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60篇(第6/19页)
4月19日,浙江召开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会议,要求以物流和供应链之稳促经济稳进提质,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嘉兴:"一码"通行助企平稳生产题
昨天上午,在G60沪昆高速嘉兴东收费站出口,货车短则半分钟,长也只需一分钟左右,就可以通过检查进入嘉兴市。"相比较一个星期前,车辆会排队到高速公路转弯匝道,如今的排队现象已大大缩短,行进速度明显加快。"收费站工作人员表示。
交通网络畅通是保障物流畅通的基础。面对大量进入的货车,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嘉兴管理中心所辖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和钱江通道北接线高速等18个收费站点,全部投用高速公路疫情防控车辆预警系统。高速出口防疫人员可根据实时语音播报,快速锁定全国各重点地区来嘉返嘉车辆,进一步提高车辆疫情防控排查效率。而在进入收费站时,防疫检查人员对货车司机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通用,司机不必现场等待。
为切实做好对货车司机的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嘉兴市目前在各县(市、区)共设立了8个货车司机防疫服务站,为省内执行往返上海等中高风险地区、承担重点物资运输保障任务的货车司机提供各类服务。
据了解,各防疫服务站实行场地封闭管理,24小时为货车司机提供住宿、餐饮、停车、抗原和核酸检测、车辆消杀等服务。相关企业或货车司机可通过"卡车司机在线"小程序,直接搜索、预约、导航至防疫服务站。
4月11日,嘉兴升级后的"畅行码"货运版上线。这是一个集健康码、行程卡、核酸结果、疫苗接种、企业信息等于一体的电子码,优化功能模式,简化申报流程,便于基层操作、查验,大大提升高速公路出入口车辆核查效率,在守住疫情防控底线的同时,助力嘉兴全市企业平稳生产。
嘉兴将在全市推广、统一使用"畅行码"货运版。嘉兴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畅行码"的设计是基于压实企业、个人、镇街、卡口四方责任,通过线上的流程闭环来最大限度确保线下的防疫闭环,嘉兴各地将在实际运用中统筹做好线上、线下两个闭环,建立配套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畅行码"快速推广运用。
4月20日零时起,因"3·28"疫情被划入封控区的嘉兴水果市场经历20多天闭市后正式复市。嘉兴水果市场总占地面积540亩,被称为"华东第一果市",交易主要辐射浙江全省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山东、上海等省市。
该市场复市公告显示,复市后的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进出市场人员需出示核酸报告、双码,并通过严格测温。市外进场车辆需通过"畅行码"方可进入市场,运输期间人员不能下车,货物经过多轮消杀后,交由市场方人员进行装卸。
绍兴柯桥企业全力以"复"
4月18日,绍兴柯桥区解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转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并同时调整"三区"防控范围。
据了解,为了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柯桥区马鞍街道制定了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指引,明确了复工前的三大准备工作和复工后的八大防疫要求。
此外,街道班子成员带队走访重点骨干企业,联企团队下沉"三服务",全面了解企业在原料、物资、员工安排等方面复工复产的准备情况,帮助对接解决问题;全力保障热电企业快速恢复供汽,及时协调供需矛盾和问题,确保全面、快速、有序恢复生产。
在浙江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戴着口罩各司其职。"最近公司积累了不少订单。加班加点,辛苦一点也无所谓,停产的损失我们都想齐心把它夺回来。"在厂里干了30多年的老员工沈国祥信心满满。
4月19日,马鞍街道印染企业复产率已达疫情前的80%以上。截至昨日,该街道内工业企业的生产状况基本已恢复疫情前水平。
自柯桥区解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响应后,停工的诸多在建项目陆续迎来一波"复工潮"。同时,各建筑工地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工地疫情防控和闭环管理方案,严格落实"七个一"要求,彻底清除工地内遗留的生产、生活垃圾,对公共场所实施全面消杀,对工地内全部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交底。
衢州:开辟航运新通道
"感谢龙游港帮我们解决运输难题,保障了产品按时交货。"近日,江西某企业致电浙江海港龙游港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游港"),为龙游港的优质服务点赞。得益于龙游港推出的绿色通道助企举措,该企业通过水运解决了产品运输难题。当天,2艘货轮在龙游港装载了近2000吨钢材,发往江苏和上海等地。
"受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货物公路运输出现困难,内河航运'公转水'正好补上这块短板。"龙游港总经理邵森军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龙游港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要求,为企业开辟直通上海、江苏等地的航运新通道,全力保障企业物流运输通畅有序。
"货物水运过程中严格执行人员'不上岸'等防疫措施,大大降低了疫情防控风险。"邵森军相告,近期,龙游港货物吞吐量不断上涨,业务范围从浙中西地区向沪、苏、赣等地扩展。邵森军算了一笔账,一艘货船能运近千吨货物,相当于陆路25辆货车的运力,每吨还能节省近40元成本。报表显示,龙游港一季度完成货物吞吐量65.41万吨,同比增长22.58%。
针对企业遇到的运输难题,连日来,龙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通过"网格服务"全力摸排,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上报。管委会副书记、副主任叶泳波表示,将提供"一企一策"物流方案定制服务,全力做好区域内物流保畅通工作。
湖州:进一步关心关爱货运司机(船员)"十条"服务举措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疫情防控办《关于进一步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通知》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现就进一步关心关爱货运司机(船员)出台"十条"服务举措:
