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强县域经济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汇编-34篇(第5/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08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0分钟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

我们要把干部创先融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链条、全过程,建立健全干部创先体制机制,真正为担当者担当、对负责者负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不断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优异的改革发展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理论文章: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县域兴衰关系着发展全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注县域发展。他深刻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他强调,县一级"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全面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等原则,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国民均等化公平保障,大力探索适应县域域情的创新发展之路。

综合施策推动要素向县域聚集。公共资源配置应与常住人口及农村实际转移人口相挂钩,尤其是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为重点的教育保障和以住房为重点的市政建设,应与城市保持同一标准给予充足的财政投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应与实际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相挂钩。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地方专项债券向县域倾斜,重点提升县域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国家层面出台引导鼓励人才向县域流动下沉的顶层设计。加大对县域扩权赋能的力度。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依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城镇化。从全局的角度看,县城是下一步城镇化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县域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看,抓好县城建设、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就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矛盾,可以达到突破一点、带动全局的效果。县城的发展应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以接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实现分类发展。

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发展活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着力兴人、兴地、兴权,核心在人,落脚点在产业,以城乡融合推动激活乡村要素活力,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构建可提升乡村价值的特色产业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得到保护和传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打通资源流通"大动脉",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优化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彻底阻断绝对贫困在农村的代际传递。

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现代化建设。下大力气改善软硬环境,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发展环境。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对接融入大的产业体系,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找准自身定位,久久为功,做深做强。根据自身禀赋和群众需求,在对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高起点谋划。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块状经济"乃至产业集群,奠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理论文章: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的关键时期,省委组织举办"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读书会,既是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走深走实、见到成效的重要举措,又是深入推进能力作风建设的有效手段,恰到好处、恰逢其时,十分重要、实属必要。

一、坚持凡事讲政治,以"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笃行"两个确立"

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以政治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悟透党中央大政方针、决策意图,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省之要者"。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知信行合一,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抢抓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南阳重大历史机遇,打好"四张牌",推动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X县落实、落地。

二、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

省委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以增强六种思维、提升七个能力、提高八种本领为路径,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打造一支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上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对基层干部来讲,归根到底就是要学起来、干起来、实起来、严起来,转作风、提能力、强执行,争当先锋先进。转作风要体现在自觉担当上。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上来,主动参与中心、服务中心、推动中心、融入中心,带头深入一线,亲自上手,当好操盘手,深入地干,大胆地干,干出样子,蹚出路子。提能力要表现在善抓落实上。抓落实是基本功,善抓落实是能力。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认真执行"13710"工作制度,做到"不过夜、周碰头、月排名",让事不过夜成为常态,干出雷厉风行的快节奏、势如破竹的高效率,把更多"将来时"转化成"进行时""完成时"。强执行要展现在激情干事上。要以干硬活为乐,干难事为趣,遇到矛盾就振奋,一有问题就亢奋。要强化拼争意识、克服"躺平"思想,真正把工作当学问来研究、当快乐来分享、当事业来追求,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争当先锋先进就是要体现在争先创优上。要按照"重点工作干出彩,正常工作创特色,底线工作不出事"目标,放眼同行业、同系统、同领域,向高的攀、与强的比、同快的赛,凡是有评比的工作要"保五争三创第一",凡是没有评比的工作,要争取召开市级以上现场会,干不到第一寝食难安,争不到先进羞愧难当。

三、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责任重大。X是一个特殊的县份,既有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的重任,也有维护民族团结的特殊责任。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的要求,树牢"一失万无"底线思维,坚持一手抓管理,形成"四位一体"管理体系。一手抓服务,创新同班学习、同院就医、同区居住、同市经营、同台娱乐、同享小康"六同"服务,发展少数民族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9名,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管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和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同时,深化各民族群众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嵌入",以大团结促进大稳定,努力以"一域之稳定"为全省、全市大局做贡献。

