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312篇(第26/66页)
从"精度"上着笔,把对策提实,点好解决问题之"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关键在于聚焦"精度",要循序渐进访群众,直击民生实事"原生态"。分析问题要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倾听原生态声音、考察原生态面貌。要常同群众交流互动、常思群众艰难困苦、常听群众肺腑之言,挖掘食品、药品、建材等质量状况根源,客观评估老百姓幸福指数。在调查研究中,要与群众一道"扛着大锄头"躬身田野、"坐一条板凳"促膝谈心,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把明招真招好招用到对口位置,以诚心赢得群众满意。调研结束后,要召开专题总结会,把群众"芝麻小事"摆到桌面上、放到行动上、落到结果上,敢于"啃硬骨头",实事求是填报"四个清单",凡事有交代,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调查研究当做到"每事问"
在《论语·八佾》中,提到"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每事问",即遇到每件事都要请教。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到了孔子的"每事问":"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旨在号召党员干部扎扎实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当下的党员干部在做调查研究时,也要做到"每事问",主动地问、细致地问、反复地问,确保问出真情况、解决真问题,让调研调出实情、研出实效。
不理解的要主动问。一些党员干部调研时单纯走过场,漫无目的地看点位、听汇报,对发现的问题、不理解的地方不想问、不会问,调研工作雁过拔毛,达不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目的。主动问,意味着人的反思反省、求新求进、探究深研,是对工作主动思考、查漏补缺的过程,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将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和经济发展大局,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工作要求的贯彻执行,找到在推进工作中的难点堵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短板,带着问题开展调研,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到工作范围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主动问基层干部、农村党员、车间工人、村民居民等了解个中详情的人,把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如此才能对是什么、为什么有充分的见解,进而把准脉搏,精准施策。
不熟悉的要细致问。一些党员干部在开展基层调研时,简单地对一线反映的问题情况搜集起来就"打道回府",认为这就落实了"下沉一线开展调研"的目的。然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盘根错节,仅凭简单的问题搜集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层现象,如果不刨根问底,则容易忽略事物的本质,无法找到症结所在。比如说,群众反映发展本村特色产业难,而这背后成因究竟是无思路还是无资源、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现时政策受限,都需进一步的细致查问。党员干部开展调研前,对自己不熟悉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通过系统收集领导讲话、行业文件、工作报告等各类材料,对其背景、现状和发展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找准切口,针对特定目标对象梳理问题清单、细化调研提纲,避免调研"散光"。在调研时,要坚持"下马看花",深入基层一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多问基层干部、相关负责人、周边群众的意见与看法,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中日积月累的经验智慧,始终如一名"小学生"虚心向人民求教,问清楚目标对象的产生背景、形成原因、典型表现等,像解剖麻雀一样,把一个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问透彻,如此方能去伪存真、把脉问诊,找到矛盾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明确的要反复问。有的党员干部调研时轰轰烈烈,调研后销声匿迹,对基层提出的问题没有反馈、对群众反映的呼声没有回应,这样的调研丢了魂、失了本。开展调查研究不该限于一时一事、一问了之,而是随时的、经常的、广泛的,是奔着问题去,向着解决问题走。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在短期难以解决的、思路不明朗的就多询问、多调查、多研究几次,多问问同一现象的不同主体,多走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听听群众所想所需所盼,多召开几次相关利益群体碰头会了解现实困难,多组织几次阶段性成果交流会听听各部门各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同时,不能把问"怎么办"当作问"怎么样",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从问题的本身出发,在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后多问问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耐心倾听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及时纠偏,不断提升决策部署的精准性,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不负党和人民的期盼。
调查研究要"走心""走实""走深"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开展走访调查中突出目标导向、把准问题导向、鲜明结果导向,促调查研究"走"到位。
突出目标导向"往心里走",察民情、知民意,摸清基层实情。调查研究是通达民意的重要"桥梁"。广大党员干部要践行好群众路线,坚持到群众中去,掌握真实情况。要"身入"基层,迈开步子,不怕山高路远水长,不惧舟车颠簸劳顿,以"四不两直"方式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进万家门聊聊群众急难愁盼,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掌握生产发展情况,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要"心入"基层,以拜师学艺的"小学生"的谦卑姿态,听计于民、听需于民、听政于民,虚心向群众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沉心在一线,力尽到一线,摸准来龙去脉,把握发展趋势;要"情入"基层,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诚,与群众围坐座谈,视群众为一家人,与群众"唠嗑""拉家常",讲好乡音土话,以悠悠之情敲开"心间门",坐暖"冷板凳",接上地气,拓宽调查研究"广度",摸清基层实情。
把准问题导向"往深里走",明举措、找症结,探究问题本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紧紧围绕深层次问题、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等开展调研,才能找准工作的重点、难点、痛点,让"调研方向"更明确,调研主题更清晰,调研环节"丝丝入扣",做到有的放矢。要善于抓住方案中明确的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握好全局和局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照单全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要敢于正视问题,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攻,遇到问题不躲、发现问题不绕,牵得住"牛鼻子"、找得准突破口,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以解剖"麻雀"求深、剥好"洋葱"求细的功夫,坚持定量与定性,由表及里分析,去粗取精研判,弄清问题性质,找准问题症结,建立问题台账,列出问题清单,做到心中有数。
