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60篇
目录
1.山西省强化煤炭增产保供保障能源安全 4
2.山西省吕梁市打造"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19
3.山西省阳泉市创新运用"一账清"工作法推动退税红利精准惠企 24
4.内蒙古自治区多措并举推进能源保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28
5.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进展 30
6.内蒙古自治区"全链条协同"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助企稳企 37
7.黑龙江省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40
8.黑龙江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壮大振兴发展新动能 47
9.黑龙江省绥化市精准施策有力推动玉米生物经济发展 56
10.上海市推进项目经费"包干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59
11.上海市探索打造"以数治税"优化服务企业新模式 63
12.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投资建设审批制度改革跑出发展"加速度" 72
13.江苏省建设"热线百科"平台助力政策透明直达 78
14.江苏省聚焦稳增长促发展打好资源要素保障"组合拳" 82
15.江苏省南京市创新建设"质量小站"惠及中小微企业 87
16.浙江省打造"一指减负"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提升企业获得感 92
17.浙江省杭州市精准发力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96
18.浙江省温州市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加快项目建设 102
19.福建省建设"闽捷办"智慧税务平台打造"不打烊"的网上税务服务厅 109
20.福建省厦门市实施"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纾解企业流动性困难 115
21.福建省莆田市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推动基层治理上台阶 119
22.江西省以改革为动力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 124
23.江西省坚持"五链合一"有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126
24.江西省强力推进扩消费"三年行动"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129
25.河南省积极探索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路径 149
26.河南省漯河市助推民营企业扩投资强活力 166
27.河南省鹤壁市供需两端发力着力破解"就业难"、"用工缺" 177
28.湖北省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 183
29.湖北省荆州市强化劳务品牌建设打造就业"金名片" 189
30.湖北省潜江市打造"虾-稻"特色产业链构筑现代农业发展高地 192
31.湖南省"万名干部联万企"常态化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 198
32.湖南省"促创业保用工强服务"用心用情做实家门口就业 202
33.湖南省湘潭市健全"引育用留"新机制促进人才强市 209
34.广东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聚外贸发展新动能 213
35.广东省编密织牢民生"兜底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18
36.广东省深圳市大力发展零工市场服务灵活就业人员 224
37.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出"桂惠贷"提升市场主体融资便利度 229
38.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创新模式夯实工业发展根基 233
39.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推行"三色管理"打好保通保畅"攻坚战" 239
40.云南省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帮扶机制探索破解"县中困境"难题 243
41.昆明海关实施"互联网+边民互市"助力边贸发展 250
42.云南省曲靖市聚焦产业链延伸全力打造产业集群 252
43.西藏自治区标本兼治着力构建根治欠薪长效机制 255
44.西藏自治区精准发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261
45.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坚持"退减免降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64
46.陕西省推进"三项改革"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76
47.陕西省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更好集中财力办大事 286
48.陕西省推出"税务管家"服务确保留抵退税政策落实落细 288
49.甘肃省庆阳市全力打造"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集群 291
50.甘肃省定西市创新运用"五式工作法"稳市场主体助力经济增长 294
51.甘肃省酒泉市全产业链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296
52.青海省靶向发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01
53.青海省聚力"源网荷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303
54.青海省西宁市"双轮驱动"助力稳经济大盘 307
5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突出重点推动中欧班列高效开行 309
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突出"四个注重"全力以赴稳增长 311
5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坚持补短板优环境抓关键全力推进"口岸强州"战略 315
5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坚决守护全疆"菜篮子"、"果盘子"安全 319
5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挖潜力添动力激活力探索发展荒漠经济 326