理论文章:从县域经济理论发展看特色小镇

古人云:"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又有云:"民委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础"县郡之治是中国政经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治理层次和治理单元,有为的政治家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改善民生、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从霍兰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复杂适应系统核心是适应产生复杂性。复杂系统中的成员被称为有适应性的主体,它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者"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习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整个宏观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所以系统中个体的自组织性、主动性是系统进化的重要动因。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壮大县域经济"的概念,此后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以及党中央一系列文件中都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今天当我们谈论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投资,不妨回顾一下县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和空间内,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中国目前县域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综合性

县域是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地带,连接了城、乡两个经济网络。与乡和建制镇相比,县域经济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近集体,它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建筑和服务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价、工商管理等职能部门。它不仅有生产经营性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还有经济社会管理结构,是一个"小社会",是经济和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综合各个产业、各部门乃至各个社会单位于一身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但体制僵化下强调综合性容易造成产品雷同、"小而全",从而形成"全能县"。实践证明,"全能县"的发展思路并不合理,只能造成什么也不专、什么也不精、什么也不大的县域经济。

2.薄弱性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目前的县域划分主要是以低于为标准,根据不同县域所属的地区、地理条件等为尺度,而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生产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县内的资源结构和生产投入结构不对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对称,阻碍县域经济增长,造X县域经济薄弱。尽管县域经济是在县行政区域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但县域经济不是封闭性的,县域经济应以市场为导向,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或边界,打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县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贸易集散地或某一专业化生产中心。

3.市场导向性

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同时,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4.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二、县域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1.梯度推移理论

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取决于区域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区域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表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梯度推移理论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传统梯度理论以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和生产力分布)为梯度标准,这样的标准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忽视了地理梯度、技术梯度、产业梯度、经济发展水平梯度等。二是对梯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讨论限于宏观层面,忽视了地带内部地区间梯度差异,忽视了梯度推进的多向互推机理。

2.分工贸易理论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区域)都有生产条件上的某种绝对优势,如果他们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地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分工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各个地区利用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和出口相对有优势的产品,进口相对优势差的产品,使贸易双方获得较大的利益。赫克歇尔和奥林提出的生产要素察赋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区域)的生产要素察赋不同,若不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利用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就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各地应利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形成合理的分工、贸易体系。保罗·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相对要素察赋差异和规模经济程度以及垄断力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即使两国之间没有相对要素察赋差异,由于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原因,也可能出现贸易。

3.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提出,并解释为"在特定环境中的推动性单位",后来,布代维尔把增长极概念延伸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就产生了。增长极理论包括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赫尔希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等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认为,发达地区(增长极)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称为回流效应亦即极化效应;另一种则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或有利影响,称为扩散效应。赫希尔曼指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则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增长点集中。这种增长点和增长极的出现,必然形成区域间的不平等,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力量扩展到其他区。赫希曼提出了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他认为,从短期看,增长中心(极)会不断吸引周围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向中心集中;两地之间的经济差距会日益扩大;但从长期看,由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发达地区(增长极)会产生"聚集不经济",从而促进产业向四周扩散,地域上的涓流效应将超过极化效应,以缩小两地间经济发展差足巨。增长极理论在应用时往往会陷入一定的困境,一是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发展中的"极化作用",忽视来自地方的内生性增长力量,区域发展过分依赖外力的作用,会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僵化和脆弱倾向。二是由于增长极理论指导下对"推动性单位"的扶持政策往往使这些企业丧失了市场竞争能力,进而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无法产生极化效应。万是落后区域培育的增长极通常来自外部的投资,往往难以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嵌入性的经济活动往往与地方社会经济相隔离,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远远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四是增长极理论过于强调区域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重视发展增长极区域,但增长极区域往往在事实上是通过损害边缘地区而得到发展,极化效应强,涓流效应却十分微弱,往往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更加不平衡。

4.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该理论将增长极视作"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

5.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经济的空间结构是由节点、域面、网络三大要素相互交织构成的,其中,节点即增长极;域面是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网络则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所组成。网络是节点和域面间联系的依托,它既表现为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讯网络等联系渠道,也表现为产业间和地域间经济联系构成的抽象的有序系统:二者的统一构成完整的网络概念。网络开发理论强凋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6.产业集群理论

