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调查研究心得体会-26篇(第12/18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0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0分钟

开展调查研究,伴随着习近平同志工作实践的全过程。在正定工作3年,他走遍了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带动全县调查研究如火如荼开展;刚到宁德工作不久,他即利用1个月时间跑遍闽东9个县,形成了《摆脱贫困》的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在福州工作期间,他以调查研究开路,深入思考发展问题,通过万人答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制定出台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3820"战略工程为福州跨世纪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浙江任职后,他两个多月就走遍全省11个地级市,一年时间走遍全省90个县(市、区),长期坚持至少每周都安排一次调研。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是习近平同志的联系点。他基本上每年都回到村里考察,开"问诊会"、谋"发展策",使这个藏在深山褶皱里的乡村,从"土墙房、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变成远近闻名的"绿富美"。

正是细致、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铺就了浙江发展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同志先后提出"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生态浙江等重大部署。钱江潮涌,奔腾入海。欣欣向荣的之江大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调研开路、步履不停,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发现问题、认识国情、探求规律,不断丰富发展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找到了许多"啃硬骨头"的有效办法、"过险滩"的具体路径,在广袤的土地上、在广阔的视野下,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调查研究是感性与理性相互启发、实践与理论相互激发的过程。调查是感性的认知、实践的积累,研究是思辨的总结、理论的升华。

正确的道路,从来都是深埋在国情的土壤之中。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发展强大,应该走什么路、怎么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调查研究,廓清了玉宇,拂去了尘埃,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最困难、最要紧的岁月,提供了正确的指引。从井冈山、中央苏区到延安,从工农武装割据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总结的政党,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调查研究的巨大价值。

1941年8月,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印发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关于调查研究的专门文件;设立调查研究局,这是中央第一个专责调查研究的部门,毛泽东任局长兼政治研究室主任,任弼时任副局长。毛泽东以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发人深省地告诫党的高级干部:"不调查不研究就不得了,就要亡国亡党亡头。"

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并迅速在党内蔚然成风。张闻天率领的农村工作调查团,深入陕北、晋西几十个村庄城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调研,完成了一批有影响的调研报告,写成给中央的报告《出发归来记》受到毛泽东高度重视。林伯渠率调查团到安塞、志丹等县调研,写下《农村十日》。李卓然带领调查组走遍固临县2区4乡12村,形成十余万字的《固临调查》。中央调查研究局第四分局(调查研究室)在一年多时间里,搜集772万字的资料,编印81.5万字的材料。这些丰富的调研成果,对当时中央正确制定政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国内经济遭受困难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几次号召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决定在1961年"搞一个实事求是年"。中央领导同志纷纷走出中南海,刘少奇到湖南农村、周恩来到河北武安县、朱德到豫川陕冀等省、陈云到上海青浦及江浙地区开展调研。他们摸实情、听民意,为国民经济调整提供了大量真实材料,为最终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调查研究成为翻开这历史新页的强大驱动力。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春天的一首赞歌,那么调查研究就是最先奏响的音符。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破题,以调查研究开路,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率先垂范下,我们党开启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

如何让几亿农村人口吃饱肚子,这是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必须解答的第一道难题--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走遍乡村田野,苦苦寻找着答案。在农民家里,尝到难以下咽的食物,听到农民说吃饱肚子是唯一要求,他流下了热泪;在肥西县山南公社、凤阳县小岗村,看到自发尝试的"包产到户"让农民尝到甜头,他给予了坚定支持。安徽率先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

可以说,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了解农民的所思所盼;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拥有改革旧体制的胆识魄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造就农村改革春潮涌动的喜人景象。

1978年4月,年已65岁的习仲勋同志被派往广东主持省委省政府工作。他把调查研究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第一招,足迹遍布南粤大地,曾一次调研就先后至梅县、汕头、惠阳地区的21个县;登高远望,不远处国际大都市香港的兴盛繁华,给他带来强烈冲击。一个极具战略远见的构想在脑海里逐渐形成,他建言中央并牵头主持创建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由此,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开放之门。

可以说,正是基于调查研究,我们党看清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看清了我们面临的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看清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是基于这一个个"看清了",我们才如此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如何跟上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让中国人民强起来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1986年3月3日,由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人联合提出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送到中南海,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迅速指示"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后,经全国200多位科学家历时大半年的调研论证,最终形成《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被称为"863计划"。这项战略性计划实施30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战略性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今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超级计算机速度领先世界、载人深潜器不断挑战海洋深度,甚至我们日常饭碗中的超级优质稻米,都是"863计划"结出的硕果。

我们敬仰的改革先锋人物,都是在调查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才迈出改革探索的关键一步。曾任浙江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不知跑坏了多少双鞋子,才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了绿灯。可以说,从"鸡毛换糖"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支撑义乌这一蝶变的"四梁八柱"就是调查研究。我国农村改革重大决策的参与者杜润生,不仅自己带头开展调研,还组织一大批农口干部下农村调研,他于上世纪80年代连续主持起草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特别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一生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走过数不清的城镇乡村,他提出的关于股份制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非公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等思考和建议,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和制度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无数事实证明:中国革命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调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步探索,都镌刻着调查研究;我们社会主义巍巍大厦的基座,就是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始终牢牢抓在手上。

这是新时代开启之时面临的严峻现实:尚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0.2%,比全球90%以上国家的人口都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如何让近亿人摆脱贫困、过上衣食无虞的生活,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这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切的牵挂。带着这个重大使命,总书记踏上调研问计之路,以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贫困的各个角落,年年去、常常去,掀开老乡的锅盖,摸摸老乡的被褥,拉着老乡的手唠唠家常,访贫问苦的每个细节都融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和情怀。

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在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总书记顶风踏雪进村入户看真贫,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总书记和村民们一起算收支账,动情地说"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云南省贡山县,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承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顾,"8年来,我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胆识、智慧、决断与谋略,就是在这一次次深入调研中酝酿形成的。

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以及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闻令而动,在调研扶贫、参与扶贫、决战扶贫中,探索出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等精准扶贫实在管用的思路和方法。新时代十年,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不朽传奇,迎来了中华民族千年小康梦想一朝得圆的高光时刻。

仅仅小康还不够,更好的日子需要更好的生态。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生于斯、长于斯,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发源于青藏高原,万古奔腾的长江,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连接起锦绣壮美的华夏大地;奔流不息的黄河,一路冲关夺隘、千折万转、纵横万里,汇入茫茫大海。没有这大江大河,就没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但是,长江病了!我们无休止的索取,使她严重透支:航道不畅,鱼儿锐减,水质持续恶化,河湖湿地萎缩,曾经美得令人沉醉的沿江两岸,处处千疮百孔。

一直体弱多病的黄河,境况更加堪忧。以不足长江7%的水资源总量,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的供水任务,任性造湖、支流污染、河滩乱占乱建、非法采矿采砂,黄河不堪重负。

如何让母亲河安澜清晏?如何让母亲河永佑子孙?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这大江大河,忧心江河之病,调研谋划着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