6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促进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 333
山西省强化煤炭增产保供保障能源安全
2021年起,山西,这个传统能源大省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高光时刻。
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山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16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5.2%,跑赢全国绝大多数省份,GDP增速位列全国第二。财政收入也逆势大涨。在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体下降7.9%的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山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23亿元,同比增长28.6%。
2021年,山西GDP增长速度为9.1%,位列全国第三;而2020年这一数据仅为3.6%,位列全国第14。2021年山西省财政收入也同比增长23.4%,位列全国第二。
占据山西第二产业半壁江山的煤炭工业对山西经济及财政增长的贡献突出,但山西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并未减轻。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有关控煤减碳的话题热度急剧上升。有一线煤矿从业人士回忆,当时看媒体报道,"去煤"的声音很多,感慨"煤炭行业是不是就此走到尽头了"。
当时,煤炭还处在2012年开始的下行周期内。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山西省省长在答记者问时坦言:"2015年是山西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体现在财税方面就是财政收入明显下降。"
煤炭行业的周期性特点明显,"一煤独大"的山西经济随煤价起伏,一直努力尝试突破困境,但进展较为缓慢。
近年来,为摆脱煤炭依赖,山西走上了能源转型发展道路。2019年5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支持山西通过综合改革试点,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形势变化很快。2021年开始,煤价攀升,煤炭行业进入了新的高景气周期。2021年下半年,煤炭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稳定器"。作为产煤第一大省,山西承担着煤炭增产保供的重担。2022年,俄乌冲突下,全球煤炭价格大涨,供应偏紧,煤炭增产保供对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作用凸显。
山西省内不少能源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未来几年,煤炭价格仍可能保持在高位,煤炭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仍将持续,山西作为煤炭主产区和综合能源基地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
除了山西,2022年上半年,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煤炭产量大省(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719亿元、1576亿元和9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4%、36.6%和17.8%,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三部部长高剑峰指出,资源型地区追求的新经济增长点、新动能仍然处于雏形阶段。新经济增长点对经济总量贡献和就业吸纳力度还不足。整个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仍然比较明显。
高剑峰认为,当前为全国能源供给充当"压舱石"角色的地区,正是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关系存在较大矛盾的地区,如何从全局出发去帮助这些地区完成好自己的使命,仍然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煤"香"四溢
山西简称"晋",古意是"向着太阳前进"。大自然赋予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含煤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3,在全国煤炭消费量中的供应占比为1/4。过去几年受困于煤炭价格低迷及消费不振的山西,随着2021年以来阶段性局部电力供应偏紧,重新站上了"风口",全国多地能源主管部门和发电企业纷至沓来。
2021年6月开始,山东、安徽、湖南、河南等地的用煤企业代表先后到访山西。2021年7月,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山西省能源局组织两地煤、电及运输企业在太原举行会议,就晋渝两地煤炭产运需衔接有关事宜进行对接。
临近2021年冬季,山西对接的煤炭保供省份进一步增加。2021年9月29日,山西省保供十四省区市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仪式在太原晋阳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签约现场座无虚席。参与此次签约仪式的有天津、福建、河北、广东、辽宁、广西、江苏、吉林、安徽、上海、浙江、河南、海南、山东十四省区市的能源主管部门及发电企业团体。
有跟团的广东发电企业人士坦言,此次签约的保供煤资源有限,"僧多粥少"。除了前往山西,发电企业还在广东省能源主管部门带领下"组团"去了陕西签订煤炭保供协议。"抢煤大战"在山西的各个煤矿坑口上演。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山西原煤产量达到11.9亿吨,其中外调量占比60%。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山西每月煤炭产量在1亿吨以上,向16个省区市供应电煤4356万吨,完成国家下达的保供任务。
202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将"能源安全"上升至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并将其列入"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任务之中。煤炭增产保供因此成为2022年山西能源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发展工作最主要的内容之一。202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煤矿产能核增,依法合规释放先进产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传统优势产业的集约发展摆在2022年重点工作前列。
