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理论研讨合集27篇(第6/9页)
二、《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作了科学阐释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不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以较大篇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决议》的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历史幸运、时代幸运,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科学理论指导至关重要。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就会群龙无首,理论创新就会止步不前,党和国家就会遭遇挫折。这已为党的历史和实践所充分证明,必须保持理性清醒。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作的科学概括基础上,增加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
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这和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在这个新方位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紧密相关。在新时代,我们党就是要带领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保党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确保党长期执政。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为"八个明确",《决议》进一步概括为"十个明确",表明党的创新理论随着新的实践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其他几条明确也有丰富拓展,比如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增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实践永无止境,理论自然就要与时俱进,才能有活力,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表述。这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既有历史性也有现实性,一方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蕴含其中;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延续至今,中国精神依然焕发生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来自党创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也从现实中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汲取养分;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生发于当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
三、《决议》以宏阔的历史视角从五个方面对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了概括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人民命运、道路选择、理论创新、世界影响、自身建设的维度,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历史性贡献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一是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这主要讲的是党和人民的关系,正是因为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以贯之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的命运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是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
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历史和实践表明,选择一条正确道路有多重要。道路关乎命运。正因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从实际出发,才找到了正确的革命、建设、改革之路。也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道路,我们才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三是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有了强大先进的思想武器,才能够以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伟大事业中来。因此,我们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四是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我们党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恰恰是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过程,展现中国智慧的过程。正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
五是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是因为我们肩负使命、永不自满,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经受住考验,变得越来越强大。
四、《决议》用"十个坚持"高度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
经常性总结经验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口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从九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必须"总结了党创立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决议》进一步总结了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既是宝贵的历史经验,彰显了我们总结经验达到了新高度,又为我们继承发扬
拓展党的历史经验打开了新天地,确立了基本遵循和基本框架。"十个坚持",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
河北科技大学教授 张战
(2021年11月24日)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新征程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战略定力,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努力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回顾历史,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成立就投身于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伟大洪流,一路走来都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越是艰险越向前,是战胜未来征程上一切风险和挑战的底气和信心所在。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越是艰险越向前,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需要用思想之光引领奋进征程。思想的火炬,照亮自信前行的步履;理论的光芒,激发一往无前的力量。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征程上,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夯实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思想根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就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回顾百年党史,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领导干部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敢于向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说"不";向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亮剑";向一切阻碍改革创新的顽瘴痼疾"开刀";向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亮红灯"。要增强斗争本领,坚定斗争意志。前进路上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能不能取得胜利,归根到底是看斗争本领是否高超、斗争意志是否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伟大斗争实践,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磨炼胆识、强壮筋骨、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肖伟光
(2021年11月24日)
每逢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历史、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必将推动全党实现思想上空前统一、政治上空前团结、组织上空前有力、作风上空前过硬。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我们党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的更大的人间奇迹。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正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只有用伟大梦想激发担当的勇气、用伟大实践激发担当的锐气,才能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基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实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靠实干。只有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才能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历史、开创未来。过去一百年,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征程上铸就新的时代辉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朱海鸿
(2021年11月25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从中汲取前进力量,守护好、建设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汲取信仰之力。建党一百年来,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引领,在坚守理想、实现理想的征途上奋力前行,从未停歇。我们要从党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严格党的纪律规矩,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汲取奉献之力。建党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不管形势任务如何变化,都始终牢记初心使命、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主动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爱岗敬业,孜孜以求,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不让组织操心,不让群众担心。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善作善成,担负起组织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一切急难险重任务,吃苦在前,奋力书写人生华章。
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汲取前进之力。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情怀的彰显。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对党忠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
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汲取奋斗之力。建党一百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熔铸成党的精神基因。我们要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激励下,继续担当责任、奋力作为,深刻汲取革命先烈、英雄前辈、典型模范等无数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前赴后继、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强大力量,以实干为桨,以奋斗为力,锐意进取,不负韶华,以狮子率队的狠劲、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干担当争先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李言之
(2021年11月24日)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决议》精神,深化对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科学认识。
一、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来保卫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科学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对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任务、特征等基本问题作出明确阐述,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党把这一原则付诸实践,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新型国家的政治制度框架,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新中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举行。会议的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序言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根据这一规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建立起来了。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党对全国城乡旧的基层政权进行彻底改造,按照人
民民主原则建立起各级人民政府。到1951年,全国共成立29个省、1个民族自治区、8个省级行政公署、13个直辖市人民政府,140个省辖市人民政府及2283个县人民政府,初步形成上下贯通、集中高效、具有高度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行政体系。人民民主政权成为真正得到人民拥护的、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行使权力的政权。
在当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强有力的人民民主政权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镇压反革命,稳定社会秩序;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捍卫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同时,人民政权还担负起领导、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解放生产力,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实现"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深刻变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我国其他政治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我国的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指出新中国的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会议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把上述各项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构建起来了。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相应的政治制度保障下,新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大踏步向前迈进。
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我们党自创立时就确定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巩固人民政权、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自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条件。1952年底,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任务提上日程,转变的时机与条件成熟了。
经过反复酝酿,党中央决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利用三年来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实行以多种过渡形式改造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政策,积极而又循序渐进地完成经济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1953年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按照这条总路线指引的方向,党探索并稳妥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问题,有步骤地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开始起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党和政府在改造的不同阶段,根据生产形势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着力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确保企业生产迅速提高,市场保持稳定。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互助合作运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当时许多统计材料显示,合作社80%以上都增产增收。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与农业类似的方法,一般经过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因地制宜,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
总体来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循序渐进地消灭私有制,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至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已经建立起来。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体制也基本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指导思想地位得到确立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展
上一篇:双减政策研讨发言6篇(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