去年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与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联合,创新推出了针对南京市文旅企业的股权质押贷款产品。
"财政+金融"组合拳,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降低了融资成本,解决了疫情下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可谓"雪中送炭",有力地提振文旅企业信心,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文旅贴息贷款,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南京健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平说,2014年,他们在溧水区白马镇上洋村投资2000万元建设南京健宝生态农场,向南京市民提供有机食品和乡村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光顾,也带动了当地观光农业经济发展。此后,他们进一步扩大投资,继续建设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然而,疫情造成的旅游业停摆让他们深感经营压力,所建设的综合服务中心未能完工,因原材料成本上涨,尚缺口200余万元。"2020年以来,公司经营压力很大,多亏政府的纾困措施与文旅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才让我们渡过难关。"张小平说,南京市文旅局两次来公司调研,并帮助农场对接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还指导企业申请江苏省旅游产业开发基金,获批贴息贷款200万元。"这笔贷款的利率是3.85%,远远低于一般商业贷款的利率。"张小平说,"虽然疫情对企业影响巨大,但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政府是真的把我们放在心上,尽全力帮助企业纾困。疫情终究会过去,我们将努力修炼好内功,继续为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一段时期,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助企纾困的政策,并第一时间告知企业,安排落实。我们集团迅速组织旗下相关符合条件的企业逐条梳理、申报。这些政策的惠及面非常广泛,从减税降费、房租减免、资金奖补、贷款优惠等多个方面给予了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南京十竹斋艺术集团副总王剑虹告诉记者,集团旗下的企业涉及艺术品收藏投资、文物拍卖销售展陈、文物数字化保护等多个领域,充分享受到了这些政策释放的"红利"。"比如文物数字化保护这块属于文化产业中的创新业态,可以申报创新方面的专项资金。还有一些文化小微企业则得到了金融贷款方面的支持,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些都提振了大家的信心,会更加努力加快创新的脚步。"
临汾多措并举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柴云祥)今年一季度,我市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高位部署、精准调度、齐抓共管,组织广大干部入企进村、服务基层,全力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全市经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整体趋势稳中向好。
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0.3亿元,同比增长7.7%。转型动能持续壮大,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投资结构不断向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6亿元;新兴消费较快增长,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4.4亿元;财政收入增速较快,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4.4%。同时,我市企业效益向好明显,金融存贷运行平稳,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物价涨幅保持平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9个工业类开发区工业投资增长86.4%,开发区成长力显著提高。
着力强化工业政策支持。今年,我市先后出台并落实"春节期间工矿企业职工就地过年""促进产需衔接"等政策措施,科学指导工业企业疫情防控,有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向好发展。
多措并举助力服务业纾困解难。我市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了"市对县级财政、开发区奖补政策""进一步提升保险业服务地方实体经济""促进网络货运行业健康发展"等政策,有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促消费力度,出台了促消费政策,扩大汽车、家电、住餐等行业消费,一季度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1亿元;强化服务业入企服务,深入宣传贯彻服务业纾困减负政策举措,切实帮扶企业解决问题。
多管齐下促进农业生产。我市深入开展"三队"包联服务,为蔬菜、畜牧等产业发展和夏粮丰收提供有力支持。
扎实推进转型项目建设。我市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举办前期手续集中办理月、项目集中开复工等活动,全力加快项目进度。根据4月22日省发改委通报,我市省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88.9%,居全省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