1.各防疫检查点全面运用数字化手段查验入湖货车,提供远程报备服务,统一查验标准,优化查验流程,缩短货车通行时间。实行重点物资运输通行证网上办理服务,即接即办,足量发放。
2.各防疫检查点设置应急药箱,提供全天候热水,为确有需求的货运司机免费提供抗原检测试剂、防疫物品、洗漱用品和干粮等必要物资。
3.各防疫检查点、货车司机防疫服务站、水上服务区为入湖货运司机(船员)提供免费核酸检测服务;公布核酸检测采样点信息,为在湖货运司机(船员)提供免费核酸检测服务。
4.各货车司机防疫服务站对往返中高风险地区的货运司机提供集中停车、住宿、餐饮、抗原和核酸检测等闭环管理服务。加快非接触式中转服务站建设,为有需求的货运司机和企业提供中转接驳服务。
5.对因疫情原因,导致营运货车(船舶)证照证书、检验检测等逾期的免于处罚。公安、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等部门推行"轻微违章首错免罚"。
6.严格执行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对合法装载国际标准集装箱的运输专用车辆,实行高速公路通行费65折优惠政策。对使用浙江省发行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载装置的合法装载货运车辆,实行省属及市、县(区)属国有全资或控股的高速公路路段通行费85折优惠政策。
7.对于因疫情影响的货运司机偿还汽车贷款暂时存在困难的,可合理给予延期、展期或续贷安排;灵活调整货运司机个人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适度延后货运汽车保险等保费缴纳时间。
8.给予货运物流企业2022年防疫物资、车辆消杀支出不超过50%补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保持在1%以下,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物流运输行业企业,在一季度平均担保费率基础上再下调20%(执行至2022年6月底)。
9.对因疫情原因,不能按时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货运物流企业,可申请缓缴;社会养老保险费缓缴事项,按照国家统一政策执行。
10.设立货运司机(船员)应急保障服务电话(12328、12345),24小时受理诉求,建立快速交办和反馈机制,及时提供应急服务,解决货运司机(船员)合理诉求。
浙江省温州市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加快项目建设
近年来,温州建筑业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带动了大量关联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温州深化制度改革、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数字赋能,在效率提升、基层治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形成一批宝贵的实践经验。今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并将以此为契机,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温州建筑业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带动了大量关联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温州深化制度改革、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数字赋能,在效率提升、基层治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形成一批宝贵的实践经验。今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并将以此为契机,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10年来,温州建筑业整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市累计建筑企业总量达3017家,从业人员51余万人,累计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009.8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3610.5亿元,年均GDP占比7.5%以上;建造能力稳步提升,累计建成规模以上装配式生产基地7个,年生产能力达到90万立方米,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1977万平方米;建设领域科技设计与建筑节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从130余家发展到260余家,累计实施绿色建筑14,500.77万平方米,184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成节能建筑17,941.11万平方米,全市城镇新墙材应用比例达100%;工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累计创成鲁班奖及国家优质工程12个,"钱江"杯83个,"瓯江"杯471个。
"党建基建两手抓"
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2018年以来,温州市按照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新要求,大力推进"红色工地"创建,充分发挥党建在行业管理和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有力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实现同比增长9.3%,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凝聚"红色力量",打造项目建设"主阵地"。在实践中,该市坚持以拓展工地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为重点,鼓励支持全市所有施工企业、在建工程同步成立党支部和项目部,让建设工程一线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截至目前,全市已高标准打造"红色工地"314个,建立工地基层党组织297个,拥有党员1380名,基本实现亿元以上房建项目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发力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对照"有组织、有制度、有教育、有活动、有场所、有标志、作用发挥好"的基层党建标准,通过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设立党员活动室、党建文化展厅,开设党务公开栏、学习宣传栏等,营造浓厚工地党建氛围,为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全市"红色工地"已累计建立党建工作制度1273项,设置党员活动场所11.75万平方米,悬挂标识标牌973个。与此同时,着力提升红色创建影响力。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红色工地"已成为展示建筑企业和建设人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窗口舞台。2020年,温州市三箭集团、兴业市政等5家单位(项目)荣获省级"红色工地"创建先进。
