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73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是推动社会形态转型升级的行动路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之源,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推进器和巨量引擎。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方向指引,两者各有侧重但又同向发力,共同构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辩证统一体。

一、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数届三中全会都涉及"改革""发展""制度"等关键词,改革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历届三中全会包含的历史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化改革旨在修复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优化利益分配结构、拓宽公共服务和发展红利覆盖面、促进新的生产关系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推动治理效能与改革效能良性互动。这是紧扣时代要求发展自我的革命运动,更是大踏步追赶世界发展进程的自强之举。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进系统性重塑,依靠改革开放创造历史伟业;从历史使命任务和党的中心任务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宏伟愿景,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紧紧依靠这一法宝解决深水区、攻坚期和关键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打破思想僵化局面、革除自身体制机制弊病、充盈社会发展活力,以保证其各方面富有生命力、保持原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发展目标。它发端于西欧,后扩展至全球,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为主要推动力,引起一个国家或民族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深层次、全方位变革和系统性重构,促进社会形态转型升级、推动社会文明演进、建构起科学的价值理性体系,主要体现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平等化,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协同推进。但现代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既成模式,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必须探寻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早已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发展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有以下特点:一是主体目标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主体,两者聚合一处,构成有机的命运共同体。二是发展全面性系统性。运用系统集成思维促进"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建设,改革发展稳定同时兼顾。尤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和复归人的本质。三是并联式聚合性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机耦合并列式发展。同时,整合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资源,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代化之路。

二、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生实质性变化,取决于我们党不断应时而变、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以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用改革激活市场创造活力、靠改革促进思想解放。40多年来的社会之变、时代之变证明改革开放是铸就伟大事业、创造"人间奇迹"的有力举措,以改革促进发展、推动实践创新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将这一重要法宝贯穿始终,不断"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诸多困境和难题,"三期叠加"复杂、"三驾马车"乏力、"三重压力"增加,超预期风险不易预判,解决诸多问题的钥匙就是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完善自身、重塑机制、适应新形态,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僵化固化的利益藩篱、打通束缚发展的壁垒堵点,由此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问题。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与本质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遵循和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它将现实的人作为现代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对象,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践起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意味着深化改革必须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扩大利益增长点、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价值目标,以人民需求为改革导向和着力点,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产品,释放出更多的改革发展红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将人民发展需求与改革主攻方向有效衔接。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发展现象和实践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所蕴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国家与世界五对关系,属高阶关系目标,而深化改革自身也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在处理好五大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有序、稳定、和谐、共生的良性关系圈。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从认识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政治主张,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意味着深化改革也必须不断"深化",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拓展新变化和实践发展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源泉和认识素材,推进了人民进一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发展上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工程和崭新事业,这个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但新事物的发展在其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而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断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能。

三、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行动路径。如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进而助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给出了"六个坚持"的答案,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总结和运用,蕴含着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备的要素:建设主体、制度保障、思想观念、物质基础、技术支持等。以上要素构成有机整体,成为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是领导核心,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主体。将政党、国家、公民凝聚为一体,实现主导力量与主体力量聚合融通,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了两者的建设主体问题。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导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慧源泉和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主体,也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凝聚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亿万人民创造伟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了两者的建设主体问题。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价值遵循。深化改革不改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的东西,在坚持原则、方向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机制等。坚持守正创新,解决了两者的变与不变问题。

第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是对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建设改革以来宝贵经验的继承与运用。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解决两者的制度保障问题。

第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步入法治轨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改革保驾护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解决了两者的法律依据和法治保障问题。

第六,坚持系统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新时代深化改革的特点是系统集成,改革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且难度之大、范围之广、任务之重、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必须多面兼顾、整体观照、一体推进。坚持系统观念,解决了两者的方法论问题。"六个坚持"的内涵表明,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用科学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维护秩序、规范改革行为,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改革实践,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整合要素资源,由此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能量运输与动力传递。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