2022年中,为适应国际能源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山西进一步加大了煤炭增产保供力度。6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西省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2022年山西省煤炭产量将比2021年增产1.07亿吨,达到13亿吨;力争2023年比2022年再增产5000万吨,全年达到13.5亿吨的目标。
为保障上述增产目标实现,山西还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山西省煤炭增产保供与产能新增工作专班。各市政府和省属煤炭集团公司也相应成立了由市长、董事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
大同市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申报产能核增的煤矿有11座。截至6月中旬,大同市已获批复8座,增加产能810万吨。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原煤产量6.41亿吨,增长10.1%。
有市场人士分析,山西煤炭增产空间主要来自省属煤炭企业整合后的矿井。重组之后的煤矿产能在逐步释放。2021年约有1亿吨整改产能没有被释放出来,预计2022年山西煤炭产量比2021年新增约12%。
煤炭经济的"新春天"
煤炭增产保供的同时,煤价上涨对山西提升经济效益的贡献异常明显,最直接的是改善了山西煤炭企业的财务状况。
公开数据显示,山西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晋能控股集团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72.79亿元,利润总额为66.49亿元。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00亿元,利润为172亿元。而2020年晋能控股集团全年营业收入为4799亿元,利润为68亿元。
2022年7月中旬,山西省煤炭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受煤炭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高位运行等因素影响,多数煤炭企业净利润大幅上涨。
2022年1月至6月,晋控煤业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0%左右;华阳股份预计实现净利润30.52亿-35.52亿元;山西焦煤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3.46亿-59.30亿元,同比增长175%-205%,2022年半年盈利超过2021年全年。
在煤企带动下,山西省属国企的经营效益总体向好。山西省国资委网站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805.2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总额518.6亿元,同比增长74.0%,双双创新高。
2021年是中国煤炭行业盈利最多的一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23.1亿元,同比增长212.7%。中国煤炭行业之前的盈利纪录是2011年,彼时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为4341.73亿元。从目前趋势来看,2022年煤炭行业的总体盈利水平或再创新高。
煤炭企业的盈利大大提升,给包袱沉重的山西煤企赢得了喘息时间。有山西能源市场从业人士告诉eo,对山西而言,煤炭行业对稳定就业的意义重大,"稳就业是山西煤炭行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研究数据表明,2015-2020年,山西省采矿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最高时为66.1%,就业人数占到工业就业人数的40%以上。
煤价的上涨,还缓解了煤炭企业的负债压力。通过统计山西全省主要煤炭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发现,2021年山西部分煤炭企业负债总额有所下降,偿债能力有所提高。
在2022年7月18日山西举行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山西省省长表示,2022年以来,山西"扛起能源保供职责使命",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成绩可圈可点,但隐忧不可不虑,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煤独大"的周期困境
煤价上涨拉动山西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明显,越是侧面印证山西"一煤独大"的特点仍旧突出。
山西省能源局网站上正在征求意见的《山西省"十四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认为,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面临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煤独大"局面尚未有实质性改变。
煤炭下行期的痛苦经历让山西能源市场从业者印象深刻。2002-2011年是煤炭黄金十年,2009-2011年则是这轮繁荣周期的顶峰,顶峰过后,煤炭行业整体陷入困境。具体主要表现在:煤炭消费速度放缓;煤价大幅下降;煤炭库存居高不下;煤炭产能严重过剩;拖欠煤炭企业的货款增加。
这段时期,山西的经济增速、财政收入也出现明显下降,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等方方面面。公开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10月,山西全省煤矿企业共拖欠职工工资36.63亿元,较2015年初增加46.7%。
山西省当时的五大煤炭集团(同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阳煤集团、焦煤集团)在2015年底应收账款达到678.2亿元,比2015年初增长了39.4%,是2011年的2.4倍。五大煤炭集团2015年负债率达81.79%,山西全省煤炭行业亏损达到94.25亿元,同比减利增亏108.29亿元。
受煤炭行业影响,山西省涉煤金融风险积聚。2015年上半年,山西煤炭行业贷款不良率为3.45%,同比上升1.62%。
"低谷时期,大家都觉得煤炭是夕阳产业,对这个行业渐渐失去信心,并以退出煤炭产业为荣。"山西金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曾浩感慨。
煤炭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特点,行业的起起伏伏影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煤炭行业对山西省工业经济和GDP的贡献曾在"十二五"初期达到顶峰,分别为62.8%和32.8%,"十二五"末有所回落。2020年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山西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2.6%,占经济比重为18.3%。
