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国之大者”理论文章、心得体会汇编(57篇)(第13/1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142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15分钟

图强求变,是文明发生的规律。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图强求变,向世界贡献了中华文明;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图强求变,向历史贡献了新文化运动,向世界贡献了中国共产党,也为今天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基础上的,来源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求索的一种新文明形态。

文化强国建设必然会遭遇到强国文化的堵截。地缘政治竞争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竞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能否赢得地缘政治竞争环境下的文化竞争,取决于中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世界留下这样一种文明型国家的形象:它不仅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承担作为一个大国对于世界的文明责任,还要能够在当下各种意识形态激荡中坚持自我的精神活力(这种精神活力完全取决于中国对自己和对世界关系责任的文明性认识、理解和解读),从而在人类社会需要新文明支持的时候提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二、近百年来,美欧向世界提出了一个文明更新的新课题

毋庸讳言,当今世界,美国是一个文化强国。从工业文明时代到二战前,整个人类文明的世界秩序是由欧洲文明提供的。欧洲文明继承了希腊、罗马文明的积极成果,在思想文化和科学艺术领域,曾经登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二战结束以后,欧洲和世界文明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美国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体系,这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的国际制度体系、经贸规则体系、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等。不仅如此,美国还向世界提供了大量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成果和思想成就。虽然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也曾经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体系,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文明并没有延续下来。苏联的解体曾经使社会主义文明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遭受重大挑战。

冷战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人类文明形态不同的方向性选择以及由此展开的博弈。与以往不同,冷战第一次使得两种不同性质和价值的文明之间的博弈具有了世界性。冷战的结束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福山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所以提出"历史的终结"。而亨廷顿则看到了隐藏在意识形态冲突背后的深刻的文明冲突,他强调的是"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虽然这两种理论都曾遭受广泛的质疑,但它们的价值在于,都指向了一种人类文明更新的历史发展新趋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怎样的文明背景?社会主义文明如何克服困境,开辟新道路、新形态?这些事关人类文明更新与变革的重大命题被揭示出来。

马克思主义形成、诞生于资本主义文明内部,它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把它发展为一种实践,并且创造了列宁主义--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理论。苏联是整个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欧洲文明有着天然的一体性。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东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超越与发展,它形成了独有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和文明体系。

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正遭遇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度"的挑战,如何回答和应对这一挑战,不仅关乎资本主义文明更新的发展走向,而且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包括社会主义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未来走向。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明追求是以西方文明为榜样、为指引的。从民主与科学到马克思主义,都是西方文明向世界贡献的文明成果。借助于现代西方文明体系提供的文明指引,立足于中国社会改造、民族复兴与革命的实际需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逐步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形象和弱国地位,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一场伟大的中华文明复兴运动。这百年未有之文明大变局,从根本上挑战了原有的文明生产体系。原有的用以解释人类文明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知识和知识生产体系,在这深刻的、文明更新的历史性演变中开始动摇,已经不能回答人类正在面临的一系列文明问题,不足以胜任文明更新的需求。人类文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而正是这样的挑战,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方向和历史轨迹。

面对文明对抗显著、政治冲突加剧的现状,面对人类文明更新提出的对整个知识体系更新的历史性需求,如何实现整个知识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与更新,克服对传统的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知识和知识生产体系的路径依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回答、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设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标准:向人类提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世界需要一种新的文明指引来克服与摆脱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困境。中国能否在这一深刻变革的历史现场中,向世界提供一种包括制度体系、规则体系、价值观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在内的一整套的文明体系?这将成为中国是否建成文化强国的标志。

三、新时代中国应当再次向世界提供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中国是一个大国,大要有大的样子,强要有强的标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挑战,将对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提供能够为全世界所用,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就是超越于人类社会现有文明之上的新的文明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比文化大国更高的文明性要求。文化大国可以表现在规模和体量上,而文化强国一定是质量上的。这个质量是以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时段来衡量的。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就是它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向世界贡献了哪些新的文明成果。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文化强国目标。这是一个文明性目标。"十四五"规划中所有有关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都是建筑在这一战略目标基础上的。

