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完成重大任务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重大任务,对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了重要部署。部署内容充分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依归;以效率与公平相协调、秩序与活力相协调为支撑的理论逻辑;以遵循党的领导、基本国情、民生工作规律等为重要实践原则。
一、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做大蛋糕的过程是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强调"效率"的过程。分蛋糕的过程是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的过程,也是强调"公平"的过程。二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循环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综合进步。它不仅体现在G〔...〕P等经济总量的增长上,还在于经济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它为国家提供了物质基础,支撑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同时,经济发展也是解决社会矛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及其发展状态,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的解决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民生改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财力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同时,民生改善、民生问题的解决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向好发展。基本民生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群众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提升,从而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和投资热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历史维度看,我国的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经济社会全面改革恰恰体现的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相互协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协调。只有在经济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保障和改善中来发展经济才能真正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秩序与活力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这就要求掌握和处理好社会秩序与活力的关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对公共资源实现均衡的配置;又强调人民美好生活的剩余需求需要其他主体共同参与供给。实际上,这是对"治理"理念中的"共建"的强调。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多变的,政府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且政府提供的"福利"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在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过程中,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对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作用不够、对社会组织服务供给能力信任度不高,这些不足都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民生领域的"共建",在教育层面强调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在社会保障层面强调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层面强调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育、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在养老服务层面强调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等等。"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需要政府保基本,应保尽保;还需要市场、社会,甚至个体参与共同构建增进民生福祉格局。只有政府与其他社会多元主体形成共同合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相互协调。
三、工作要求
(一)坚持党在执行重大任务过程中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确保民生改善方向正确、政策有效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明确民生改善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出符合国情和民意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民生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能够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还能确保我们在改善民生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健的步伐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科学规划民生改善的路径和时间表,避免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民生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通过制度化建设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进而提高党在执行中国式现代化重大任务过程中的领导力量。
(二)重大任务的完成要遵循我国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做兑现不了的承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纵观世界,要重视巴西给我们国家带来的警示。巴西忽略其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在取得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盲目上马高福利制度,给国家带来过重经济负担,很快导致高福利制度"断奶",进而导致巴西经济和社会陷入重重危机。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现阶段在完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如果制定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不符合这一基本国情,不仅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还可能中断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发生剧烈的社会动荡。我们要在遵循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重大任务的完成要遵循工作规律
民生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故其有相对特殊的工作规律需要掌握。首先,要遵循两个优先原则,即公共投入民生问题优先和公共投入民生本身的基础优先。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元、多变的。在需求的满足过程中,要优先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尤其是要保障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民生需求,如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养老、生育等方面。就民生工作本身而言,又要优先满足基本需求中的"基本",如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教育、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工作中的基本养老服务等等。其次,要关注对地方民众影响大、需要迫切的民生领域和项目。基于不同地方的不同客观条件,且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公共资源分配也存在较大差距,各地方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地方民生工作情况的精准把握,聚焦本地最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以确保各项民生工作有序推进。最后,要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使人民群众形成合理的生活和发展预期,增强他们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认同感。民生之事无小事,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弄明白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做大蛋糕固然重要,但是分好蛋糕显得更加可贵。因此,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要完成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首先,就要理解好这一重大任务的价值依归在于何处。其次,就要从理论逻辑的维度来对这一重大任务的内涵进行阐释,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最后,就完成这一工作提出一些基本要求和思路。通过坚持党在执行重大任务过程中的全面领导、遵循基本国情与重大任务规律、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领域的重要论述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