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66篇(第7/36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891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64分钟

坚持以人为本,守住"为民初心",留下"群众欢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那些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开空头支票,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正是"千万工程"二十年来迭代升级的不竭动力,农民的一张张笑脸见证了矢志不渝的为民初心。实现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同乘"一条船"、同坐"一张凳",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多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注重集民智、聚民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打造更多的人民"满意工程"。

坚持担当实干,守住"奋斗底色",留下"振兴亮色"。习近平同志2002年到浙江工作,用了118天,跑遍11个地市、25个县,对基层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擘画出实施"千万工程"的宏伟蓝图。浙江全省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接续奋斗,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新时代的号角催人奋进,"千万工程"饱含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推动乡村振兴不能一蹴而就,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锚定目标不放松,一以贯之抓落实,脚踏实地、善作善成。要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扎根农业农村"主阵地",投身民族复兴"最前沿",敢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不畏艰险、真抓实干、勇毅前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鲜艳上色",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以工匠精神浸润组工之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中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靠实干专注立身。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以工匠精神浸润组工之心,练就"能人所不能、专人所不专"的看家本领,在精益求精、探索突破中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择一事、终一生,选择组工爱组工,争做"职业的英雄"。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一热爱。小到一颗螺丝钉、一根电缆的打磨,大到高铁、飞机等大国重器的制造,都诠释出工匠们对于职业的热爱与执着。组工干部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将组织工作这项职业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去修行,把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当成自己的生命去呵护,时时有情怀、处处讲奉献、事事敢担当,永远保持"几年抓一件事"的奋斗热情和激情,尽心尽力完成以文辅政、综合协调、政策答疑、矛盾化解等各项任务,决不能因事难而怕为、因事小而不为、因事急而盲为。政治性是组织部门的第一属性。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思想上始终与党同心、在党爱党,自觉地信赖组织、忠诚组织、依靠组织,做到选贤任能突出政治标准、基层党建强化政治功能、人才工作注重政治引领,持续擦亮模范部门、过硬干部的金字招牌。

干一行、精一行,深入组工抓组工,争做"技能的明星"。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精耕细作。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组工干部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能否做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能否做出精品、形成特色、树立品牌,考验着组工干部的能力水平。"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和终身追求,拿出"安专迷"的挤劲、"严细实"的标准,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充"脑容量"、拉长"内存条"。接地气才能有底气。组工干部要经常到基层亮身份、汲养分,甩掉神秘的"机关气",沾满地道的"泥土香",主动参与到助企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第一线,卷起裤腿进田头、嘘寒问暖坐炕头、围炉夜话到案头,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全面收集村情民意,从中发现"泥巴味"的生动实践,收获"土秀才"的鲜活经验,讲好新时代的"组工故事"。

走在前、作表率,跳出组工看组工,争做"赶海的水手"。工匠精神的特质是创新突破。一项项技术革新、一系列技术攻坚,见证着一大批工匠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步伐,折射出新时代共产党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样,做好组织工作,既要做能匠,也要做"巧匠"。要"跳起来摘桃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通过变化识规律,练就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要创造性开展工作,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摒弃"路径依赖"、借鉴"他山之石",善于把难点变亮点、把问题变议题,努力将谋一域和谋全局统一起来,将打基础和管长远贯通起来,更好体现时代性引领性,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不断思考研究新课题、总结提炼新经验、探索形成新路子。

党建引领助推乡村"五大振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地区要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力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推动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

聚焦产业振兴,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助推力,筑牢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要坚持从乡村的资源禀赋出发,组织党员群众立足实际确定主导产业和经营模式,采用土地流转、发展合作社等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做好"固本提质""有中生新""无中生有"文章,集聚各方力量进行探索实践,打造一批根植于农业农村、农民主办创办、彰显地域特色的乡村产业集群,确保乡村产业所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取的收入留在农村。要注重发掘用好比较优势,构建具有地域特点和品牌优势的乡村产业链条,建立推广"农业+产加销"的延伸型农业、"农业+互联网"的智慧型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要按照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原则,探索推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等共建方式,鼓励互联互通抱团发展,提高乡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聚焦人才振兴需求,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筑牢乡村振兴的智力基础。要注重打好政策牌、资源牌,围绕事业平台、薪酬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拿出有竞争力的制度安排,把有意向到农村投资兴业、有意愿回报家乡的人才吸引过来。按需做好人才政策的"下半篇文章",制定完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用地等优惠政策,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吸引力吸附力。要重视培育本土人才,不断激发本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人才培养。要健全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农业科技站所、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创业带富基地等锻炼平台,补齐乡村人才工作的短板弱项,提升乡村人才工作效能。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发达地区、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建,为乡村人才交流搭建便捷平台。要采取三顾茅庐请、政策资源引、乡情乡愁聚等方式,加强与本土在外人才沟通,充分发挥好优秀人才在资金人脉、管理经验、专业技能等方面人脉资源,让各类人才在回馈桑梓、致富乡村中实现人生价值。

