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学习心得汇编(53篇)(第3/11页)
乡风要"改造",党风政风培育文明之风。文化是文明的内在精神,是构成乡风文明的内核与精髓。乡风文明建设是凝聚共识、涵养公共品德、重塑乡村社会共同体的过程,对党组织在农村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各村实际与农民特点开展文化引导,通过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利用好农民丰收节,支持农民开展"村晚""村超""村BA"等特色活动,重塑村民的乡土情怀,焕发村落共同体意识;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乡土文化与党建文化相融合,通过搭建村史馆、乡愁记忆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教育阵地,让农民从耳濡目染中汲取红色营养,培育农村的公共精神,提高村民的德治意识;要因地因时制宜开展"道德评选""星级评定"等文明乡风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发村民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营造宽松友好、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进而培育起文明的乡风、优良的家风、质朴的民风。
以"上下有序"激励干部担当善为
近日,《学习时报》刊发《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工作体系》文章。文章指出,要把日常了解与综合研判贯通起来,把精准认定和规范实施衔接起来,把教育约束与激励关怀结合起来,着力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为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千秋大业在用人,事业兴衰在干部。当前湖南正处于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关键时期,亟需全省各级干部挺膺担当、敢做善为。要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引导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挥洒在"会干事"上,汇聚起打好打赢"发展六仗"、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磅礴力量。
让干部"上"的硬气。突出事业为上,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弊端。坚持好干部标准,注重在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工程实施、重点工作开展和基层一线中识别使用干部,及时把那些在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民生服务、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真正做到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使干部工作上"有劲头",事业上"有奔头"。要做好年轻干部跟踪培养,针对年轻干部阅历浅、经验少、实操能力较弱等特点,建立多岗位锻炼、基层墩苗历练、中心工作锤炼、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相结合的年轻干部能力提升机制,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砥砺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锻造履职尽责的"铁肩膀""硬脊梁",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真本领,增强向"上"发展的志气、胆气和底气。
让干部"下"的服气。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深化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动态掌握干部现实表现。常态化开展干部政治素质考察,通过日常调研、领导班子换届后调研、巡视巡察、平时考核等手段,近距离了解干部政治表现、能力水平、工作实绩、作风状态、群众口碑等情况,对每一位干部精准画像。做实干部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根据工作性质、岗位职责、任务难易等特点,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差异化设置个人考核指标,错开考核赛道,确保干部考核"考"到点子上、"核"在关键处,真正考评出干部政治素质、工作实绩、能力贡献的"真实成色",实现"考人""考事""考绩"有效统一。对在同一个班子中年度考核连续排名靠后、不称职和基本称职得票率较高的干部,通过个别谈话、调研走访等方式深度了解,形成建议谈话提醒、交流调整干部的具体名单,执行干部下的程序。通过以事察人、依事鉴人、凭绩用人,让干部"下"之有据、"下"得服气。
干部下后决不能"一下了之",放任不管。对被调整的干部,应跟踪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针对下的干部精神压力大、思想易波动的实际情况,组织部门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相关干部深入谈心谈话,点透问题、剖析原因、指明方向,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抖擞精神轻装上阵,主动到当地经济发展第一线、民生服务最前沿和乡村振兴主战场,去做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访民情解民忧的"知心人"、抓稳定促和谐的"主心骨"。相关部门要做好跟踪指导,及时为他们加油鼓劲,动态更新下的干部管理纪实档案。经过严格的思想淬炼、实践锻炼和工作考验,按照组织程序,及时把符合任职条件和有关规定的被下干部安排重新上岗或提拔使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类似干部能振作起来,积极"返场"。
年终考核"实"字为要
