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12/55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497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0分钟

学会"弹钢琴",就要"把握重点",高奏"主旋律"。掌握节奏是弹好一首曲子的关键和重点。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一定是有节奏的朝着既定目标发展,从而渐入佳境。否则,倘若节奏混乱,就会成为"乱弹琴",理论学习也是如此。理论学习要把握重心、研究重点,不求广而全、但求精而深,要下足"挤"和"钻"的功夫,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结合工作中现实而紧迫的重点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在深学体悟中掌握文章要义,提炼文义智慧,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注重"联系学""学深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带着问题深入学,带着情感反复学,带着课题细致学,把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好,做到学之有向、学的精准。

学会"弹钢琴",就要"相互配合",弹好"协奏曲"。要做"弹钢琴"的高手,既要掌控"节奏",更要善于"协奏"。"协奏"就是要围绕"主旋律",十个指头间相互配合好,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理论学习要坚持与运用和指导实际相配合,将脑中所记与火热实践相结合。要触类旁通、结合实际,扑下身子、撸起袖子、迈开步子,多到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一线去磨砺,常走常看、多听多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把脉问诊、梳理问题、深研细思、精准施策中将理论学习知识转化为推动基层发展、促进人民幸福的实际举措,不断练就理论学习过硬的"看家本领"。

弹奏技艺和灵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学就会,而要经过长期磨炼才能形成。理论学习也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心态,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积累,常学常新、常修常炼、常悟常进,不断拓宽思维和视野,将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破解文化密码读懂中国自信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指明的新方向。广大青年干部要在"真学""真懂""真信"中激发文化自信自强的生命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真"学"上下足功夫,让文化自信"活起来"。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对于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有着深邃的思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北京故宫,到陕西西安博物院;从甘肃敦煌莫高窟,到河南安阳殷墟;从承德避暑山庄,到大运河扬州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沉思索,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广大青年干部要掌握"善学习"的本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积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度挖掘中华文明的精华,在向传统学习中坚定历史自信,在向经典学习中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用中华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从"活起来"中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真"懂"上下细功夫,让文化自信"火起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广大青年干部要在真"信"上下功夫,要深刻领会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特质,在传承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到以"文"笃信、以"文"笃行,要自觉抵制西方"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侵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做到真信笃信,让文化自信的种子根植于心,势在必行。

真"信"上下实功夫,让文化自信"传起来"。中华文明蕴含"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倡导"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走过漫漫长路,踏上新的征程,我们应当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广大青年干部要在真"信"上下功夫,自觉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文明的关系,树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思维,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独有价值内涵,不断厚植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积极敞开胸怀,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勾画出超越差异分歧的价值"同心圆",让文化自信之花在华夏大地"灼灼其华"。

让传统文化"土"露精彩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又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应有之义,我们应保持文化自信、始终服务为民、不断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土"露精彩!

在文化剖面上立"信",增进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乡土文化是人民在长期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强烈人文色彩,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历史时期,不同程度推动着中华文明向前发展。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创造力所在,是推动中华民族"强国复兴"的"智慧宝库"。当前,我们有资源、有条件、有底气立足既有文明,因时推陈出新、打造特色文化,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文化走向上为"民",增添以人民为中心的烟火气。乡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与独特性。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都提出了新要求,要始终聚焦民众的文化需求,扎根群众、贴近生活,对乡土文化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在深入挖掘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主体地位,相关部门应强化指导督促,细心挖掘并精心培育好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创新思维的乡土文化"传承人",让乡土文化反哺乡村、滋养群众,不断提振民众"精气神"、给广大群众"充电""富脑",让"时代记忆"与"生活点滴"厚植文化根脉,让文化的韵味"阳光普照",照进人民群众的心田。

在文化发展上出"新",增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命力。立足本土传承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推陈出新,不断激发乡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注重保护好传统乡村农耕文化,打造区域专属乡土文化"老字号",通过农旅、文旅融合等方式将本土文化传播出去,丰富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田园景观、民族节日、民族工艺、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底蕴,并巧妙融合时代科技元素加以创新,提升文化发展生命力与吸引力。利用线上"平台+直播"和线下"现场研学+沉浸体验"的传播模式,全面提升乡土文化传播效能,让文化传承"火起来"、文化消费"热起来"。同时,开展"村史馆""村晚""群艺会""戏曲下乡入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优良家风、淳朴民风与和谐乡风,培育新时代农村文明新风尚,奋力谱写现代乡土文明新篇章。

