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调查研究心得体会-26篇(第13/18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0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70分钟

总书记连续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分别在重庆、武汉、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在江边看、会上讲,语重心长: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设立生态禁区,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长江又美了。不,是更美了!长江鲟、岩原鲤、刀鱼、鳤鱼等特有珍稀鱼类种群持续恢复,"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频露面,昔日的化工厂区已成草木繁盛的江畔绿地,曾经脏乱差的环境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沿江自然保护区中白鹤起舞、天鹅嬉戏。

总书记多次走近黄河实地调研,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分别在郑州、济南主持召开座谈会。大河浩荡,黄河岸边的劲风,吹拂着他保护母亲河的火热情怀。在深入调研与思考过程中,形成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擘画。他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明确要求"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强调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警示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如今的黄河,又呈现了怎样的姿容?中华水塔水量日趋丰沛;昔日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植被繁茂;黄河输沙量大幅减少,区域主色调历史性由"黄"转"绿";曾经的煤焦生产大市、曾经的矿山渣坡,已是绿水青山生机盎然;黄河入海口,成了东方白鹳等370多种鸟类的乐园。

大调研催生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相继提出,标志着我国"江河战略"正式确立。自古文明因水而兴,我们的母亲河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更加丰沛的滋养。

生态之殇,曾经是我们改革进程中的痛。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着力最多、用情最深的领域之一。新时代十年,总书记调研生态文明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推进脱贫攻坚,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是如此深入人心、妇孺皆知;调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形象地总结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祁连山、秦岭的生态"疮疤"深感痛心,多次批示整改,亲自前往验收,警醒党员干部"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在云南洱海、在广西漓江、在河北塞罕坝、在浙江安吉、在福建武夷山、在海南五指山,总书记和干部群众共话"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畅想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总书记身体力行持续推进中,美丽中国的大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如果说,保护好壮美河山是培厚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那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同样从调查研究中寻找答案。

21年前,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为当地一名文史专家所著《福州古厝》撰写序言,提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由此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对历史文化的礼敬之心。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良渚调研,提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发掘保护工作,一座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得以重现人间,带给世界意外惊喜。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时代十年,总书记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在敦煌莫高窟、嘉峪关、云冈石窟、安阳殷墟,在曲阜孔府、武夷山朱熹园、眉山三苏祠,在京杭大运河、福州三坊七巷,都留下了调研的足迹。

透过历史的烟云,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过怎样的路",他要求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面对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他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与孔子、朱熹、"三苏"等对话,感知古代先贤的智慧之光,聆听历史深处的浑厚回响,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些极为重要的调研成果,成为新时代我们党深化"两个结合"、坚定"四个自信"、推进"两创"的共识与行动。

山一程、水一程,迎着风、向着光。在人民之间、在祖国大地,身入、心入、情入,总书记亲力亲为开展调查研究,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之基。

我们讲调查研究,千言万语,最后还要落到出成果、见真章上。调查研究不仅是工作方法,也是工作态度,更是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党性观念、能力作风的"试金石"。

如何搞好调查研究?最近,很多网友不约而同提到《之江新语》的开篇之作《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认为总书记写于20年前的这篇文章,讲透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对今天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调查研究,切忌作"井中葫芦",看上去似乎是下去了,其实却始终浮在表面上;调查研究,切忌"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看上去似乎什么都看到了,其实却雾里看花、一片朦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高手在民间,群众最有发言权。调查研究的首要,就是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正所谓,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坐在办公室里全是问题,走到田间地头全是办法。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组织一支120多人的调查队,踏遍那时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一点一滴宝贵经验上升为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具体策略,牵住了改变兰考落后面貌、促进兰考发展的"牛鼻子"。廖俊波、黄文秀、兰辉等一大批新时代党的好干部,全身心投入调研,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创造了人民记得住的业绩。

的确,只有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才能不断把造福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开展调查研究,最宝贵的在于求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有的地方在调研中总结出"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找准了对象,盘清了家底,实际效果好,就是务求实效的生动例子。

开展调查研究,最忌作风漂浮、玩花架子,那种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先入为主式调研,最是要不得,不仅加重基层负担,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邪气,也为人民群众所憎恶。

的确,只有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把调研的功夫下足,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实在管用的参考依据。

调查研究,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全面掌握情况,倘若大而化之,往往谬以千里。只有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才会在精微处体察民瘼、领悟民意;只有对每一方观点都侧耳倾听,才能汇集众智、协力向前;只有将所有的"细枝末节"融会贯通,才能胸怀全局、运筹帷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就是在持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滚滚向前的。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而发现问题,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朝着问题进发,是此次大兴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中办印发的《工作方案》梳理了12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为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划出了重点。

我们既要善于站在时代奔涌前行潮头、立于国际风云际会高处,调研谋划大战略、解决大问题,又要做到扑下身子、贴近群众,调研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一桩桩、一件件具体问题。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一锤接着一锤敲、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尤其要敢于接"烫手山芋"、善于钻"矛盾窝"。

的确,只有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才能找到解决复杂矛盾、棘手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大地广阔,河流众多,调查研究就是帮助我们摸到踩准"过河的石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扣准脉搏、攻坚克难。这就需要我们在调研中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唯其深、唯其实、唯其真,才会准、才管用。毛泽东开展寻乌调查,将县城卖豆腐的、打铁的、理发的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家经营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习近平在福州组织的大调研,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3200多份,把群众所思所盼尽数装在心里。我们开展战略性调研、对策性调研、前瞻性调研、跟踪性调研、解剖式调研、督查式调研等,都要摸准实情、直击要害,找到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聚焦真问题,必须防止一刀切、一锅煮,防止以片面代替全面、以个别代替整体、以假象代替本真,不能预设框架,回避矛盾,也不能拿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刀"、去基础较好的地方"蹲点"。

调查研究的终点,不是完成调研报告,而是看能否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好。那种遇到困难绕着走、碰见矛盾拐个弯的所谓"调查研究",只能是清谈误国。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说一千、道一万,务实有效才是关键。现在,大家都很忙,拿出大块的时间搞调研不易,但这不能作为调研不深入的借口。只是"去过"不能算数,还要沉下心来蹲几天,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才能心中有数;只调查不研究也不能算数,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调查获得的一手素材需要通过提炼总结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才能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有素材、有分析但无良策同样不能算数,不少调研报告往往是堆砌情况、罗列数据,分析也头头是道,看着也很热闹,就是对策建议或者寥寥数语,或者无关痛痒,这样的调研报告到底有什么效果?回答是否定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