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最具说服力和范本意义的指标。今天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大国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文明竞争的时代。一种价值观文明只有当它转化为和表现为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文明实践方式、生活方式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一种范本,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模仿的文明形态。如何处理和建构大国竞争时代的文化、文明关系,是中国正在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些西方政客频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意识形态攻击,这恰恰印证了中国正在实践着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不断提升自身社会文明程度的同时,也在被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笼罩下的世界开启了文明更新的进程。所谓"中国威胁论",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文明危机论"。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实践的成功经验,正在有力地回击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它的否定。中国以自己全部的成功经验,向世界展示了起源于欧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理想是怎样在中国转换成一种东方文明的实践性文明形态的。这是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在欧洲退潮了,但是却在中国充满活力地生存着、发展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文明理想因中国的创造性实践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形态和生命价值。社会主义中国文明化了,"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文明是可以而且应当互相借鉴的。但是,当今世界的文明运动是不平衡的和不平等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只要求中国遵循"基于规则的秩序",向西方文明看齐,而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则从来也不借鉴中国的文明成果。这反映了当今世界人类文明运动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在中国的学术生产体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这种片面性需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加以深刻纠正。

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全面、系统、整体性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给予理论的总结、归纳与提升,并赋予其全新的理论生命形态,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普世性价值。一部属于世界文明史范畴的"新共产党宣言"正在由中华民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书写。全球化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把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的了",具有了世界文明的意义。这种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由中国在自己的文明基础上以自己的文明方式创造性地开拓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一个"文明新形态"的新视角。建设文化强国是一场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的巨变,它不仅集中刻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赓续的特殊规律,而且准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清晰地宣示出来。

当前,中国不仅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有不少被美国和整个西方国家集团"卡脖子"的情况,而且在文化和文明建设上也存在不少软肋和短板。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国正在遭遇三重挑战: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化矛盾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矛盾的全球化。这三重挑战构成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克服的文明挑战和必须跨越的文明鸿沟。对这一挑战的克服和对这一鸿沟的跨越,恰恰赋予了中国再次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创建作出较大贡献的世纪机遇!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灵魂最终都是通过一整套核心价值观思想体系表达出来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更是一个呼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这种新文明形态不仅是指新经济形态、新科技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指新思想形态,一种新文明思想知识体系。提供一种文明,就是塑造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人格作为人类可追寻的榜样。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处在相互隔绝时期创造的一种文明样式。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依赖、互相融合的新文明态势。虽然当今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文明体系围绕着核心价值观而展开了一场激烈竞争,但是,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在这个过程中向对方"借火",都试图用对方之火燃烧自己,从而实现凤凰涅槃式的再生,并超越对方,指引人类未来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这是一个新战略时代,中国则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战略交战方。中国不想争霸,也不想称雄,中国只是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想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国要走进和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为世界、为整个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把我国标准、规则、理念推出去,逐步形成一套带有中国印记的多边治理规则","提升我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明力量发展的世界取向。为世界制定规则,为全球安排秩序,为人类提供思想。在这一点上,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向世界提供包括制度、规则、秩序和思想在内的一整套文明体系。向人类文明贡献它的变革所需要的整个新文明知识体系。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战略界、政策界不仅为自己、也应该为世界设计规则、为人类生产思想,为文明提供指引和方案。融入现代世界体系以来,中国全面吸收借鉴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创造的知识生产体系的许多标准,都作为自己"与国际接轨"的文明尺度,也作为衡量中国学术成果的标准。但目前,中国标准被美国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成果被冠以"原理"而写进美国和西方世界教科书的例子还少之又少。

制度文明、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所有理想与价值追求,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沉淀形态。国家是制度文明的政治体系和权力结构的表达方式。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向人类文明提供了一种现代国家的范本。而今,当人类社会、人类文明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文明更新的艰难选择的时候,中国能否再次向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新国家范本、新文明形态?这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期待和期盼!这将考验中华文明的全部智慧!某种程度上说,当前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激烈的战略冲突与对抗,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选择的比较优势竞争。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写进了联合国的决议,文明互鉴、文明共赢正在取代文明冲突、文明对抗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新共识。

国之大者,文化江山。怀柔远人、和谐万邦。如何把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转化为一整套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体系,转化为一整套具有普遍的文明意义和文明价值、可复制的文明范本,就像当年中华民族把马克思主义、把十月革命作为拯救中国与世界的范本一样,成为人类文明更新的世纪范本?