鲜明结果导向"往实里走",重实干、建机制,助推成效运用。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让工作成效、发展成效惠及于民。要发扬务实作风,崇尚实干、力戒空谈,不停留在"嘴上说说",不把"说了"当成"做了",把"干了"当成"干好了",而要以"事不过夜"、案无积卷的工作作风,迅速把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要涵养担当有为的精气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问题,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奔着"导向"去、顺着"指引"走,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要注重实效暖民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结果为导向,建立督查回访制度,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跟踪问效,对调研解决问题回访,切实让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调查研究中读懂"人情世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巩固党的执政之基的根本,是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洞查民意,要善于与群众交朋友、"处关系",懂得"人情世故",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温暖民心,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变个思路,搭起"关系网"。习近平同志曾在一篇序言中写道:"几年下来,我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并在实践中逐渐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党员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让群众"交实底""唠实嗑",必须深入到群众中,搭建起党群、干群"关系网",到问题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打不开工作局面的地方调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敲群众门,进群众家,贴近群众心,坚持群众路线,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立场分析解决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把"开口问"变成"主动讲",交真心、讲真话,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用真情感动群众,让党的政策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换种角度,找准"问题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研要回应时代关切和人民呼声。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要看"高楼大厦"也要看"背阴胡同",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党员干部要善于倾听群众声音,要从牢骚话里听出真实的诉求,从婉转语中听懂"弦外之音",既要听得见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得进群众的逆耳言。深入群众中要多想、多听、多看、多问,要发现问题的多面性,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功夫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上,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要敢于直面问题,涉险破难,以"越是艰险越向前"敢闯敢为的劲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实际工作中对过往的问题,要善于总结经验,运用调查研究成果,推进工作,战胜困难,不断成长历练,提高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办实事,赢得"发言权"。全党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干得怎么样,在群众面前有没有"发言权",要看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帮群众办了多少实事,让群众得了多少实惠,用事实说话,用成效检验,赢得群众信任。调查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就要真抓实干,出实招、下实功,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落脚点",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用实招、实策、实功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人民面前赢得"发言权"。
练就调查研究"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精准掌握工作理念、方式步骤,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精准发力、系统推进,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以直面问题的勇气、破解难题的智慧、埋头答题的实干,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坚持"谋定后动"的工作理念,奔着问题"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是为"破题"而来,也应直奔"问题"而去。广大党员干部要先"谋"而后"动",聚焦问题"靶向",选定调研主题,确定调研方向,拟定调研方案,把调查研究的准备工作做充分、做扎实、做细致,坚决杜绝轰轰烈烈"沉下去"、匆匆忙忙"走过场"。要注重把工作推进的重点、社会关切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等内容,作为调查研究的选题和方向,深入基层一线,全面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所急所难。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多到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发现问题、解剖"麻雀",真正做到带着困惑"下去"、怀揣办法"上来"。
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导向,跟着问题"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最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政策好不好、执行到不到位他们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轻车简从,按照"四不两直"的要求,走进农村社区、走进企业工地、走进生产一线、走进学校医院,采取座谈交流、个别访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耐心听取一线党员和群众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工作的深度,把脚印留在一线,把口碑立在民心。要坚持眼向下看、脚向下走、心向下沉,与老百姓面对面"聊聊家常天"、心贴心"说说心里话",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以"真心"换"民心","零距离"发现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调"有所得、"研"有所获。
坚持"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盯着问题"改"。回避问题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越积越多。衡量调查研究好不好的标准,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把调研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是否解决好实际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调研成果运用,结合实际拟定有思考、有见解、有措施并具科学性、前瞻性、实践性的调研报告,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推动形成有特色、可操作、具实效的制度机制。要坚持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边调研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调查研究始终,系统化分析发现问题,拿出务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列出清单、提出对策、限期整改,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真正使调研成为解决真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让调查研究"在调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把"要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全面落实主题教育目标要求的重点措施。广大党员干部把调查研究"传家宝"用好,就要深入基层和群众,就要发现和研究问题,就要躬身而行、向难而进,把准"发现问题"的方向,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拿出"啃下硬骨"的勇毅,确保调查研究"在调上",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对症开方,把调查研究做实做深,不断推进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把准"发现问题"的方向,"目视足践"让调查研究"在调上"。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要把"备"字诀念好,有备则有向,备足则心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员干部要防止在调研中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转,要结合地域实际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看清堵点,能够在"点"上下足精准功夫,能够奔着问题去、朝着问题上,对前期工作做好做足,对实际情况心中有数。调查研究要多绕道走、多俯身看、多侧耳听,才能够把最真实最全面的情况摸排出来,"目视"要擦亮双眼,"足践"要脚沾泥土,真正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听民声,坐热板凳拉近距离,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收集起来,把基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收集全面,从而找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