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8/55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497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00分钟

来源出处: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3年7月-2016年12月)。

学习笔记: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中《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为我们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党员干部务必掌握新的历史特点,撕掉"标签"换新颜,不断淬炼信仰、尽显担当、务实作风,久久为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撕掉"将就"标签,换上政治忠诚的"讲究"新颜。纵观党10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无数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党的事业牺牲自我,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仰。"将就"者末端淘汰,"讲究"者顺势而为。新时代赋予了党员干部新的使命,问题困难也随时代变化而产生新的历史特点。时代虽有不同,历史特点迭代更新,信仰一脉相承。党员干部必须把稳绝对忠诚"定星盘",从根源杜绝"将就"心态,不做"差不多先生",树立"讲究"的鲜明导向,旗帜鲜明讲政治、讲原则,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学细研,逐字逐句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发挥红色基因的浸润作用,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党的先进文化固本强基,时刻砥砺向党红心、为党忠心、爱党赤诚心。不论是身处机关单位,还是深耕基层,都以百分之二百的政治标准、政治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淬炼如磐信仰。

撕掉"口号"标签,换上担当实干的"行动"新颜。为政之要,贵在力行。开启新时代的新征程、新任务,需要党员干部擦亮履职担当底色,彰显奋斗者、拼搏者、追梦者的本色,不喊空口号,不做面子活,争当务实苦干、艰苦奋斗的"实干家"和"行动派"。在新的历史特点下,摸清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找准问题症结和病灶,下足"绣花"功夫,发扬"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专注力,将专心专注、一丝不苟的理念融入搞发展、求变革、寻进步的各个环节,坚持追求完美、追求极致、追求落地落实的价值取向,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全力解决各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坚持吃苦在前干在前,甘当平凡的螺丝钉,立足岗位实际和职能职责,不骄不躁默默耕耘,聚焦高质量发展、社会改革、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痛难堵点问题,勤修内功苦练外功,将担当实干作为践行初心使命、走好新的历史之路的生动实践。

撕掉"二线"标签,换上务实作风的"一线"新颜。党的事业能不能发展,党的改革能不能推进,关键在于干部作风。转变作风,实干为要。当前,新挑战接踵而至,更需要党员干部传承对基层岗位和攻关一线的热忱之情,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全方位、多元化锤炼自身能力素质,推动转作风、担责任、强本领、抓落实更加具体、更加务实。主动跳出"舒适区",敢于冲上前,到矛盾多发的第一线、问题突出的最前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捕捉查摆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发扬不惧风险不畏挑战不怕难关的精神,把挑战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破釜沉舟"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以实现小目标、短期目标、常规目标推动大目标、长期目标、创新目标的全面拓展,奋力开创新光景、新未来,实现"择一事、终一生"的薪火相传和执着坚守。

奔赴"基层山海"让调查研究"一路生花"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发力点,才能真正将政策落实于基层、惠之于群众。如今,在新征程新时代的图景上,以调查研究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恰逢其时、大有可为。党员干部要奔赴一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摸清基层实情、走好实干之路,让调研"百花"齐放、"硕果"满园。

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奔赴基层,一路走一路观察,倾听群众心声。"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都是办法",到基层听真话、听实话,要不走寻常路线,敢于尝试各种方法。要保持归零心态,当好"小学生"。坚持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秉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理念,从头开始学"基层"这门课。既要走近的地方,也要去远的地方,既要看基础好、发展好的地方,也要看弱项短板,在微小细节中"捕捉"民之所需、民之所盼。作为基层的"研究生",我们要树立"只唯实"的价值取向,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假设""反复论证",找准调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为在广袤大地上写好"论文"打下基础。