聚焦文化振兴需求,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筑实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通过送教下乡、专题辅导、集中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把理论宣讲解读工作无空白、无遗漏地推进到农民群众中去,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事。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抓实抓细,帮助农民群众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忧、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科学把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要立足本地乡风民俗,创造性地传承耕读传家、父慈子孝、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等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适时推送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真正把那些有形有影的优秀农耕文明留住,让更多的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机制,引导农民群众从简办理婚丧嫁娶等事宜,有针对性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常态开展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打造饮水思源、顾德重义、求实向善的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聚焦生态振兴需求,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资源保护力,筑牢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要构建党委政府抓总、行业系统监管、乡镇各司其职、村级广泛参与的乡村生态管护网络,做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环境一起抓。要探索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深入挖掘乡村产业的生态价值,加大产业生态监管力度,倡导推广种养结合、低碳环保、循环利用、就地取材等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乡村产业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从源头上筑牢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要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群众工作,按照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建设相关要求,引导支持农民群众优化种植和养殖结构,以绿色发展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结合乡村环境质量、自然条件和农民期盼,跟进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节约农业生产用水等环境保护行动中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好乡村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争利等问题,推动乡村自然资源资本增值,让农民群众受益。

聚焦组织振兴需求,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夯实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要深化完善行业领域互联互动机制,推动党建资源、政策资源、项目资源有效下沉,解决好职能部门与乡镇权责不匹配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常态联动机制。要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及时把那些扎根农村、懂农村、懂农业、善经营的优秀人才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结合实际研究破解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用好驻村单位资源力量支持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协调能力,加快形成财政投入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乡村尽力而为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多措并举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加大乡村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结合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调整优化村级组织集体资产分配方式,确保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上下贯通、有序衔接。

干部考核要"近"心"尽"力

为全面准确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的基本原则、内容标准、方式程序、结果运用等作出了新规定。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干部考核更应该真真正正地"走进干部家",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经常与干部面对面交流,了解干部的现状和诉求,对干部德能勤绩廉进行全方位考核,考实考准干部,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可靠依据。

考察"进家门",以人为本问生计冷暖,在"大伸脚步即登山"的行动中消弭距离。干部考察考核是选人用人的关键环节,精准识别干部是选好用好干部的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部分考察干部将考察视作"例行公事",到单位"瞄"一眼就算完成任务,严重影响了考察公平性和严肃性,违背考察初衷。作为基层组工干部,我们与干部的距离更近,更需要我们用脚步消弭距离,推开一扇扇干部家门,迈过门槛,走进一个个家庭,走近每一个干部,进一步了解考察对象在工作生活中廉洁自律、道德品质、家风家训等方面的情况,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推荐出来。

谈话"近心门",戴目倾耳听干群评价,在"请君为我倾耳听"的认识中赤诚以待。干部的真实情况和深层次诉求很难在粗浅的观察和交流中发现,就好像想知道余粮需要掀开粮缸上的板盖才能看到,想了解干群评价需要打开干部的心门、倾听干部的心声。作为基层组工干部,可以通过唠家常的方式,贴近干部,唠得是家长里短,问得是真心实意,听得是干部诉求,以便提供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真正把谈话工作做到干部心坎里,更精确地了解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攻坚能力,观察干部生活细节和行为操守,从其以往的表现中把握规律,分析其综合能力的高低。

测评"禁旁门",客观公正测民意高低,在"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警示中竭尽所能。民主测评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手段,其要义是客观真实反映被考察干部的民意高低。在实际测评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许多"情面票""关系票""应付票",甚至有时整个环节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严重影响民主测评的结果,导致干部"带病提拔"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组工干部要严把测评关,让测评票成为"责任票""知情票""真实票",发挥考察干部监督职能,构建立体监督管理网络,形成事前有报告、事中有监管、事后有检查、失责有追究的全链条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严厉杜绝"拉票""串票"、搞"小圈子"等不良行为,确保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政治生态。

用好"四面镜"让调查研究"精准成像"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近百年来,调查研究一直贯穿于党的具体工作之中。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掘、解决、总结问题的过程形成环环相扣的调研链条,不仅为党的新理论阐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为我们更好地推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领导干部"要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那么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如何能够做到调查研究的"精准成像",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调"问题要用"平面镜",照出"问题原像",扎扎实实获得一手材料。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就像使用平面镜一样,将问题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找到问题的原像。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所倡导的科学工作方法。经过长达32天、行程超过700公里的考察,毛泽东同志对湖南五县农民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这篇报告凭借对农民运动内容和形势数据资料的高度还原和准确把握,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只有通过真实、客观、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来面貌,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调查研究中,我们要深入实地、广泛收集一手材料,确保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源。

"查"本质要用"显微镜",找到"原因隐像",真抓实干发掘问题本质。通过使用显微镜,我们可以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找到原因的隐像。廖俊波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带头深入贫困村驻村蹲点调研,把脉问诊,分类施策。黄文秀遍访贫困户,倾听乡亲们的心声,手绘"民情地图",全面掌握贫困户的需求和困难,找到破解贫困的关键所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对问题的深度挖掘,既要"身入基层",又要"心入基层",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只有真抓实干,不断探求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