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强县域经济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汇编-34篇(第7/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08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0分钟

四是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引导资源集聚,改善县域经济的弱势竞争地位。大中城市普遍享有更大力度的政策优惠,这在客观上使县域经济处于不公平竞争地位。要改善县域经济的竞争地位,需要相关部门在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县域降低发展成本、提高资源获得能力,更好吸引产业集聚。

理论文章:电子商务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x县抢抓"互联网+"机遇,依托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电商全产业链,构建了以行政推进、基础保障、产业支撑、平台服务、宣传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电商生态系统,打通了网店、平台、就业、信息四条带贫渠道,使电商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电子商务倒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电子商务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兴业态,以市场为需求的电商发展,倒逼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3年,x县开始探索在微博、微信上卖核桃,开启了电子商务微媒体应用的探路阶段。经过几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几家网店、凤毛麟角的快递公司到如今920家网店、40多家快递公司、22家电商企业,电商市场主体由弱小逐步发展壮大,电商产品从核桃单品发展到现在3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市场需求导向倒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了以核桃、精品鲜果为主的林果业,以畜禽和土蜂为主的养殖业,以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油菜、烤烟为主的种植业等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了中药材初加工、核桃加工、食用醋生产、红酒酿造、挂面生产等农特产品加工体系,扭转了原来种什么卖什么的局面。同时,推动了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电子商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包容性发展,多元化布局,促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商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电商发展的冲击下,县内传统企业加大网货研发,推动产品网货化改造;电商带动旅游业迅猛发展,x县农特产品通过网络卖到了大江南北,同时也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x县自然风光推介到了全国各地,带动了旅游业发展;电商带动本地服务业迅速崛起,围绕电商全产业链发展起来的快递物流、储藏、创意设计、网络维护、网络营销、广告传媒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不论是由本地未就业大学生创办的本土外卖服务同谷外卖、优优外卖,还是外部引进的"饿了么"外卖服务,都将超市、门店、宾馆、餐馆等与电商紧密连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产业链条。

电子商务推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电商的迅猛发展,推动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让城乡群众能够享受同等的便利服务,加快了城乡服务均等化、发展一体化,巩固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网络、物流逐步覆盖农村,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群众不但能在家门口买到好产品,还能把核桃、土鸡蛋、土蜂蜜等农产品卖出去,并且农村群众也能够通过网络享受交电费、充话费、购票、转账、网络预订等一系列便利活动,真正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电子商务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促进了创业就业。在微观层面,电子商务提高了群众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在宏观层面,为县域经济总量贡献了力量,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电商市场经营主体的壮大,一方面把农特产品通过网络卖出去,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市场,解决了有产品无市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电商发展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电商发展搭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平台,随着电商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给社会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未就业大学生、返乡青年、残疾人、留守妇女通过电商实现了就业。

x及x县发展电子商务的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就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突破时空限制,革除体制机制障碍,大胆创新,顺势而为,实现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然,x县电商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除了人才短缺、物流成本高等普遍性问题外,还有诸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不大;产品标准不统一,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研发供给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引领作用不强;电商营销层次不高,范围不广;传统企业转型难等问题。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在产品加工、产业孵化、品牌培育、人才培养、营销运营上下功夫,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全领域拓展,引领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理论文章: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综合实力

x县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从六个方面加大努力。

持续放大特色产业优势,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坚持把做大做强苹果首位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着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新理念引领、新品种示范、新科技支撑、新链条延伸、新体系服务、新方式营销、新果农带动、新机制运行等"八新"要求,积极转变苹果产业发展方式,加快中南部老化低产果园改造升级,抓好西北部幼园标准化管理,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行商标管理、单果贴牌、生产过程可视等质量安全追溯措施,积极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努力打造绿色有机果品供给区、标准化生产样板区、农产品物流核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全力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动产城融合互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加快构建"一城四区"城市空间格局。"一城"即中心城镇建设,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全域无垃圾治理,稳妥推进撤县设市,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x段区域性节点城市、x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四区"即建设x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文屏教育园区,全力打造地方工业发展聚集区、区域性现代物流集散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城市功能优化引领区,推动六产集聚、产城融合,打造具有企业平台、产业生态和完整产业链条的新型城镇化载体。

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创业创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乡土能人等群体开展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各类帮扶、激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吸引、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使"互联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充分挖掘成纪文化、红色文化和果业资源,着力打造集红色旅游、民俗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经典景区。

聚力打造产业规模板块,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依托各乡镇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等,规划建设三大产业示范区。一是建设中南部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完善生产经营体系,带动提升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建设西北部干旱山区绿色畜牧产业循环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西北部乡镇旱作农业面积大、秸秆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有机肥生产企业,实现产业良性循环互促。三是建设东南部山区经济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推进经济林、生态林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促进经济生态共赢。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有利时机,争取实施一批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定西至庆阳铁路x段和静天、平绵高速x段,改造升级静秦公路,实施县乡道路联网工程和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完善全县交通路网体系;加快建设引洮供水二期x受水区、甘渭河调水等重大水利项目,抓好城乡居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保障县域经济发展。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实现集中办理、并联审批和网上办理。全面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服务平台,探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开展农村承包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和"贷改投"试点,创新县域金融服务,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融资瓶颈。

