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5/58页)
以青春"纸墨笔"写好"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年轻干部要不断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感悟初心、传承经验、勇毅奋斗,在"文化自信"中开创事业新篇章。
筑牢"家国天下、坚贞不渝"的理想信念,铺平"忠心向党"的"信仰纸"。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岁月依然傲然挺立,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光彩耀眼,关键就在于无论哪个朝代,总有无数心怀"家国天下"的有识之士,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刻坚贞不屈、挺身而出。屈原高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天祥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文人墨客流传至今的文学名作中,蕴含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年轻干部要牢牢把握"爱国"这一精神主线,用文化的力量提振忠于国家、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骨气,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何种诱惑,都要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以忠诚的"老黄牛"姿态,坚定地朝着党旗所指的方向前进。
深耕"以民为本、为民而立"的人文精神,浸润"为民服务"的"初心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定理,而是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无限关怀。从《诗经》中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到《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越是深入学习中华文化,就越能感受到古代先贤们至真至纯的人文精神。年轻干部学习中华文化,关键是要深耕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在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提振为民干事的志气,怀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用心用情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传承"横刀立马、敢为人先"的勇毅意志,挥动"敢为善为"的"奋斗笔"。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我们从"夸父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中,就能看出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勇毅意志。每当面对危机挑战时,中华民族从来不靠"神仙皇帝",不寄希望于他人,而是着眼当下、立足实际,靠着勇往直前的自我奋斗去实现目标。如今,我们已经踏上了新的长征路,这一路上势必会遇到更多的"娄山关""腊子口",要想走好这条充满挑战的路,就要深入到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深学深悟,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磅礴力量,补足我们干事的底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之路上乘风破浪,矢志不移夺取最终的胜利。
用好群众路线"法宝"谱写中国之治"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基层实践经验,深入浙江金华、绍兴调研。村庄、商户、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社会最小单元,同基层群众深入交流,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之江之行深刻领悟"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用好群众路线"法宝",汲取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造伟力,谱写中国之治"新篇"。
俯身倾耳知民心,细调深研破难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应对风险挑战、破解难题顽疾的关键所在。要养成调查研究的好习惯,沉到深水抓活鱼,身入心至改革发展一线、情况最复杂、矛盾最突出的地方,走进田间地头、院落街巷,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同坐一条板凳,围一炉薪火,共话柴米油盐酱醋茶,俯身倾耳知民心,把那些坐在办公室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情况收集起来,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要切实增强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拿出庖丁解牛的钻劲和韧劲,交换、比较、反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统筹"两个应对局",兼顾需要与可能、整体与个体、长远与当前,列好为民解忧"方程式",探寻高质量发展"最优解",走稳走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康庄大道。
躬身力行暖民心,知重负重开新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中国之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了为民"解忧"的着力点,就牵住了社会治理的"牛鼻子"。要立志做"老百姓的官",涵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紧紧扭住人民反对什么、痛恨什么,需要什么、期盼什么,躬身力行、笃行不怠,致广大而尽精微,于细微之处下足"绣花功夫",把老百姓的"糟心事"变成自己"操心事",把履职的"操心事"变成群众"幸福事"。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扭住影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知重负重、攻坚克难,敢于刀刃向内破利益藩篱之困,善于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抓战略主动,勇于开拓创新领时代之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社会治理补短板、健机制、提效能,把中国之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动能,为群众幸福"加码",为强国建设"赋能"。
立身为旗聚民心,众志成城谱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民群众是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要扭住组织建设"牛鼻子",夯实群众组织力"基石",统筹解决好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的关系,系统整合、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种力量,动真碰硬、除苛祛弊,解决社会治理条块分割、资源短缺、响应迟滞、活力不足等问题,把"千条线"联成"一张网",把"百家心"拧成"一条心",让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要磨砺责任担当之勇、守正创新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用无私奉献、实干担当感召人民,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思变求进的无穷智慧、战天斗地的磅礴力量,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商治理良策、共图发展大业,共创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共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
致敬刘永坦:潜心研究四十载以心燃起强国梦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策划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热播,讲述了黄宝妹、孙家栋、吴天一、刘永坦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作为新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四十年如一日地矢志研究,成功打造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他"以身许国"的爱国忠诚、"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和"奖掖后学"的无私奉献,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严谨创新的态度,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致敬刘永坦院士投身救国事业,以"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忠心燃起"初心梦"。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少年刘永坦在目睹山河破碎后,立下科学报国之志,拒绝导师的再三挽留,回国钻研,在荒芜的雷达实验站里,在批复的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用落后的发射机、接收机等系统,筑就了祖国"海防长城",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广大党员干部们要以刘永坦院士为楷模,时刻葆有爱国为国的家国情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学习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学习材料,用党的XX大精神提高思想觉悟。要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自觉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自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参加红色教育活动、党史学习课程,实地走入红色基地和革命遗迹,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先辈英雄事迹,将榜样的力量转化成工作的动力。