这就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作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中国的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生产体系和知识体系正在进行深刻的代际更替、代际转移和代际创造。这是一个深刻的文明代际转化和更替的伟大历史进程。

2035年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那个时候,中国将盛装步入人类文明新舞台的中央。

准确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时代意蕴

韩振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牢记'国之大者'"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列起来。可见"国之大者"在总书记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国之大者"?如何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好"国之大者"呢?

认识"国之大者"的传统意蕴

"国之大者",是一句古语。按照字义来讲,"国"字最早见于商代,本义是指疆域、地域,古人把分封给诸候的封地称为"国",有时也称都城为"国",后来"国"字泛指国家。"国之大者"顾名思义就是指国家或影响国家的最大事情或最重要问题。具体来说,它指的是那些关系国家整体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是影响或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情。

"国之大者"这句古语早已有之。我国古代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们常常把那些关系国家利益的大事要事称为"国之大者""国之大务"或"国之大事",如我国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的《左传·成公十三年》上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和军事称之为国家大事;《左传·文公二年》上也有"祀,国之大事也"。晋代尚书郎挚虞撰写的《典校五礼表》中有"隆礼以率教,邦国之大务也",强调用礼仪教化民众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务,类似说法还有北宋名家曾巩的《宜黄县学记》上有"正心脩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的说法。我国唐代史学家杜佑编写的典制体史书《通典》第148卷《兵序》中有"夫戎事,有国之大者",把重视军事视为国家大事;《宋史·赵汝愚传》上也有"言国事之大者四"等说法。由此可见,古代的学者政要们就把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军事、礼教、祭祀等大事要事称之为"国之大者"。

理解"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

"国之大者"的具体内涵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国"不同,"大者"也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大者"也不同。正确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需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全局和发展等多视角来认识和把握。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说,"国之大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核心内涵。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国之大者"是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国之大者"是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世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国之大者"是启动并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国之大者"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中最核心、最突出的"国之大者"。

从战略全局视角来说,"国之大者"指的是当今时代大格局。何谓当今时代大格局?从国内来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国际来说,就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他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机遇和条件,同时也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推动因素。我们要深刻把握"两个大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推动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从国家利益视角来说,"国之大者"指的是从讲政治高度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他在陕西考察时发表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由此看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从党和国家利益大局角度必须把握的"国之大者"。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对"国之大者"的不重视、不关心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讲话强调指出:"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对此,他强调要"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从坚持人民立场视角来说,"国之大者"指的就是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比喻为"江山",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正因为如此,为了确保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党必须把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作为"国之大者",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就明确提出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重要论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从担当民族大任视角来说,"国之大者"指的就是通过强化责任担当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而且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担当。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认真贯彻好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勇敢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年轻干部"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他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在考察清华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把握"国之大者"的方法路径

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国之大者"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需要下很大功夫。一是因为"国之大者"本身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或不同条件下,其具体内容形式往往各不相同;二是就我们认识主体自身来说由于政治立场或思想价值乃至理论水平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认识结果大相径庭。怎样才能在实践中准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国之大者"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要增强政治意识,学会从政治上把握"国之大者"。增强政治意识,学会从政治上把握"国之大者",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就是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保持清醒头脑,善于从错综复杂的问题链条中把握政治逻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提高政治领悟力,就是要求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指示精神学深悟透,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自觉坚持用党中央精神来分析形势、推动工作,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执行力,就是要在行动上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就是我们在政治上把握"国之大者"的根本要求。

二要增强大局意识,学会从战略上把握"国之大者"。大局也就是全局,指的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情。古人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强调增强大局意识,学会从战略全局高度把握"国之大者",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大局,科学把握大局。任何工作只有放到大局中去考虑和衡量,才能知道该不该做、该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其次,增强大局意识还必须学会既要立足全局,又要兼顾局部;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一定要以大局利益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准确认识"国之大者"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与"家"、"大"与"小"、"近"与"远"的辩证关系,确保以"国之大者"统领和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三要增强辩证意识,学会从重点上把握"国之大者"。增强辩证意识、学会从重点上把握"国之大者",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在多种矛盾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任何矛盾的双方又总是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唯物辩证法强调的"两点"中有"重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原理的要求,我们在学会用"两点论"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学会用"重点论"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国之大者",真正把"国之大者"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来认识和对待,绝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