点燃"红色引擎",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为此,该市以强化政治赋能打造过硬建设团队。充分发挥项目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建筑工地作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的重要阵地,全力保障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如永嘉山早村异地迁建项目党支部带领700多名工人通宵达旦、争分夺秒,以实际施工137天的超常规速度完成安置房建设,提前实现受灾群众"安居梦",并获得全国文明标化工地、浙江"最美建设人"等先进荣誉,受到省市领导和广大群众一致肯定。通过强化技术赋能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党员带头成立技术攻坚小组,不断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有力提升建设速度与品质。如温州南湖未来社区一期工程党支部结合未来社区数字化理念,大力推动BIM技术应用与装配式建筑深度结合,实现建设工期缩短10%、综合成本节约3%。通过强化管理赋能实现工程标化创优。大力推进党建与标化工地、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扫黑除恶、创优夺杯等业务融合,以党建强基建加快"红色工地"生产力转化,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水平。2020年,全市共有103个工地党组织、140名党员在各类检查评比中受到省市表彰表扬,269个"红色工地"纳入本地创优夺杯计划,创成国家优质工程2个、钱江杯优质工程13个,总数为近3年新高。
激活"红色基因",编织项目建设"服务网"。在具体行动中,该市做到:坚持政企共建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服务指导作用,与工地党组织共同探索建立互帮、互学、互助联动机制。如温州市住建局在疫情期间派遣党员干部赴各地"红色工地"开展"三服务",建立项目"一对一"复工帮扶机制,帮助解决人员返温、原材料供应、防疫物资等相关需求问题。激励党员靠前强攻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支部党员们立足岗位、强化担当,发挥在推进急、难、险、重工程项目中切实先锋模范作用。如市住建局、市城发集团及施工单位成立桃花岛片区"上改下"工程临时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动参建各方共同克难攻坚,顺利实现七都岛-铁塔公园段跨瓯江电力隧道工程2020年底前贯通目标,并创造了我省顶管管径最大、管道埋设最深、单顶距离最长3个纪录。面向服务基层筑根基。坚持人民党建为人民,加强建筑工人关爱,通过配备职工子女之家、技能培训室、红色书吧、篮球场等功能场所,开展"六一"职工子女关爱、集体生日会、中秋家书、"身在异乡、志在四方"主题观影等活动,实现群团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市"红色工地"已累计开展主题教育、结对帮扶等活动2744次。
锚定"三大创新点"
实现行业管理效能新跃升
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服务效能,是温州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自2018年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温州按照改革方案要求,全面推进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及监管方式"四个统一",并通过创新推行施工图审查、规划许可、强制工程监理和消防设计专项审查等事项审批豁免清单制度,大幅提升审批效能;打造全融合、全共享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网上办、零次跑"的功能与目标;精简工程招投标条件,将招标文件由审查性备案转为告知性备案,从事前审查变为事中事后监管等措施,实现改革后6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平均减少19天,办理事项平均减少18项,办事环节平均减少33个,申请材料平均减少141件。目前,温州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实现率达100%,小型项目审批力争在15个工作日完成全过程审批。2020年,温州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进入全国标杆城市。
深化建设领域保证金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温州在推进建设领域保证金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有效破解了建筑施工企业因缴纳保证金导致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沉淀难题,在大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显著增强企业守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为此,该市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清理规范保证金专项整治行动,除保留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四类依法依规设立的保证金外,共清理非法设立保证金48项,清退资金6010万元。与此同时,该市全面推行以保函为主缴纳四类保证金的保函替代机制。2020年6月改革至今,全市建设工程应需缴纳投标保证金280.9亿元,通过保函形式企业实际支出保费仅为1.2亿元。同时,严格落实降低保证金缴纳额度有关政策,将投标保证金从最高不超过80万元降至50万元,政府投资项目履约保证金从最高不超过中标合同金额的5%降至2%,工程质量保证金从最高不超过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2.5%降至1.5%。据统计,通过保函替代和降低缴纳标准等方式释放企业现金压力总计312亿元,涉及项目5402个,惠及企业126,165家次。并通过加强数字赋能建强平台服务支撑。在全面推广保险保函、银行保函代替投标保证金的基础上,开发"瓯e保"在线保险电子保函系统,将工程担保信息平台和保证金电子服务支撑平台建设纳入2021年数字经济系统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实现保函在线提交、在线核查,有效降低投标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成本,优化保证金缴纳与赔付流程。
