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6/36页)
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光荣一生领时代。甘祖昌、龚全珍夫妇一生都是引领时代的爱国者,甘祖昌将军自愿放弃城市里优渥的生活环境,多次拒绝组织安排的悉心照料,宁愿解甲归田,发挥自己的余热;龚全珍"老阿姨"也用一生证明,她热爱的是他的品格。因为群众需要他们,因为时代需要他们,他们便用自己的工资,为家乡架桥修路,为贫困师生垫付费用。做一件好事很常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事便非常难得,龚全珍同志毕生都在用她朴实、无私的行为,温暖着需要温暖的人,传递着一种可贵的精神--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生命之莲常开不败,高洁之风永世长存",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老阿姨"龚全珍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在乡村沃野间辛勤耕耘,在大风大浪中历练成才,一辈子守初心、担使命,当先锋、打头阵,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勤勤恳恳的付出,创造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光辉业绩。实干担当是时代的使命,年轻干部生于长于美好的时代,更要珍惜当下、引领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实干担当中历练,在履职尽责中成长。
2019年9月25日,龚全珍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您一生最美的勋章。"龚全珍一生钟爱荷花,爱它的不蔓不枝、皎洁无瑕、奉献一生;正如颁奖词所写,"老阿姨"龚全珍其人正如荷,清香满人间,她一生都是不负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致敬那颗"星"闪耀"心"光芒
为了褒扬樊锦诗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多次读到她的事迹,感受她的敬业,仰望她的光芒,那颗明星--"樊锦诗星"的认真、吃苦、实干、创新、担当、奉献精神,值得党员干部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励前行的斗志,推进伟大的事业。
致敬那颗顽强的意志之"星"--她默默沉浸于文物保护,闪耀着兢兢业业的"专心"光芒。在千里大漠敦煌文物宝库莫高窟工作了整整60年、为守护和研究敦煌莫高窟作出杰出贡献的樊锦诗先生,她是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不怕吃苦、越战越勇、精益求精的榜样明星。她的身上始终闪耀着兢兢业业的专心光芒。她热爱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工作,不怕住土房、睡土炕、喝咸水、吃杂粮的艰苦环境和条件。她每天"只要一走进石窟,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考古研究工作,才能暂时忘却心中的不快。"她渐渐适应了莫高窟的生活,习惯了地上永远扫不干净的沙尘,习惯了半夜里老鼠掉在枕头上,然后爬起来掸掸土,若无其事地继续睡觉。整整60年,在这样的环境和岗位,她坚持下来了,她战斗下来了,她苦熬过来了,她乐观应对了,她做出成绩了。她那沉浸式的热爱、奋斗和拼搏,是我们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应该学习的;无论什么地方、什么工作、什么职业,不怕苦、不怕难、不怕脏、不怕累、不推诿,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是源泉、是动力、是服从、是价值、是品质、是光芒。
致敬那颗实干的作风之"星"--她静静耕耘于考古研究,闪耀着孜孜不倦的"静心"光芒。作为一名扎根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者,樊锦诗初到岗位,就在前辈们的感召下,她用其所学开展石窟考古研究,配合敦煌莫高窟南区危崖加固工程,参加莫高窟南区窟前遗址发掘清理工作。60年来,她静下心赖研究,沉下心来工作,离开家人、排除纷扰、潜心投入,是孜孜不倦、忘我工作、挺膺担当的榜样明星,身上闪耀着孜孜不倦的静心光芒。她排除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干扰,带领莫高窟人运用考古学方法,对敦煌石窟进行考古分期排年,使莫高窟大部分洞窟的年代逐渐明确;她不忘使命,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调查研究,历时10余年,她编写完成了30多万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第二卷,开创性的成果对今天的石窟考古研究具有示范意义。她牵挂的是文物,惦记的是著作,洒下的是汗水,奉献的是青春,作出的是贡献。党员干部要学习她静下心来把工作做到极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胜精神和顽强意志,在新的征程赶考路上以实招干实事出实绩求实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姿态和战斗风追梦逐梦圆梦。
致敬那颗高尚的博爱之"星"--她拳拳寄托于传承发展,闪耀着默默奉献的"爱心"光芒。敦煌守护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让樊锦诗也成为"打不走的莫高窟人"。"保护莫高窟时的她就像老虎一样勇猛"、严苛严谨的、殚精竭虑、"一息尚存仍将继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尽心竭力"的樊锦诗,身上闪耀着默默奉献的爱心光芒。她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选送中青年专业人员前往日本、美国、英国等大学、研究机构学习,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她鼓励2020年以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湖南女孩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她还将近几年陆续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金以及个人积蓄200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赠予母校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用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如今,85岁的"敦煌女儿"樊锦诗满头白发、拄着拐杖依然精神矍铄、笑意盈盈;我们要接过她的精神接力棒,"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勇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我们致敬"樊锦诗星",就是要学习和践行她兢兢业业的"专心"、孜孜不倦的"静心"、默默奉献的"爱心",让祖国的灿烂文化瑰宝世世代代相传,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致广大而尽精微",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字箴言"中悟调查研究"成功"之道