2022年3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山西省宏观经济学会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山西省非煤经济发展研究》直指山西发展的资源依赖困境:
"山西煤炭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煤炭占山西经济的比重不断攀升,全省产业结构从一二三产、轻重工业均衡发展快速演变为'一煤独大',也导致山西逐步陷入'资源诅咒'和路径依赖的困境。虽然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山西在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1311'规划中相继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也在2010年获批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始终未走出'煤炭好时无心转,煤炭不好时无力转'的轮回。"
有山西能源研究者指出,山西的"一煤独大"不仅是经济结构的问题,更是一种理念问题。煤炭价格一旦大幅下跌,山西经济就断崖式下滑,这提醒山西亟须调整产业结构。
山西长治市发布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能源保供增供安排部署,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方案》(晋政办发〔2022〕49号)要求,进一步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结合长治市煤炭生产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我市煤炭产业优势,落实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方式,加快释放先进产能,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实现煤炭增产增供,推动我市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统筹资源接续和可持续发展,加快煤矿建设,有序开展产能核增,推进各项手续办理,推动煤矿依法依规释放先进产能,多措并举增加煤炭产能产量。2022年比2021年增加煤炭产量1200万吨,全年达到1.7亿吨。力争2023年比2022年再增加煤炭产量500万吨,全年达到1.75亿吨。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安全高效。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煤矿安全、质量、效率与效益的稳步提升,做到产量服从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底线。
(二)坚持风险管控。坚持把行业发展风险管控放在重要位置,在"双碳"背景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做好行业发展趋势预判,科学谋划增产保供和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均衡生产。优化生产组织,有序安排设备检修,合理安排采掘作业,同步做好产运销衔接,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可持续。
(四)坚持依法依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严把政策关、程序关,实现产能与资源相匹配、能力与产量相匹配,产量服从安全生产,确保煤矿依法依规释放产能。
(五)坚持精准施策。按照"一矿一策"原则,认真梳理,分类处置。统筹考虑资源配置、手续办理和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发展,勇于创新,敢于担当,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推进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各项工作。
四、推进举措
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筹抓好矿井建设、生产组织、产能核增、项目核准、手续办理等各项工作,有效增加煤炭产能产量。
(一)强化生产组织,夯实煤矿产量基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保障生产生活物资,优化劳动组织,合理安排采掘衔接和生产计划,科学组织设备检修,保持正常生产节奏,均衡组织生产。对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保供煤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产能组织生产并同步加快手续办理。严禁煤矿企业擅自停产停工,严禁煤矿发生事故后搞"一刀切"式区域性停产整顿。(市应急局、市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监察执法八处按职责分别负责)
(二)优化施工组织,加快煤矿建设进度。目前全市正常建设矿井7座,建设规模1160万吨/年,2022年底前完成1座矿井竣工验收和4座矿井联合试运转,2023年在现有基础上释放产能480万吨/年;2025年完成1座矿井竣工验收;2028年完成1座矿井竣工验收。相关煤矿企业要统筹协调资金和人员,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组织施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尽快进入联合试运转。对进入联合试运转的煤矿,要做到满负荷试运转,抓紧组织专项验收、竣工验收和证照手续办理,实现达产达效。(市能源局牵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应急局配合)
(三)落实主体责任,分类处置长期停缓建煤矿。全市长期停缓建煤矿8座、未开工1座,建设规模630万吨/年。2022年底前力争5座矿井复工复建,恢复产能390万吨/年;2023年3座矿井复工复建,恢复产能180万吨/年;2025年1座矿井复工复建,恢复产能60万吨/年。各县区政府要按照"一矿一策"的原则,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妥善解决资金困难、股东纠纷、开采方式变更等问题,督促煤矿主体企业出台处置方案,出具处置承诺,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市能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应急局、相关县区政府、有关主体企业配合)