发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数字化改革,全面提升监管水平。温州市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为契机,以"智慧住建"综合管理平台、"智慧工地"子系统为抓手,在施工安全监管、特种设备管理、工人实名登记等方面创新运用"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实现工地安全隐患减少70%以上,起重机械设备重大事故"零发生",农民工欠薪投诉案件大幅降低。一是"互联网+工地监管"。依托远程视频监控,24小时全天候监控在建工地现场安全生产情况。同时执法人员在开展实地安全检查、巡查时,若发现工程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只需拍照上传图片并通过系统验收管理模块发出整改通知单,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再拍照将整改情况上传回复至本次执法整改页面,经审核确认后即可,实现执法整改全过程无纸化操作,三方主体随时互动,信息公开透明。二是"互联网+设备监管"。采取人、证、设备同步管理,将所有在建工程的起重机械设备、特种作业人员、检测人员等信息纳入"智慧工地"系统,特种作业人员上岗前,上传身份证、头像照片、岗位证书等信息,并同步绑定对应的起重机械设备。同时对起重机械设备管理模块设置安装、检测、使用、拆卸四个管控流程,各个流程申报信息均由系统自动产生对应的表格和二维码,施工单位必须确保每个流程申报信息真实一致,才能通过主管部门审批。目前,系统已入库登记起重机械设备9579台,设备安装拆卸单位47家,特种作业人员11,450人,检测人员47人,证书12,908本。三是"互联网+支付监管"。农民工在进入建筑工地务工前,必须校验二代身份证进行实名制登记,并通过网络考勤设备采集工人的指纹、人脸、虹膜等生物特征,截至目前,全市实名制登记人数达425,183人,已基本实现工程、人员全覆盖。同时将农民工银行卡与企业劳务专项账户对接,实现了工人工资发放直接到人的薪酬支付新模式,主管部门也可通过系统后台实行同步跟踪管控,确保每笔工资及时足额支付。目前,系统已对接银行22家,累计发放民工工资超14亿元。
福建省建设"闽捷办"智慧税务平台打造"不打烊"的网上税务服务厅
早在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着眼于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增创福建发展新优势,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要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未来、顺应大势,作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年来,福建税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福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税收信息化统一规划,充分发挥福建早规划、高起点优势,推动福建税收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技术变革潮流,为"数字福建"乃至"数字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
创新理念,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实践
十年来,福建税务部门积极按照税务总局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持续提升数字化水平,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实践,实现从"收税"到"报税"再到"算税"、从"上机"到"上网"再到"上云"的跨越式发展,正在经历从"以票管税"到"以数治税"的华丽转身。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路走来,福建税务部门始终沿着"数字福建""数字中国"之路探索前行,推出"新思想引领、新智税融合、兴改革超越、兴文化铸魂"等创新工作理念,推动税收信息化蓬勃发展;始终以税收大数据为内在动力,向高集成化、高安全性、高智能化、高应用性为一体的智慧税务生态体系迈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蹄疾步稳。
在落实税务总局部署的税收现代化六大体系建设中,福建税务部门推出"一局两翼三平台"工作理念,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上台阶,成功开发福建电子税务局三期工程,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税等目标,在推动税收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研发减税降费监控平台中,福建税务部门提出"上级能解决的决不推给基层、税务人能解决的决不留给纳税人、信息化能解决的决不用人工"的"三个决不"理念,以服务纳税人为导向,在全国率先研发"税秒算"税费计算器,把复杂的税费政策条款转化为简明的数字计算,切实解决了纳税人自行测算税收优惠金额不够便捷,优惠算不明、无感知的难题。
回望十年福建税收信息化之路,"改"是唯一不改的理念,"变"是唯一不变的抉择。金税工程、综合税收征管系统CTAIS、金税三期、电子税务局等相继落地,福建税务部门建成了一系列工程、上马了一系列软件。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率先建成了全国最早的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率先实现省一级税收数据中心物理整合和信息中心业务整合。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固定举办地,福建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峰会,全方位展示"数字中国"最新成果。
在首届峰会上,由税务总局推荐、福建省国税局报送的"金税工程·电子税务局"获评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成为获此奖项的"30佳"之一;2019年第二届峰会上,"智慧税务"展区成为一大亮点--福建省电子税务局将实体办税服务厅业务整体"搬"到线上,295项涉税事项可网上办理,向人们展示了纳税人移动办税、税务人移动办公的美好场景;近年来福建税务部门推出的"云闪付"缴税系统、"减税易"全流程政策落实机制、"闽税易"优化营商环境走前头、八闽办税码等先后获评福建省政府创新项目。
............