让优秀传统文化"站"得住、"飞"得远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真正使文化"活"起来,使之成为干事创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传承力度、研究力度和宣传力度,在守正创新中厚植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站"得住,而且"飞"得远,焕发出熠熠夺目的时代华彩。

加大挖掘力度,全面掌握资源。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日益推进,不少珍贵的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侵蚀或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立"文化是遗产,要为我所用"的理念,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应深入基层,摸清家底,详细建档登记。古桥、古碑、古建筑等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要保护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真正做到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对具有一定价值的地域传统文化,要聘请国内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为顾问,为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献计献策、提供权威佐证。对有较大价值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全面、真实、客观的记录,为传统文化"站"住脚跟夯实地基。

加大传承力度,弘扬地域文化。把历史和老祖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以达到"存史、资政、育人"之效,使传统文化"站"直"站"住"站"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阵地建设,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地域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艺人的保护工作,查找、挖掘、发现地域文化艺人,让掌握一技之长的文化艺人脱颖而出,确保一些地域文化"香火"不灭;另一方面,要建立地域文化传承基地,定期开设地域文化辅导班,培养不同层次的爱好者、传承者,以各级各类学校、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经常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激发民众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传承队伍,真正做到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

加大研究力度,塑造文化品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只看一时一刻,只有整体系统的研究和推广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既"站"得住、更为"飞"得远打下基础。新征程上,我们要把研究地域传统文化和塑造文化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历史文化资源一旦被世人充分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广泛知名度的话,那么它们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将无法估量。要将地域文化与当地城市精神、主要产业、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全力塑造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支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借助外脑、借助周边地区人才优势,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文博机构、文化人才合作,借助"外资"和"外智",使地域传统文化研究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文化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因此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既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传统文化,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知晓度。同时,也可组织老干部、土专家、进村大学生、乡贤人士等组成宣讲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匹配起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精准滴灌接地气,开展宣讲冒热气。通过广泛宣传普及,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得更高更远更深,增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感,从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上升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的信念信仰精神支撑。

下好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基层功夫

党的XX大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无疑是服务政治路线、开展伟大建设的题中之义。而对基层党组织和组工干部而言,在深入理解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基础上,下足三个功夫,才能筑牢组织路线前行大路的基石。

把握一个指导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既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又是实践组织路线的"底层逻辑"。"秉心识本源,于事少滞碍",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干事创业的理论根基。从"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感悟精神伟力、落子当下实践,从治国理政的当代案例中探寻创新的思路办法,从直面居民群众的政策落实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只有秉承初心、勇担使命,在基层繁杂的业务实践中锤炼认识,反复历经"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学用结合、学用相长,才能走好组织路线、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突出政治建设和政治功能,在组织力提升上下功夫。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无论何时,都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政治功能,是全党组织体系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将"讲政治"充分体现在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设上,严格党员出入标准,扩大基层组织在新兴领域和新的群体中的覆盖面,锤炼过硬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增强党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和党员活力激发,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创造力。

围绕干部和人才两个着力点,在"以人为本"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工作也好,人才工作也好,本质上都是用人问题,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把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基层、为基层选贤任能、育才聚才。突出"德才兼备"和"爱国奉献"两个标尺,让广大优秀干部和爱国英才在基层舞台大放异彩,让年轻干部和行业人才扎扎实实在基层的土壤蹲苗育苗,在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当代熔炉中炼钢塑金,营造干事创业的宽松环境,甘做队伍建设、人才储备的"登山石",既要"新竹高于旧竹枝",又要"风刀霜剑严相逼",遵循培养规律,激活新一代的创新性,体现新时代的时代性,让天下英才凝聚于伟大事业之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营造"好""实""活"的用人氛围

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由此可见,选与用一体相生、相辅相成,唯有选用结合才能让高素质干部人才源源不断,赋强干事创业力量。

然而在现实中不难发现,个别地方在选用结合上做得不够到位,把心思放在以高标准、严要求提高门槛选兵纳将的"上半篇文章",以选好当做用好,对用人的"下半篇文章"研之不深,造成在任用干部上陷入被动,进而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诸如此类选用"分家",不但不利于干部成长,而且还会陷入在选人用人上的恶性循环。各级组织部门既要以严的标准选拔干部,也要把"好干部"用出"好作用",营造"好""实""活"的用人氛围推动干部在一线经风雨、担使命、长才干,不断优化干部选用生态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