从河北正定西兆通公社无人问津的河滩地,到福建宁德偏僻难走的下党乡,再到浙江省、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从三伏酷暑到数九寒冬,从祖国北疆到南海之滨,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全国大江南北。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只有深刻领悟调查研究"枝繁叶茂"之道,多认人、多认路,多熟悉情况,才能换来群众"心里话",奔着"群众满意"解决"群众难题"。
以"学"为先,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勤学之心",淬炼"枝叶关情"的赤子之心。从农民运动到全面抗战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全面脱贫到党的XX大......自党成立以来,依靠调查研究破解了党的生死存亡的危机、人民群众温饱等诸多困境,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老旧小区改造、噪音扰民、基础设施建设等"矛盾窝""千斤担",党员干部必须深刻理解调查研究的之道,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将人民放在心坎上,站稳"人民立场",以"敢为者"的奋斗姿态,勤学善思,运用战略性调研、对策性调研、前瞻性调研、解剖式调研等多种调研方式,梳理群众心中"沉积已久"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才能敢解"无解之解"、敢作"无问之答"、敢闯"无路之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挑时代重担。
以"实"促效,明"古今成事皆实干,未见长城言垒成"的"进取之心",夯实"枝荣叶茂"的青云之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党员干部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开路,才能答好群众"必答题",增强发展"竞争力"。要避免调查研究浮光掠影、雾里看花、华而不实,党员干部就必须走在调查前线,发挥出"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磅礴气势,积极主动俯下身子、迈开步子,以"一日无为、三日难安"责任意识,增强真抓实干的"汗水味",在田间地头、农家炕头讲讲群众"语言",认真查看群众"脸色",摸准群众"心思",进好"百家门",访好"百家情",获得调查研究"第一手资料",做到知民情、察民意、懂民愿,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把调研成果从"产品"转化成真正的"商品"。
以"严"为尺,悟"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的"敬畏之心",砥砺"根深本固"公仆之情。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要防止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等"只调不研"的现象出现,从根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疾、思想上去疴除弊,让党员干部拥有始终如一的政治灵魂、百折不挠的政治信仰,确保调查研究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就必须用好不忘初心"纯色笔",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专项整治和巡视巡察利剑作用,整治作风问题,通过精准有效的监督执纪问责,拧紧"调度、督查、通报、问责"责任链条,把"短板"补齐,把"底板"筑牢,织密纪律"铁笼子,确保调查研究更加纯粹、党员干部更加干净、政治纪律更加严格,让调查研究"有血有肉",焕发出"新面貌"。
《开学第一课》:让"青春之我"成为一束光
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2023年《开学第一课》9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取得积极反响。节目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党的XX大代表、时代楷模、航天员、科学家、文化学者、一线劳动者代表走上讲台,从传统文化、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在"行走的课堂"中鼓励青少年以昂扬向上、不懈奋斗的姿态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
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从家门到校门,从迈向社会到走向世界,这是时代青年需要回答的"成长课题"。伴随《开学第一课》的开播,广大青少年也从中找寻着答案,感受奔向星辰大海的理想之光,汇聚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传递出清晰的价值导向:"强国复兴有我",每一个"青春之我"都是"一束光"。
践行"强国有我"里的"有我",把奋斗之我融入攻坚克难。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担当,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教育来扬起。青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正冉冉升起的骄阳,有理想、有担当,当这一切汇聚成"强国有我",也就有了从"知"到"行"的转变,喊出属于青春不怕风浪"强国复兴,吾辈自强"的口号。正如《开学第一课》里,汤一介老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用实际行动,铁肩担义,最终将《儒藏》编撰完成,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青年一代更当如此,尤其是党员干部更要勇于跳出"舒适圈"、揽得"金刚钻",发扬"以身作则"的先锋意识和"舍我其谁"的使命宗旨,到党和人民更需要的地方去磨砺本领、动真碰硬、淬火成金,用实践增长才干、用困难激活潜能、用成绩倒逼本领,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闯劲,既夯实"本来",更是走向"未来",才能不负人民、不负党,更不负这盛世强国。