(四)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新建接续煤矿项目核准。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市范围内广志矿井、上马矿井、西营矿井、岳山矿井4个接续煤矿项目资源配置。项目开发主体获取资源后,由所在县区政府报市政府审定同意后上报省政府。煤炭产能置换方案按规定程序上报的同时,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前期手续办理。前期手续办理完毕后按程序上报国家核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能源局、相关县区政府、项目开发主体按职责分别负责)
(五)深挖增产潜力,持续推进煤矿产能核增。对已通过现场核查和报告评审的核增产能煤矿,严格按照程序依法依规加快后续手续办理进度。各县区、各省属集团煤炭企业要充分抓住当前国家对煤矿产能核增政策窗口期,对符合条件但未上报核增申请的煤矿,要进一步统计、摸底,加快初审、上报,做到"应核尽核、应增尽增",为增加全市产量奠定基础。对受到政策限制不能核增产能的煤矿,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对接省有关厅局,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加快推动处置不达产煤矿产能,逐矿进行生产能力重新评估,核减无效产能,提升产能利用率,增加产能置换指标,为优质产能核增腾出空间。(市能源局牵头,市应急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监察执法八处配合)
(六)抓住政策机遇,加快煤矿各项手续办理。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加大与省相关厅局的对接沟通力度,争取在煤矿核增、产能置换、手续办理等方面取得更大政策支持。
1.加快产能核增煤矿环评手续办理。对产能核增幅度未超过30%的煤矿,取得核增批复后,允许煤矿按照核增后能力组织生产,同步办理环境影响后评价备案。对产能核增幅度达到或超过30%的煤矿,取得核增批复并出具2年内办理环评手续的承诺后,可以按照核定变化后的产能组织生产。承诺期满,因各种原因未办理环评手续的,煤矿产能应恢复至核定变化前的环评批复能力。(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配合)
2.加快配置出让夹缝资源、边角资源和规划扩能资源。与核增产能煤矿相邻的夹缝和边角资源,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有序推进煤炭资源接续配置保障煤矿稳产保供的意见》(晋政发〔2022〕2号)要求优先配置出让。保障扩能资源,加快推进探转采项目、资源枯竭矿井相邻煤炭资源接替项目、基金项目和空白资源项目出让。(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3.加快7座减量重组煤矿采矿许可手续变更。各相关县区要督促企业加快手续办理进度,对于技术资料不齐全的煤矿,通过企业承诺,可先行办理2年有效期采矿许可证,促进此类煤矿合法生产、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长治市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专班(组成人员见附件),办公室设在市能源局,负责日常协调、督办工作。各县区政府也要相应成立工作专班,细化任务清单,亲自负责、主动对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二)强化部门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全局观念,服从指挥调度、密切协作配合。在各项工作上要主动服务于增产增供大局,在保证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宣传政策、主动服务企业、提高办事效率,力争把对煤矿增产的服务放到最大,把对煤矿生产的影响降到最小,努力形成完成增产增供各项工作任务的合力。
(三)制定实施方案。围绕全市增产保供目标任务,各县区要统筹当前和长远,做好整体工作谋划部署,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举措,落实部门责任,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目标考核,切实推进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各县区政府要将实施方案于2022年7月25日前报工作专班办公室。
(四)加强调度监测。各县区、各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工作机制,配备相关人员,切实加强煤炭生产的调度监测,做到日调度、日分析、日汇报。对于当日出现的安全生产事故、煤矿检修停产等重大情况必须进行预警预报,并采取针对性处置措施。要进一步压实煤矿企业责任,加强生产组织分析,紧盯重点煤矿,夯实产量基础。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助解决稳产稳供存在的问题。
(五)确保安全稳定。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煤炭安全生产,盯住不放心的煤矿和薄弱环节,落实监管责任,夯实安全基础,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底线。进一步压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排查,统筹处理好安全生产和增产保供的关系,保证安全投入,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改造,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水平。坚决杜绝以"超能力生产"代替"增产保供",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防范"重生产轻安全"倾向和产生松懈情绪,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做到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保障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山西省吕梁市打造"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品牌建设基本情况
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吕梁脱贫攻坚的三大品牌之一。2016年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一人培训、全家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精心开展技能培训、持证上岗、就业帮扶等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了"一个核心:诚信、勤劳、专业的'吕梁山护工'品牌"、两个保障: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保障、三个关键:宣传发动、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四个支撑:实施互联网+、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维权援助、关爱慰问"的工作模式,铸就了以"诚信、勤劳、专业"为内涵的"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