年终考核是盘点年度工作的重要抓手,年终考核不仅是"承前"之要,更是"启后"之需。做好年终考核必须念好"实"字诀,让年终考核在"干实事、说实话、见实绩"中凭"实"定论,擦亮年终考核的"实"字底色。
"实"字为先,"挂榜干事"干实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落地落实,必须突出实干实效,要带着"自找苦吃"的精神、"咬定青山"的决心,朝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实际问题。抓实考核评价,本意是奖励先进、鞭策落后,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应当坚持"绩由事考,人以绩论",明确"谁来考评""如何考评"等问题,在保持力度、把握尺度、彰显温度上下足功夫,实现诸如每月派单、每月督单、每季挂榜、每年考核的规范化、常态化督导办法。既要挂榜晒绩,看群众满意,把为民造福作为最根本职责、最重要政绩,也要挂牌督办,对工作不合要求、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的单位部门及时亮牌提醒预警,让干得好的脸上有光、让落后的红脸出汗,激励大家比干劲、比贡献,确保通过考核、奖惩倒逼工作落实。
"实"字贯穿,"对单考评"说实话。年终总结是"成绩单"和考核的"参考系",要对一年来的工作"精准刻画",不能浮夸拔高,也不能灌满水分。用好年终考核"指挥棒",讲究督考搭配,丰富考核方法,考准工作成效,就要按照年初任务清单,逐项对照、精准赋分、综合考量,实行平时纪实、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相结合,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相结合,运用好"头雁清单"验收成果,使其成为激发动能的"助燃剂"、鞭策后进的"矫正器"。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考核查出个人在年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为此,年终考核需要把"实"贯穿始终,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加强上下衔接和沟通,不打"人情" 分,不打"利益"分,力求"考实""评准",切勿"降格以求",在客观透明、真检实考中,收集丰富"源头活水"材料,不仅要评出优劣,更要指出短板不足,便于其改进提升,让年终考核中"干货满满"。
"实"字托底,"到期收账"见实绩。考核与总结是过程而非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正向激励的"风向标"更鲜明、实绩至上的导向更明确,务必整治材料痕迹不良风,必须化口号为行动、变务虚为务实。各部门单位进行年终"对账"时,要坚决抵制虚报数据、成果造假、隐瞒问题、夸大事实等弄虚作假的乱象,让考核真正成为考验干部、检验工作的"试金石"。避免年终考核"一锤定音",既要擦亮眼睛,分辨政绩"亮点"出"迷惑物",不再以材料论"英雄",也保持清醒,坚持求真务实,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绝不能"浅尝辄止",在查看材料的同时多走进实绩查看,核验材料内容是否真实,是否落实到位,真正把实绩考出来、把亮点考出来、把问题考出来,真正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让被考核者心服、口服、佩服,让敢为、能为、善为的干部在考核中"脱颖而出"。
入"农"三分 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
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助力"三农"工作,在入"农"三分中善谋发展之策、善寻致富之路、善绘幸福之景,真正让农民的日子有奔头,凝心聚力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入"农家田"善谋良策,产业造势写好"发展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扎根在乡村热土上,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物产资源,从麦浪声声的北方之秋,到鱼米之乡的富庶江南,从瓜果飘香的两广地区,到高原作物擦亮的塞北名片,乡村振兴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粮食安全、农业生产这一"基本面"始终不变,我们不仅要把饭碗端牢,也要不断丰盈"米袋子""果盘子",让特色农产品走进千万家。广大党员干部当一入"农家田"善谋良策,既要向群众讲清楚守住耕地红线等要求政策,更要把新农耕技术、经营理念、专家意见引入乡村,与群众一同想办法把农业"基本盘"做大做强,让特色农业变成不可替代、优势拉满的产业链,真正写好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篇"。
二入"农人心"善寻新路,头雁领路写好"致富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乡村振兴如果是产业是推动发展的关键,那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旺起来、心情爽朗起来,才是我们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的农村前景广阔、气象万千,各种大棚孕育着希望、村集体经济空前火热,无数致富好手、乡创客、归巢青年登台亮相,这都为美好未来创造了无限可能。广大党员干部当二入"农人心"多听听群众的心声和意见,在主动拜访农村致富好手、经常组织交流互动会中,不断探讨致富的方法、发展的新路径,把困扰他们施展抱负的"阻碍"用力清掉,以组织的扶持、资源的投入、服务的用心,真正让头雁领路写好"致富篇"。
三入"农庭院"善绘美景,量身定制写好"幸福篇"。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幸福画卷,是我们心中的美好和依恋,袅袅升起的烟火、儿童嬉戏的笑声、抬头望去的远山、侧耳聆听的鸟鸣、轻轻拂过的花香,光是闭眼想象一番,心情都能上升好几度,更别说生于此、居于此、奋斗于此。广大党员干部当三入"农庭院"善绘美景灿烂,始终遵循"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原则,以民心民意为航标,不搞大拆大建大改的"一刀切",也不走"盆景工程""表面光鲜"的糊弄敷衍套路,切实回答好又要发展、也要生态的现实课题,平衡好既要保留传统古韵、也要注入现代智慧的时代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量身定制,让每一个村庄都能美得特别、魅力十足,用"农"墨重彩写好"幸福篇"。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一"字当头