致敬刘永坦院士勇立科研潮头,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创新之心燃起"科技梦"。"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为了国防安全,刘永坦临危受命,开始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填补技术空白,不仅起草了20万字有关新体制雷达的报告,还研发出我国第一台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为祖国的海疆装上"千里眼",刷新了我国雷达的技术水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广大党员干部应向刘永坦院士看齐,学习他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头脑中点亮"创新之火",走出固有思维,迸发锐意创新、敢拼敢闯的冲劲,多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中思考问题,稳扎稳打做好每一个细节,多参加知识技术培训课,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更高、更实、更新的水平投身工作之中。同时要以思维带动逻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种解决办法、多摸索几条路径,时刻以更高、更新、更亮的标准要求自己,将普通工作做出特色,将困难工作做得出彩,兢兢业业,稳步向前,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致敬刘永坦院士不计金钱名利,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之心燃起"情怀梦"。"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刘永坦院士即使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科技英才,是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大先生",金钱荣誉无暇以顾,儿女情长深藏心底,他甚至把自己获得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为技术人员培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承前辈奉献精神,创吾辈辉煌未来。广大党员干部们要积极学习刘永坦院士"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厚植"念兹在兹"的人民公仆情怀,永葆"无我"的奉献意识,让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回归到党员群众中去。要常怀为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事,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思,将每一项惠民政策耐心地讲解给群众听,将党的政策传到每一位群众的耳中、心中,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不畏艰苦,真抓实干,在甘于奉献、砥砺进取中续写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精彩篇章。
致敬刘永坦:守卫万里海疆"最亮"的星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策划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热播。该节目主要讲述了林占熺、刘永坦、吴天一等先进典型鞠躬尽瘁、服务为民的感人事迹。
"幽蓝雄关,巍巍国门。"在祖国的"万里海疆",有这样一个人,他"板凳苦坐"四十载,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他就是"时代楷模"刘永坦。基层干部当以"时代楷模"为"镜",从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中解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扎根基层,绽放服务为民的本貌。
致敬"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信仰之光",照亮万里海疆夜空。如果说雷达是"千里眼",那么新体制雷达就是炼就了"火眼金睛"的"千里眼",被称为"21世纪的雷达"。1981年,刘永坦深造回国,便暗暗发誓"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新体制雷达是个十足的"冷板凳",面对困难和质疑,刘永坦以"不给科研留死角"的精神夜以继日潜心探索。四十载艰苦奋斗,刘永坦忠诚履职,艰苦奋斗,以最真挚的情怀、最纯粹的底色和最朴素的价值追求,开创了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在祖国万里疆域修筑起"海上长城"。基层干部要致敬"时代楷模",以"干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接地气""拉家常""听抱怨",做好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和问题"调查员",用智慧与汗水"一砖一瓦"为自己铺就成长之路,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进精神,唱响驰而不息、一往无前的"奋进序曲",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致敬"艺必工、职必举"的敬业态度,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创新之光",照亮万里海疆夜空。雷达调试初期,系统死机频频出现。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再加上发射、接收、信号处理、显示等诸多设备,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即便面对重重险阻,刘永坦始终没有放弃,他率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系统的每一个程序开始检查,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正是凭借这种实践精神,在1990年4月3日,新体制雷达技术终于使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新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精益求精的实践态度,方能"行稳致远"。基层干部要从"时代楷模"身上取真经,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上掌舵扬帆、驱桨而行,做到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迈、腰身向下弯,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向艰苦的环境出发、向艰难的问题出发,在基层发展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脚印串连服务人民的壮志雄心,做到不管环境条件多么艰苦,不管需要做出多大牺牲,都要始终做到"对工作负责,对人民无憾"。
致敬"择一事、终一生"的师者情怀,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奉献之光",照亮万里海疆夜空。"围绕一个方向,聚焦一个领域,刘永坦一干就是40年。不以困难为断点,不以成就为终点,这种科研精神对后辈来说是激励,更是向导。"40年来,刘永坦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奖掖后学、甘为人梯,他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是当之无愧的雷达科研"铁军"。古人云:"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面对科研难关,刘永坦带领团队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精神锐意进取,用新思维、新技术,去破解实际行动中的"难关"。"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基层干部要将对榜样模范的学习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做到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师者情怀"融入基层人才工作之中,"不拘一格"为乡村振兴"引育留"栋梁之材,让综合人才能够"安营扎寨"、让本土人才能够"破土而出"、让外出人才能够"归雁返巢",让"人才雁阵"能够飞入"诗和远方",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把人民的期待变成行动,把人民的关切化为现实,用忠诚、担当守护"万家灯火"。
致敬孙家栋:一颗中国"星"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策划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热播。第三集聚焦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讲述其倾注于我国航天事业数十年的故事。党员干部要致敬孙家栋同志,永葆初心,砥砺前行,充分运用自身本领纾民难,解民忧。
致敬孙家栋,初心不忘,矢志不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孙家栋用他忙碌充实的一生践行着这道掷地有声的誓言。斯大林金质奖章见证着他的少年勤学,星穹中的颗颗卫星印证着他的青年担纲,从导弹到卫星,从嫦娥到北斗,国家的需要永远是孙家栋前行的方向。虽已年过耄耋,孙家栋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他仍向苍穹寄深情,仍为祖国育新星。党员干部要向孙家栋致敬,致敬他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不改初心与人民群众的福祉紧密相连,将自我理想的实现与祖国事业的腾飞密切相融。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本的事业观,积极响应国家需要,积极倾听百姓心声,积极解决群众问题,小事也是功,点点滴滴都是绩,人民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奖章。
致敬孙家栋,敢于任事,勇于攀登。欧阳修曾说"遇事无难易,而能于敢为"。孙家栋便是敢为的人。1967年,钱学森点名让他担任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他当仁不让。1985年,中国运载火箭将承揽外国卫星的发射任务,他担任中美商业卫星发射谈判代表团团长。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他以75岁高龄一力承担起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孙家栋敢做事,也敢冒着风险做决定。拆除"东方红一号"上部分毛主席的金属像章是他提的,对中国第一次试验通信卫星姿态再调5度是他签的,北斗一号卫星平台转而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的三轴稳定平台是他定的。党员干部要向孙家栋致敬,致敬他勇挑重担,砥砺前行。要练实基本功,争做"多面手",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要切实为祖国奉献,积极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