税收信息化,成为"数字福建"建设丰硕成果的生动缩影。
革新技术,更好服务万千市场主体
更好服务万千市场主体,是福建税收信息化建设多年不变的初心。
十年来,福建税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着力解决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目标导向,踏石留印抓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打造智慧税务建设品牌;坚持结果导向,创新绩效指挥棒,以实实在在业绩作为考核干部的"试金石"。
2017年,福建税务部门为解决千户集团企业手工填表费时费力问题,自主研发财务报表自动转换工具,企业申报从10分钟变为10秒钟。"小工具解决了大问题。"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痛点和堵点,破解了税务部门数据采集质效的难点问题,也使得税收风险防范和政策效应分析更加精准高效,让征纳双方减轻了负担,提升了办税体验和获得感。
"如今网上办税功能齐全、操作方便,一趟不用跑!"平潭祥锦置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金蕾芳在线完成税费申报与更正业务后感慨道。
为支持稳外贸,福建税务部门完善电子税务局出口退税管理功能,退税业务一站式办结。福州轻工进出口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李敏说:"电子税务局上线的新版出口退税系统减轻了我们数据采集的工作量,还可智能配单,大大提高申报质量和效率。"目前,福建税务部门按照税务总局要求,对一类、二类出口企业的正常出口退税平均时间全部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今年上半年,福建税务部门共办理出口退税259.66亿元,同比增长21%。
"福建社保费从早期的窗口申报、银行批扣,转变为实体、网上、掌上、自助等多元化缴费格局。"福建省税务局社保费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9年起,福建税务金税三期社保费标准版系统上线,实现了福建社保费征缴模式由汇总征收、核定征收向自主明细征收转变。
"十年磨一剑。"如今,福建省电子税务局已建成全省最大的网上办税服务厅,办税事项从122项增加到260项,高频申报表从65张减到23张,线下办税比率从18.3%降到8.2%,申报受理时长从1.1小时缩减到15.4分钟,出口退税办理从19天压缩到6个工作日,业务办理从"网上到掌上"......"随着电子税务局建设的推进,税收征收方式实现了从'收税'到'报税'再到'算税'的跨越式发展。"福建省税务局一级巡视员林国镜对记者说。
"现在申请农户小额贷款、惠农e贷,动动手指即可缴纳印花税,省时又高效!"在中国农业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分行营业网点,鲍鱼养殖大户林先生通过印花税"闽捷办"模式,顺利完成农户小额贷款借款合同印花税缴纳。
"闽捷办"是福建税务部门推出的"码上办"智慧税务品牌,已成为新智税的创新引擎。今年,该品牌推出"六个一"便利举措:可享优惠"一键预填"、政策追溯"一链直达"、税费减征"一站享受"、缓税支持"一网通办"、重要事项"一窗提醒"、最新政策"一码即知"。
"'闽捷办'让退税办理更便捷、更高效,让我们创业创新更放心、增信心。"林先生说。
更新机制,积极对接"数字福建"建设
随着征管改革与信息管税的不断深入,福建税务部门坚持创新驱动变革,推行绩效创新项目评选机制,坚持把税收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积极对接融入"数字福建"整体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