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7/55页)
在解锁"童心密码"中为青年干部成长"画像"
每到"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孩子们总会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祝福,既包括看望、会见,也有回信、致贺等。今年5月31日上午,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这是继2014年赴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之后,总书记再次在"六一"前夕走进北京校园送祝福。年轻干部肩负着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的时代重任,应如儿童一般"童心"不减,永葆惜取"少年时"、永怀"少年志",涵养赤诚之心,永葆探索之心,永葆无畏之心,在解锁童心密码中为青年干部成长"画像"。
传承红色基因,涵养赤诚之心,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成长初心。在北京育英学校,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去了校史馆。这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的学校,1948年诞生于河北西柏坡,前身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育英小学校"。在校史馆,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学校历史沿革、建设发展和近年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情况。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让每一位育英学校的学生牢记学校的光荣历史,铭记党的关怀,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质朴的,总是保持一颗毫无虚假的真诚本心。失去了童心,就意味着失去了本心。年轻干部要从童真中学习那份摒弃私心杂念,始终坚守自己的入党初心,听党话、跟党走,加强政治历练。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同向同行。
争当新时代好儿童,永葆探索之心,筑牢"有本领、敢担当"的成长根基。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这样的"画像":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儿童总是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常常"打破砂锅问到底",用一颗童心去探索未知世界,尝试不同生活体验。站在新时代的风口,年轻干部也需要有这样一颗求知之心,对学习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激情,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中磨炼品质、创造价值,锤炼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本领和能力,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奋进,夯实堪当大任的基础。
努力成为国之栋梁,永葆无畏之心,笃行"能吃苦、肯奋斗"的成长之路。"敢创新、敢奋斗",也是新时代中国儿童的鲜明标识。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与时俱进、开放发展,让孩子们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的国之栋梁。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无畏"是脚踏实地奔赴星辰大海,既看到无尽美好,也深知肩负重任。年轻干部应保持一颗童心,能吃苦,不骄纵,到最艰苦的地方"扎根"、去吃劲负重的岗位"蹲苗",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重点任务,既做到务实扎实又力求出新出彩,敢于担当、不怕吃苦,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读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院一馆"的殷殷深意
北京中轴线,恢弘大气,贯通古都文脉。中轴线北延长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筑似鼎如尊,硕大篆书"史"字高悬;再向北,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在青山绿水间。6月1日、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都是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高度重视下建成的国家级文化地标。两家单位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都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铭记着中华民族诞生、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保藏着足以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担负着赓续文脉、发展文化的神圣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出新贡献。
"盛世修文""赓续文脉",功在新时代、利在千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文化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元明清风采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与新时代文化成就交相辉映......一项项重磅成果迭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考古中国""文明探源",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持续推进"考古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实施,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力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考古科学发现在中华大地上翻开的一页页历史华章,带给我们自信的底气和前行的力量。考古工程的累累硕果,为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守正创新""固本开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过重视学习历史、汲取历史智慧,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求共产党员具有历史思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牢固凝聚的共同信念,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我们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再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规划下,一座座新时代国家文化殿堂相继落成,也成为展现文化自信、传承文化遗产、激活中华文化的崭新标识。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让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真抓实干,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切莫"点到为止""张冠李戴""虎头蛇尾",让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把情况摸清,切莫"点到为止",让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情况摸清,不搞"作秀式",也不搞"盆景式",还不搞"蜻蜓点水式",要动真碰硬"解剖麻雀"。调研切莫"点到为止",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主动感受群众冷暖,及时调整服务方向,认真了解群众关心什么、希望什么、需要什么,推动帮困工作向纵深发展。要由远及近准确实施,以丝毫不差为标尺,以"情况不摸透不停歇"的轴劲拜人民群众为师,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需于民,仔细地、完整地、彻底地去一一化解问题,结果交给群众说了算,真正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既要把群众吃的住的行的记录出来,又要把群众难点堵点痛点联系起来,还要把群众过去现在将来统筹起来,依次完成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让调查研究全程"实事求是"。
