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对“赶考精神”的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2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1分钟

对"赶考精神"的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

今年3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68周年纪念日。68年前的今天,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毛泽东主席面对全党发出号召:我们要"进京赶考"。在启程前,他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坚决"不当李自成"。68年弹指一挥间,面对"赶考"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赶考路"上的各种困难,在经历重重考验中逐步孕育、产生与形成了光辉灿烂、永不磨灭的"赶考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场最伟大的实践,是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面对的新一轮"赶考"。重温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的重大警示及时代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赶考远未结束"的谆谆告诫,就是要在新时期继续大力弘扬"赶考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回应历史和人民对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烈期盼,坚持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在新的赶考路上凝心聚力,担当进取,攻坚克难。

"赶考精神"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实现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力量。"赶考精神"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它与中国革命精神息息相关,尤其是与西柏坡精神紧密相连。西柏坡精神是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总结其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铸就的,它的基本内涵突出体现在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坚持"、两个"务必"上,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不同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赶考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相比,虽然具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革命精神。赶考精神在吸收和继承西柏坡精神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进行了新提升和新发展,在中国革命精神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赶考精神"的历史意义。68年前的今天,在即将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夕,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的重要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警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当时全党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两个务必"的提出,体现了毛主席对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的远见卓识。正如传统文化《周易》中讲到的事物发展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的客观规律,面对革命即将胜利的情况,当时党内有些同志产生了懈怠心理,认为大功告成之后就是坐享其成,滋生了奢靡、骄傲、自满的情绪和一些错误思想。毛主席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情况,他意识到中国革命成功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道路会更漫长,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是关键。为了能走出历代王朝兴替的"历史周期律",毛主席提出唯有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我们党才能"不做李自成",才能使党、人民和民族继续走向胜利。68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68年的前进和辉煌,68年的壮大与繁荣证明,我们的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从胜利走向胜利,得益于保持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得益于"赶考精神"的正确指引。所以,每一名党员都要把"赶考"这个历史性时刻刻在心上,警钟长鸣,围绕深入学习"赶考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优良作风,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更好地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新的赶考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全面把握"赶考精神"的时代价值。"赶考精神"出发点的是什么?实际上是源于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全体党员是人民的公仆,这是既是党坚持"两个务必"的根本目的,也是"赶考精神"的思想内核。新时期下,"赶考精神"与当前党中央提出加强"四个意识"教育,严格八项规定要求,坚定不移地抓好"四风",尤其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我们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民为本的赶考情怀不动摇,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决定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决定的。所以,坚持"两个务必",弘扬"赶考精神",既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的革命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当前对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赶考精神"的文化内涵。"赶考精神"脱胎于党60多年的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深厚根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赶考精神"的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以天为则,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天人合一。以天为则,就是要尊奉自然、尊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之时指出:"赶考精神"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赶考精神"的思想渊源,萌芽于延安整风时期,尤其是面对如何跳出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罔替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同志产生了执政危险和忧患意识,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古今中外执政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务必",对"赶考精神"的形成影响重大。以人为本,就是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人的重要性,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思想精神反映了一个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赶考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核心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民为本,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政治国的道路不断探索和完善执政方式,优化执政环境,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民谋福祉作为当前最大的追求和目标,这是"赶考精神"的本质体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最高境界,表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达到这一境界,要从知和行入手。知,是理念;行,是实践,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所以,"赶考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决不是仅仅停留在动动嘴,喊喊口号上,而是在实践中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在这方面,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坚持把树立"四个意识"作为新时期赶考路上的思想政治保障。在2016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加强党的领导,首次明确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既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凝练形成的治党管党宝贵经验,也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赶考远未结束。所以,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牢记"赶考"使命担当,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新时期下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尤其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继续弘扬"赶考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奋力拼搏,考出好的成绩,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增强政治意识。什么是政治意识?就是把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挺在前面,时刻保持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的意识。讲政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政治意识是党员干部的灵魂指向。缺乏政治意识或者政治意识淡薄,思想上就容易迷失方向,行动上就会偏离"航道"。具体到文化工作领域,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文化的力量、艺术的形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增强大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增强大局意识重点在于要把自身的特殊性和大局的普遍性统一起来,围绕大局精心谋划、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作为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化力量,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我们必须始终围绕大局,主动融入大局,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实践中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在推动发展中积极作为。