理论文章:探索新路径实现新突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对高台县来讲,要从县域实际出发,以壮大产业、培植财源、统筹城乡、改革创新为发力重点,探索新路径,实现新突破,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实现富民强县。

发展主导产业强壮"筋骨"。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市场体系和支撑体系,着力做强蔬菜产业、做精制种产业、做优草畜产业,实施农产品"东进西出"战略,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蔬菜、畜产品、食用菌、酒类酿造等有机食品精深加工水平,着力培育以太阳能、风能为主导,生物质能、水能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以盐硝、萤石、煤炭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体育为用"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做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和黑河湿地"一红一绿"两张名片,做足红色旅游、休闲度假、节会赛事三篇文章,打造西路军魂传承、魏晋文化展示、黑河生态观光、户外运动体验四大基地。

培植优质财源激活"细胞"。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二产为主、连接一产、带动三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源培植体系。稳固农业基础财源,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走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路子。壮大工业支柱财源,着力构建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新能源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体系。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财源,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商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新兴产业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整合政策资金,落实税费减免、贴息等普惠性政策,助推重点产业发展。实施降本增效行动,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等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促进城乡一体疏通"经络"。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和共同发展。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要求,全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镇村的特色小城镇,促进产城融合、居游共进、人业同兴。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发展沿路沿线沿景点的中心镇、特色镇及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引导村社调整合并、连片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托各类园区、家庭农场,积极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商业形态,着力打造"听乡音、尝乡味、看乡景、住乡居、忆乡愁"的全视角"美丽乡村"产业链,切实把"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强化"一号工程"意识抓好脱贫攻坚,从发展特色产业、劳务输出、政策兜底等方面入手,力促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平衡发展、齐头并进,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稳步致富。

深化改革创新更新"血液"。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全方位提升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便利化、规范化、透明化程度。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地上附着物抵押贷款试点经验,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股份制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稳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城投、农投、水投等投融资平台运营水平,重点扶持引导种子期与初创期的成长型企业、小微企业发展。设立PPP项目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实施以"打造1个科技孵化器、3个培训服务基地、5个融资平台、7个创业园区"为主要内容的"1357"创新创业工程,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理论文章:把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点

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空间衔接、相互支撑,又相对独立运行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目前,我国有1866个县和县级市,县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空间集中在县域。目前,我国县域城镇化尚有巨大潜力,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消费的规模和层次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点在县域。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县域具有与城市产业分工协作、经济功能互补等方面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将吸引科技、资本、产业等加快向县域流动。还要看到,县城是乡村与城市的交会点,也是乡村与城市平等交换要素的中转站。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过程中,县域都是一个重要单元,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长期以来,许多县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和要素的粗放投入,产业布局分散,工农衔接不畅,要素集聚、产业承载、人才吸引、创新驱动的内生需求不足。在新发展阶段,继续追加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简单扩大经济规模的风险和挑战日益显现,县域经济亟需转型发展、探索新路。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瓶颈制约。

一是就业承载空间有限。通过就近就地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回流劳动力,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多数县域产业体系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吸纳就业的空间和能力不足。县城产业结构与城市雷同,企业主体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还比较短,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低,乡村特色产业和非农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也相对缓慢;县城与乡村产业缺乏互补和衔接,难以有效支撑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这些都使县域经济以初级产品和低端产业为主,产业增值留在县域的比例小,从业人员收入较低,产业成长性弱,对就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也不足。

二是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县城既是县域行政中心,也是县域经济的要素集散中心。从总体上看,我国县城规模偏小,面向乡村的服务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县城与乡镇、村的经济联系和服务联结较弱。有些县城发展园区经济,但产业链两头在外,用地、耗能等却留在当地,园区发展与乡村产业的关联度小。这些都使县城对县域经济和乡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三是发展环境有待升级。与城市相比,我国县域发展环境对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较弱。基础设施方面,一些地方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包括县城在内的县域道路、市政、产业、数字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更新缓慢。公共服务方面,县域与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差距逐步拉大,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以县城为中心,对乡村的延伸覆盖不足,乡村已有的公共服务在内容和质量上难以满足需求。营商环境方面,就业创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健全,返乡人才创业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四是资源盘活需要破题。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是县域相比于城市的优势资源,但县域却缺乏就地盘活利用进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比如,县域在优美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显著资源优势,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将这一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的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依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旅游景区周边,绿色有机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也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需要看到,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归根结底是因为县域城乡在资源、要素、产业、人才等方面尚未形成内生的循环机制,导致县域资源要素流失。县域是要素齐备、功能完整、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盘活资源、汇集要素、吸引人才、升级功能,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立足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将集约、高效、绿色的产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同时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提质增效。在推动已有工业产业和园区经济升级的同时,加强对承接产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甄别,提高对县域经济尤其是乡村产业的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优势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留在县域、下沉乡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致富机遇。