对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中从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三个方面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作出解释,他提出的空间外部性概念为产业集群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稍后,韦伯从工业区位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波特认为,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大方面影响竞争:首先是提高该领域的企业或产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增加了创新能力,并因此提升了竞争力;第三是促进了新企业的生长,进而扩大和加强了集群本身的创新和竞争力。波特提出并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之后,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的学者们指出,创新环境是企业进行创新的约束系统,是一个学习系统,创新环境的标志性特征是"集体学习",即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之间有强大和稳定的创新协同关系。环境创新过程是一个有能力创造协作过程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有利于集群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从知识扩散、社会资本等角度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扩展性研究。

理论文章: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县域经济新发展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日前召开的省委县域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是扎实推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再动员,传递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放眼全国县域经济版图,世界一半的眼镜镜片系X丹阳制造,全球每三双袜子至少一双来自X诸暨;X东海的水晶、X安溪的名茶、X寿光的蔬菜、X县的汉服等,都是响当当的"头牌"。同样,经过多年发展,我省一批县市在县域经济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实现了"从草根到顶流"的嬗变。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县域经济新发展。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必须在落实"三新一高"中增强县域经济的使命担当。我省县域特色资源丰富,发展县域经济有基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县域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部署要求,县域责任重大。各地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努力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必须在把握县域经济重要地位中增强使命担当。县域活,则全盘活。我省71%的常住人口、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县域经济发展程度,于全省大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上看,去年,县域GDP超2.5万亿,占据着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把县域经济发展好,才能有力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从协调发展看,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接合部,壮大县域经济,就打通了城镇与乡村的连接通道;从改善民生上看,县城是承载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进城落户的"主阵地",做强县域经济,就能更好稳定和促进就业。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应当在清醒意识到县域经济短板与不足中激发使命担当。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我省仅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醴陵市入围,数量上与X、X、X等先进省份差距大。县域经济分布不均衡、强弱差距持续扩大、消费潜力释放不够、拉动增长的动力不足等现象都存在。究其原因,说到底是一些地方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县域经济发展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有的政策缺乏连续性,没有"一张蓝图绘到底";有的追求"铺摊子"、搞"显绩工程",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各县市要扛牢发展县域经济的政治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位争先,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地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真正将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从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传统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瞄准"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形成龙头强县争先进位、中游潜力县冲刺跨越、偏弱县加快赶超的生动局面,因地制宜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理论文章:做强县域经济筑牢发展基石

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活力也在县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运,一批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一批产业链条逐渐延长。但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清醒看到当前存在的短板,精准施策、定向发力,补齐短板、缩小差距,让县域经济强起来。

特色产业要持续发力。要充分发挥各县区品牌效应,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下足延链补链强链功夫,做足精深加工文章,积极探索破解运营体制机制难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

民生福祉要持续增进。民生项目关系着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项目工作。要强化施工组织管理,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措施,严把质量关口,严格工程监管,全力把民生项目打造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要强化协调配合,全面落实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工程进度,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见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颜值要不断提升。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项目为支撑,坚持不懈推进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加强已栽林木管护,巩固绿化成果。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功能提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颜值,深化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打造幸福优美新乡村。

县域经济既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发挥自身优势,集聚全部要素,打好组合拳,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核心引擎,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上答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理论文章:努力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中国强。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加速演进,发展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稳住全国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优势也在县域。X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一步突出产业基础地位,全力构建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四位一体"、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走好特色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工业立市,持续夯实经济发展根基。X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工业应税销售在X长江以北县级城市中率先突破2000亿元大关,拥有百亿级企业3家,成为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中列第20位。2021年,工业经济贡献了X46.5%的GDP和70%以上的投资、5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税收,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走好工业立市之路,X将坚持"主导产业聚优、传统产业提档、前瞻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倍增、大企业领航、智改数转、节能降碳四大行动,不断增强对优势领域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深化拓展航空、现代医药、核工业等新兴领域,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转型,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争创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展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加快推进企业上云、"5G+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现有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做优做精、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双名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