把问题找准,切莫"张冠李戴",让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要把问题找准,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由点及面延伸到底,不能宅在办公室"想当然",也不能走马观花"表硬态",更不能遥控指挥"要结果"。广大党员干部切莫"张冠李戴",要脚踏实地"去感受"、身体力行"去推动"、勇往直前"去落实"。要坚持问题导向,一如既往"下一线""找农门""访民情",清楚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调研要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开拓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把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既要看到干部脸上的"汗水",又要看到群众脸上的"表情"。既要看到干部为何干、干什么、怎么干,又要看到群众吃什么、住什么、行什么。既要看到干部"好典型",又要看到群众"意见箱",让调查研究全程"实事求是"。
把对策提实,切莫"虎头蛇尾",让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把对策提实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精神,一是一,二是二,把准情况来龙去脉,一个一个去分析研究,把对策提到点上、以点带面、落在实处。广大党员干部切莫"虎头蛇尾",围绕食品药品、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民生实事,及时收集第一手"干货"。调研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一村一品"产业布局,把"一人一技"就业落实到行动上,切实鼓起村民"米袋子""钱袋子"。调研期间,既要闻一闻干部双脚走村串寨的"泥土味儿",又要写一写干群同进同出同劳动的"鱼水之情",还要看一看农村家庭柴米油盐的"质量标准"。既要全面评估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又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让调查研究全程"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锁定目标靶向发力,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大兴调查研究,就是要把党的决策部署讲在口上、扛在肩上、落在地上,不断奠定谋事之基、拓宽成事之道,让成果经得起党和人民检验。
青年干部永葆赤诚"童心"归来仍是少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身为青年干部的"大朋友"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接班人。广大青年干部要始终心怀童真,永葆赤诚"童心",在各自人生的旷野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里,步履不停、昂首向前,蹚过岁月长河,归来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
永葆"许党报国"的"赤子之心",归来仍是"坚定信念、砥砺奋进"的少年。"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小时候,我们总会被长辈们问及这一问题"你长大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时候我们的回答或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或是打破常规的科学家、或是保家卫国的军人等等。那时候笔下的梦想虽歪歪扭扭,多横竖少撇捺,但单纯而真实。"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初心的火苗不应被浇灭在基层无人问津的清贫寂寞中、常态化"5+2""白+黑"的奔波劳累里,我们当始终保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热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于基层这本厚重的"无字之书"里不断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于基层的火热实践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不负儿时的自己那份"许党报国"的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永葆"刨根问底"的"求知之心",归来仍是"勤学善思、敢于质疑"的少年。"为什么天上的月亮一直跟着我走""为什么兔子的耳朵这么长""为什么'23-5','3'减不了'5'去向'2'借'1','2'就一定要借",孩童时期求知欲是极强的,不打破砂锅问到底绝不罢休,每天都有让家长老师哭笑不得的"十万个为什么"。而长大后,似乎很少再问"为什么"了,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好的"和"收到",多了份"听令"与"服从",少了份"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船的力量在于桨和帆,人的力量在于思考。我们当永葆儿时"刨根问底"的求知之心,对接手的工作任务多些问题导向的思考,弄清问题起因,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最终要达成的成效,锚定目标,精准发力,如此提升工作效率;要敢于对"老经验"、一直沿用的工作流程提出质疑,质疑能够倒逼我们丰富知识储备,养成多方位辩证思考的习惯,进而不断优化为民办事的工作流程。
永葆"无惧无畏"的"奋斗之心",归来仍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少年。儿时的我们都曾拥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不识"险"之滋味,不知"难"为何物,急湍的山涧溪流、茅草密布的乡间小路,从来拦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青年干部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奋斗者,我们当铆足"再多磨难也无惧"的锐气,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拼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自发跳出"舒适圈",切实做到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前赴后继冲锋向前,积极踊跃投身基层火热实践的大舞台。在这工作内容最繁杂、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练兵场"中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勇担急难险重的任务,抢接"烫手山芋",争当"热锅蚂蚁",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努力跨越一个个"雪山""草地",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不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的奋斗之花。
〔选读推荐〕撕掉"标签"换新颜
推荐原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句话,我主持起草工作时就主张要写上去,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句话含义很深,特别是强调了要注意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历史特点,这里面就有我们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上一篇:安全生产心得体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