二是完善县域综合服务体系。加快补齐短板、优化功能,建立县域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以就业创业便民政务服务为重点,对接引入城市优质服务资源,整合优化各类服务平台,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合理布局乡镇区域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点。

三是着力改善县域发展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县乡村统筹,探索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用护路径,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普惠共享;科学把握县域功能定位,顺应县城和村镇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县域城乡道路、市政、管网、数字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互联互通覆盖面;强化县域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城公共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覆盖,并探索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多元化运营机制。

四是有序盘活县域资源要素。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的县域统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实现县域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开辟更多产业发展路径和变现增收机制,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县域绿色发展优势。

理论文章: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x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层次不够高、项目带动作用不够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夯基础、优环境,抓项目、增后劲,建园区、聚产业,调结构、促转型,着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坚持以观念为先导,坚定信心决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决自我封闭、视野不宽、思路不活等问题,补足党员干部敢试敢闯的勇气,增强推动发展的信心,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努力在创新中谋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迸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

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明确定位方向。科学的规划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现县域规划一张图。要充分发挥位于"两市一新区"三角辐射中心地带的独特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关联优势和什川万亩古梨园等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两市一区"重要节点新型城市和都市消费品生产加工配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建设、现代商贸物流集散和生态文化休闲"四个基地"。

坚持以园区为平台,推动集群发展。经济园区和产业园区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依托和平台。要加快推进"一区五园"建设,重点打造以什川-北龙口-盐池城市服务产业板块、九合-水阜生产性物流产业板块和三川口-黑石新型工业板块,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平台。

坚持以产业为支撑,提高质量效益。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一产方面,要依托"五个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七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壮大富硒白兰瓜、软儿梨、和尚头小麦等特色产业,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拓宽电商营销平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二产方面,大力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支持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培育全产业链条,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三产方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特别是主动承接主城区商贸物流产业转移,建设仓储物流中心,着力打造集产品储运、物流配送、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发展体系,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同时,深度挖掘、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夯实发展后劲。项目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引进一批新型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的主体、就业再就业的主体、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体。

坚持以基础为保障,优化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决定着一个区域的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倾力打造"投资洼地"和"环境高地",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整合力度,加快推进水、电、气、网、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依法高效行政,创新创优服务方式,建立"亲""清"政商关系,营造爱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环境,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理论文章:做大主导产业厚植发展优势

近年来,x县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打造"一都两中心"("中国药都"、x中现代物流中心、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和x省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做大主导产业,厚植发展优势,加快富民强县进程。

发展中医药产业,抢占中医药业绿色发展新高点。抢抓x被国家确定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良好机遇,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x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专业化、仓储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为方向全链条培育,做好种子种苗繁育提纯复壮、标准化种植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引导企业建立扩大原料供应基地,加快中医药制药企业联合重组,盘活存量唤醒闲置沉睡的药品生产文号,引进增量延伸生产"食"字号、"健"字号产品,抓好中天金丹药业公司药号划转工作,启动运营扬子江饮片加工基地等项目做大饮片加工,支持天士力中天药业、一方制药等具备条件的企业做精配方颗粒,完善GAP种植、GMP加工、GSP流通、GLP检测和研发、GCP使用标准体系,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李氏宗亲寻根祭祖新圣地。围绕文化、旅游、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打响"世界李氏故里、中国养生药都"旅游品牌。将李氏文化民俗化、通俗化、战略化,拓展延伸李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大李氏文化产品开发力度,谋划实施李氏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李家村、李家龙宫修复工程。加快文化遗址遗迹和旅游景点的统筹协调和整体规划,把李家龙宫景区融入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大格局。进一步激活和创新景区管理机制,认真办好李氏文化旅游节,全力打造李氏族人祭祖核心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积极推进国家级首阳特色小镇建设,争创"产业、文化、旅游"相融合的4A级旅游特色小镇。

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带一路"现代物流新格局。主动融入大x经济圈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发挥连霍高速与310国道交汇的路网优势和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立足兰渝铁路、宝兰客专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运行后x海线客流减少而物流增加的大趋势,规划建设公铁联运物流港,实现物流大配送、大输转,加快打造x中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康美x西部中药城,建设大宗中药材期货交易所,实现中药材市场交易信息互通、智能智慧、网上交易;依托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O2O体验展示中心,打造"互联网+(道地药材+金融+现代物流)"数字化交易商业模式,实现线上体验、线下交易和运营模式的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发挥园区平台载体作用,争取经济总量综合实力新排位。加快x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按照"一区四园"的空间布局和"产城融合、多向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十亿元企业、百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为目标,加快扩容升级步伐,实施基础完善、科技创新、技术升级、产业聚集、品牌打造等重点工程,打造以"中国药都"为名片的综合型科技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一轴贯穿、两带辐射、四大发展区融合"的总体布局,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智慧农业、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快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园区的聚集辐射和示范带动,发挥"洼地"效应,聚集生产要素,培育龙头企业,做大主导产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全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和产业支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