--增强核心意识。常言道:在家千口,主事一人;船载千斤,掌舵一人。无论是小到家庭、单位、团体,还是大到社会、民族、国家,都需要一个"掌舵人",需要有一个核心。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之一就是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明确了核心,就要坚决信赖核心、拥护核心、服从核心、捍卫核心。我们共产党人向来重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是我们党的根本原则。在这方面,全党同志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到思想上理解、情感上认同、行动上捍卫、工作上紧跟。近些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件,产生问题的根源,其中之一就是核心意识不强。对此,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防微杜渐。

--增强看齐意识。无论是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还是增强核心意识,最终都要落脚于看齐意识,保持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坚定忠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做到"四个看齐",即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需要强调的是,树立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并不是要搞层层效仿,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每一级党的组织都有核心、每一个机关都向"一把手"看齐,而是必须牢记全党只有一个核心,坚决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

深入挖掘"赶考精神"的红色文化基因,作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弘扬"赶考精神",从文化意义上出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的"灵魂"。

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来源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一个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绵延不绝,没有中断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以,在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和"魂",开启中国精神文化的"寻根之旅"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第二个来源是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产物,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在建设中不断拓展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第三个来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新,其实质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融入了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和借鉴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代表,我们的文化优势来源于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文化特性,体现在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世界范围不断扩大和提升。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这三个方面:传统文化的厚度、革命文化的成果,还有先进文化的优势。

作为先进的革命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赶考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革命的自我创新与自我发展,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走好赶考路不可或缺的精神条件和力量源泉。从革命圣地西柏坡诞生的"赶考精神",天然继承了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对其深入进行挖掘、整理、放大,让它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之一,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和涵养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党的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赶考精神"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创新和超越。从历史唯物主义观出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第二个层面是民主思想。这里指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是与新民主主义思想一脉相承,与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本质区别,其核心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平等地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民主赋予了新的内涵,旗帜鲜明地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指明了新的前进路径。第三个层面是民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践行"两个务必",弘扬"赶考精神",是在继承党的革命斗争精神的基础上,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一次大升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党赢得民心,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红色文化基因之所以是红色,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色,象征光明,驱散黑暗,是向善向上,前途远大,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美好生活,实现美好愿景的精神力量。

毫无疑问,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基因的精神引领作用,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主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党赢得群众,赢得未来,赢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传承革命文化,弘扬"赶考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寻梦、追梦、圆梦道路上做到同心协力、同心同向、同力同行。

以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为主题主线,为新时期"赶考精神"注入生动内涵。"政治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他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始终在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上对党的政治生活产生制约和引导作用,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封建的、腐朽的、没落的、畸形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一些党内政治生态的典型乱象,譬如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搞同乡会、小圈子,将党内部门利益个人化,把国民经济视为家族企业,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度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个别人搞山头主义,沆瀣一气、污泥浊水,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纪律,伤害了党的根基。

在这种情况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从思想政治建设"总开关"入手,充分发挥文化"文以化人"的特殊作用,洗涤污浊、净化环境、培厚根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新形势下,走好新的赶考路,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航向,把强化"四个意识",用好"四大法宝"和坚持"四个自信",作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向,为新时期"赶考精神"注入生动内涵。

--强化"四个意识",作为新时期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实事求是地看,当前在党员干部中,政治意识不强、大局意识不强、核心意识不强、看齐意识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所以,必须首先从思想政治建设着眼,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作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灵魂",既要在知的角度加强学习,还要在行的角度发挥其价值性,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抓、真改,自觉把加强"四个意识"落实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用好"四大法宝",作为新时期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强大武器。"四大法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参加省委班子民主生活会首次提出的,已经成全党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坚持和运用好"四大法宝",对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所以,我们要充分用好"四大法宝"这个强大武器,在加强对《准则》《条例》执行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对党员行为方式的规范和管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使全体党员干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个能力",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的思想根基和牢固的组织基础。

--坚持"四个自信",作为新时期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关于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五个方面,彼此之间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党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根本方向。在实践中,尤其是要把文化自信突出出来,推动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深入融合,围绕政治信仰、理论、制度、生活、生态五个方面,努力做到"五以五自":即以坚定政治信仰为本,增强文化自知;以运用政治理论为先,培养文化自觉;以遵守政治制度为要,坚守文化自信;以严肃政治生活为纲,保持文化自立;以培厚政治生态为重,实现文化自强。做到这一点,党的肌体一定是健康的,政治生态的土壤一定是肥沃的,政治生活的空气一定是风清气正的,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一定会形成。

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网站www.sucai198.com每日更新海量写作素材,避免熬夜加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