读懂"请党放心"里的"放心",把实干之我融入为民服务。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在江苏镇江的田间地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丈夫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冷嘲热讽,一步步把"有知识"变成"干成事",让万亩农田中"科技感"满满,她还想在这里闯出一条解决"谁来种地"的新路。再如以黄文秀为代表的先进楷模,真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党的庄严承诺融进自己的生命历程,他们就是青年"请党放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模范、追赶的目标。青年一代是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充分"惜取少年时",时刻保持提升能力的"充电"状态,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苦功,去想着人民、为了人民,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挺膺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让"事事让人放心",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点亮"星辰大海"里的"光束",把青春之我融入强国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进程难免遭遇坎坷和荆棘,需要一代又一代理想远大的中国人不断努力。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从一百多年前探求真理的五四青年,到今天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他们有平均年龄仅30岁的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有"90后"冲锋疫线的无畏青春、有"00后"楼长回报社会活泼的正能量......时代辽阔,奔腾的浪花闪烁光芒,等待我们去发现;事业伟大,奋斗的精彩熠熠生辉,等待我们去挖掘。青年从被呵护的一代到担当的一代,既撑起了城市里的一方烟火,也饱含党和国家的期待,更担起对答世界的音量。期待新时代青年能成为身边人的"星火",也成为一束光,闪耀出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
〔漫画〕巧用"三招"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地要巧用"党建引领、人才力量、数字经济"三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招式一: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特色产业。
2023-9-511:15上传
下载附件(352.46KB)
"共富工坊,振兴有方"。"共富工坊"通过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发挥党组织体系牵引统合作用,推行基层自治管理,营造"大事一起干"的共治共享氛围。作为"企业+村集体"开发建设模式的优良体现,"共富工坊"不仅提供就业岗位,用心用情解决好剩余劳动力,随之诞生的村民喜闻乐见的"共富集市"和"共富课堂",让村民不仅"富口袋"也"富脑袋"。
招式二:发挥人才价值,凝聚新兴力量。
2023-9-511:15上传
下载附件(917.23KB)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厚植沃土聚英才,与高等院校同盟,引进农业、科技等高校人才,组织人才到村调研,深入了解农村,搭建科研、创业新平台,凝聚青年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乡村振兴人才能连接起田间地头的工作和创新创造的理念,不仅能够带动一片、示范一方,而且能够持续推进乡村技艺项目化、乡村项目产业化、乡村产业信息化。
招式三:依托现代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2023-9-511:15上传
下载附件(298.09KB)
"数字助农,强强联手"。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将现代农业与数字应用结合,无论是全天候监测、远程操控等全自动农业管理,还是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线上团购等数字化销售模式,都为"三农"领域打开了新的发展渠道,促进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产业集群不断汇集,农特产品更加精准、高效。
细悟"千万工程"中的"守"与"留"
二十载风雨兼程,二十载久久为功。2003年以来,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农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千万工程"的壮阔实践,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新征程上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学细悟"千万工程"丰富的经验启示,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实干担当,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楫前行。
坚持生态优先,守住"绿水青山",留下"金山银山"。21世纪初的浙江乡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村村都是"垃圾村",现如今青砖黛瓦、山明水秀、绿树成荫,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各类产业蒸蒸日上,"两山"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美丽蝶变"的背后,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浙江省以"破而后立"的决心,关石矿、停工厂,高瞻远瞩谋划发展"美丽经济",激活了村庄"生命力"。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更要坚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用好用活乡村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要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牌""一户一风光",让绿水青山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以再创万千美丽乡村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