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奔赴基层,一路走一路思考,摸清基层实情。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党员干部要学会利用身边资源,广泛收集民意,也要明晰是非曲直,有正确的判断,最终得出准确"答案"。用好"智慧大脑",让科技说话、数据跑路。如今,互联网逐渐成为社情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提供了可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围绕党的XX大相关工作进行网络征求意见,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800万条。这告诉我们,党员干部要善用"云"渠道,把网络变"网路"。打造"智囊团队",用人才驱动、创新引领,汇聚多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培养建立涵盖复合型人才和青年才俊的"智囊团",打造一支富有创造性的杰出队伍,为调查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决心奔赴基层,一路走一路执行,走好实干之路。"高远之志,当积跬步以达",调查研究不能一"调"了之,也不能"研"而不办,要自我加压,主动解决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要"蹲"得下去。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蹲"下身"求深",不搞"蜻蜓点水式"调研。要"跑"得起来。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我们拥有"抬眸四顾乾坤阔"的时与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各行各业都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转型,必须不断提质扩容、大步快跑,边试边行、实时跟踪,加快推动各项改革试点落地见效。要"冲"得出去。面对各项决策部署,面对复杂严峻的改革发展任务,是留在原地、"研"而不办,还是大刀阔斧、推进改革,都可能对结果和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冲"得出去就是要加强执行力建设,要走出"舒适圈",敢于请缨负重、迎难而上,让调查研究"开花结果"。

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学史爱史护史扬史的排头兵,全面深入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弘扬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摸索规律找准时代发展密码,激荡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在"溯本追源"中铸牢民族复兴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了解掌握中国文化发展史,坚持在"溯本追源"中铸牢民族复兴之"魂",坚守中国道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

在"借古鉴今"中提振民族复兴之"气"。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虽然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当前,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前方势必还有数不胜数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持在"借古鉴今"中提振民族复兴之"气",从历史中汲取民族血脉中所蕴含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爱国敬业等精神力量,厚植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合力,并将之升华为击退万险、踏浪前行的攻坚力量,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察往知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在"继往开来"中绽放民族复兴之"花"。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就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意识,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思考,在时代巨浪、历史长河中汲取精神滋养、坚定传承信心,以开放的胸怀、探索的勇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将历史与现代交织、新潮与古韵碰撞、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创造出更多更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焕发生动与光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花开遍地、香满华夏。

勇担文化使命谱写时代华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征程、新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用实际行动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坚定文化自信,沐浴理论之光。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多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些重要论述,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深刻指出了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要以本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紧扣原文系统学、突出问题聚力学、联系实际跟进学,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觉做掌握成功法宝、赓续科学理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秉持开放包容,做好"结合"文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张骞出使西域到玄奘西行,从鉴真东渡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严复翻译振聋发聩的《天演论》到《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等作品在海内外热播......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时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坐标,也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走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条"必由之路",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奋力谱写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必然要求。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凝聚精神力量,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人民至上,汲取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承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天人之道;正心明道、怀德自重,饱含了"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的智慧,融会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扩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实践不断为理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绽放"有我"之光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章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迈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顽强拼搏的信念和实际行动扛起时代使命,担当实干、踔厉奋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绽放"有我"之光。

"学深钻透、细照笃行"让理论学习"入脑入心",以"有我"的坚定把准行路的"方向"。我们的脚步所迈向的远方,就是我们信仰所指的地方,信仰坚定不移,脚下的步伐也会"虎虎生风",步子越迈劲越足、行之越远力越大。理想信念是"必修课",必须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在理论学习上下足实打实的功夫。党员干部要把握学的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实践需要,坚持"哪里欠缺、完善哪里",坚持"哪有不足、提升哪里",学之有向才能学而有力,学得精准才能更好地助推实践开展。要有"向下钻"的精神,保持这股吃透研深的"钻劲",把理论中蕴含的要义、精髓悟深悟透,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稳健走好"当下路",自信迈向"未来路"。

"扑下身子、把脉问诊"让调查研究"精准有力",以"有我"的担当点准问题的"脉穴"。调研的"深度"影响着成果的"转化","深调研"才能摸清情况、把脉问题,"浅调研"则浮在表面、走马观花,对问题只有粗浅的认识、模糊的印象,在研究问题时没有"准头",在解决问题时找不到"锁眼"。调查研究必须扑下身子,才能拨开眼前的"雾",看清脚下的"路",找到"为什么"的原因,找到"所以然"的源头,从而掌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到群众之中,从群众的声音里了解事情的始末,从现场的情况还原问题的原貌,不妄下结论、草草了事,在听民声、察民意中捕捉细节、掌握实情,找准问题的"脉穴",以"点穴式"的精准推动问题的解决,做到"对症施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