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一"字当头,识准、育强、用好。
一以贯之突出政治标准"选"。精准识别干部是选好用好干部的前提。要全面客观地考准考实干部,必须把考察干部的工作抓在经常,融入平常。要通过干部推荐考察、定期开展实绩评估等方式,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考察干部的履职表现,走进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看理想是否坚定、是否将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为思想自觉,要善用"慧眼"察言观色,将"两面人""墙头草""带病人"甄别挑出,将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干部识别出来,并纳入台账管理,考核成熟后及时提拔重用,做到"人岗相适"。
一环不漏紧盯能力提升"育"。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基层"蹲苗"历练,要让干部到基层去,和群众坐在一张凳子上,学习群众说"土味话",与群众聊一聊"家长里短",挽起裤腿走"农家路",看看农村最真实的样子,撸起袖子做"农家活",体会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干部设身处地地为群众想办法、谋出路。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应急处突"火线"、经济发展"一线"、乡村振兴"前线"等急难险重岗位和关键吃劲岗位锻炼,坚持在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重点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让干部"直起身子"有担当、"俯下身子"能吃苦。
一刻不松强化作风监督"管"。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组织部门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经常与干部谈心谈话,加强对年轻干部思想波动、工作怠慢、作风漂浮等方面问题的日常监管,抓早抓小、管严管常,让年轻干部在监督中成长、在约束中成才。要严格落实"凡提四必",严把分析研判、初始提名、推荐考察、档案审核、征求意见、沟通酝酿、讨论决定、公示任职"八道关口",严格审查"三龄两历一身份"等档案资料,规范干部选用程序,并加强与纪委监委、政法、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联系协作,构建全方位干部监督网络,有效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一如既往树立实绩导向"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选用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重实绩、重实干的导向,要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使用起来。要将"三重三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基层"赛马场"作用,通过月摸排、季分析、年考核,真正把经过基层扎实历练、实绩突出、口碑好的干部用起来。要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唯学历、唯资历的观念,坚持以实干看德才、以实绩论英雄,及时把在急难险重一线作风扎实、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纳入组织视野,不拘一格给位子、压担子、建平台、搭舞台,全面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强化人才政策落实是释放人才红利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着眼于"抢人大战",使出"浑身解数",纷纷制定出台了各类人才政策,想尽一切办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人才政策成效如何,除了政策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外,政策落实也至关重要。抓好人才政策落实,必须下真功、用真心、见真情,才能更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下真功学懂弄通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政策涉及人才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规定性、延续性、综合性,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人才工作者只有做到"政策通""一口清",才能宣传好、落实好人才政策。因此,对各项人才政策条款,不仅要学习,还要牢记于心;不仅要知晓字面上的含义,更要具备向人才宣传、解释的背景知识与业务能力。这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实则不然,需下真功夫,多频次、多角度熟悉掌握人才政策,才能将人才集聚到党的事业中来。
用真心宣传推广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一个企业、一个学校,少则几百人才,多则上万人才,情况各有差异,政策需求也不同。只有上门入户"面对面",联系人才"心贴心",才能够做到政策宣传推广"实打实"。人才的工作生活状况都是动态的,只有分批次、分群体深入人才,才能及时掌握人才的所思所想、所望所盼,也才能将人才政策宣讲推广到位。特别是企业、高校、医院等人才密集单位,只有有针对性开展人才政策宣讲,才能让人才最大广度、最大限度享受人才政策。这需要用心细致工作和长期积累,才能推动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