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4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380篇(第74/8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481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61分钟

党纪学习教育要用好"身边事"这本"活教材"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作为高质量完成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手段,"身边事"距离党员、干部最接近、感受警醒最深刻、教育效果也最直观。各地各部门要持续加强警示教育,用好"身边事"这本"活教材",以案促学、以案促思、以案促改,及时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提神醒脑""排毒治病"。

深挖案例资源,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让"活教材"更具有指导性。案例是最好的清醒剂。各地要坚持早谋划、早部署,在审查调查阶段就全面思考警示教育工作,建立本地典型案例库,深刻揭露违纪违法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纪法底线失守、腐化堕落的轨迹,深入剖析其走上腐败"不归路"的思想根源,把查办的典型案例"活教材"转化为"治未病"的警示教育素材;要深入挖掘案例资源的教育要素,通过编印典型案例汇编、打造"指尖"微课堂、"零距离"庭审旁听等举措做深做实警示教育,让警钟长鸣、震慑常在,真正达到"查处一人、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要善于运用本地廉洁文化资源,发挥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将历史文化积淀中的廉洁基因、红色基因等融入警示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指导性,为党员干部打好"预防针"、注入"清醒剂",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注重分层分类,用"同类事"点醒"同类人",让"活教材"更具有针对性。警示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增强针对性。各地要突出靶向思维,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针对不同类型党员干部,结合案件性质不同、岗位特点差异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不同层级的干部绘制个性化警示教育"定制套餐",提升案例和学习对象的"兼容性";要聚焦"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精准选取"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例,找准找实"一把手"在决策、用权、交往、家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督促"一把手"和领导干部查摆问题、整改提高;要针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腐败现象,开展专题警示教育,深挖共性教训,让教育内容更加契合教育对象身份,让受教育者产生一种"代入感",自动"对号入座",切实提高针对性,促使党员干部自省自警,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创新形式载体,用"案中人"唤醒"梦中人",让"活教材"更具有实效性。重"案"更重"鉴",开展警示教育不能满足于开展一次活动,更重要的是使警示教育效果实起来。各地要探索创新方法路径和形式载体,善用喜闻乐见和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深化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在推动警示教育走"深"走"新"的同时让警示教育"活"起来;要运用好本地各类警示教育场所,用"案中人"为镜,引导党员干部揽镜自照、防微杜渐,深刻认识到哪些"红线"踩不得、哪些"底线"碰不得、哪些"防线"破不得,把"不敢腐"转化为内心自觉的"不想腐",使"纸上教训"转变为"心中敬畏";要构建警示教育长效机制,将典型案例剖析作为经常性纪律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案例+解析+条文"模式对典型案例逐一分析,引导党员干部摒弃"看客"心态,真正"进入"案例中来,做到以案为鉴、反躬自省、警钟长鸣。

读懂"津、湘、渝"之行中的"清、轻、亲"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基层减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带领全党,一抓到底,基层减负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湖南和重庆的三次调研,都提到了基层减负,既彰显了"必须减"的坚定决心,又为"怎么减"提出了根本遵循。要读懂"津、湘、渝"中"清、轻、亲"的"减"字文章,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添彩。

以"明确权责"为基,紧盯"基层有感",让基层职责更"清"。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近年来,为基层减负成效明显,但与此同时,形式主义换上"新马甲",披上了"隐身衣",产生了"新变种",诸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脚尖上的形式主义""数字形式主义"等,"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让基层干部不胜其烦。各级部门要下好基层减负"先手棋",紧盯基层干部的"累点""痛点""难点",多听基层干部"怎么说、怎么看、怎么想",加大工作统筹力度,向上动真碰硬挖根源转作风、向下对标对表列清单明权责,把减负举措用在"点子上",让基层干部知道"该干什么活、该办什么事、该担什么责",减"有形之负",化"无形之压",真正实现"基层有感",让为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以"标本兼治"为策,确保"常态长效",让督查考核更"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减负非一时一刻之功,非一次一期之需,要坚持善作善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方面,要关注当下,对基层实际存在的"层层加码、层层施压、层层甩锅"的问题,优化考核方式、细化考核方案、合并考核类别,力戒重"痕迹"轻"实绩"、重"材料"轻"成效"、重"会议"轻"落实"的不良倾向,牢固树立"重实绩重实干重一线"的鲜明导向,严控监督检查、文件会议的形式与频次,做到发文有针对性、会议有指导性、目标有可行性。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健全完善问责机制,从制度上找问题、找原因、找方法,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并重,抓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优化容错纠错机制,让想干事者有舞台、肯干事者有平台、能干事者有奖台,激发基层干部愿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内生动力。

以"真抓实干"为要,聚焦"以民为先",让群众体会更"亲"。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树牢正确政绩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为民服务的"关键先生",减负的目的在于让基层干部腾出精力更好地为民服务,让减负"成效"变为为民"实效"。要把"减负"作为"担责"的起点,涵养为民情怀,俯身向下、脚步往前,将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记在心上,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扛在肩上、将人民群众的"民生小事"抓在手上。多在田间地头、门庭院落、生产车间与群众打交道、聊家常,听群众道实情、诉衷肠,做群众的"贴心人",用"知心话"换来群众"真心话"。要常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变工作作风,杜绝虚假浮夸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只做为民谋利的"民心工程",与民为伴、为民造福,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铆足"三劲"推进党纪学习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过程中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一心为民,铆足"求知""奉献""廉洁"三股劲,增强纪律意识,守住纪律底线,提升党性修养,真正与党和人民同向同行、同心同力、同频共振,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铆足"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求知劲",专注钻研、日益精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学习党纪不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笔墨浸润、深入研读、领悟精髓,用心去学习、掌握和理解,将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员干部要静下心、沉下身,以"读书须尽苦功夫"的钻劲自觉学、主动学、深入学,结合实际带着问题学,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制度法规学精吃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每一次学习都有收获,从中领悟纪律要求、制度准绳,夯实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思想基础,让知纪、明纪、守纪成为行动自觉和思想自觉,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风雨不动安如山、身正影直航向稳。

铆足"万家灯火皆是情"的"奉献劲",笃信笃行、善作善成。党的纪律既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兴党强党的基石,一头连着政策方针的实操者,一头连着基层群众的期盼声。党员干部在知纪过程中,要深入思考,深刻理解,坚定信念,自觉践行。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将民声民意放在心中至高位置,时刻叩问为民初心,经常走出"全是问题"的"办公室",去走向"乡村田野"找办法,主动投身到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领域,与广大人民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心贴心问冷暖、手拉手增感情,摸透急难愁盼、找准难点堵点,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厘清重点、落实举措,在全身心投入、全马力行进中将群众需求清单变为服务成效清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用党纪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果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员干部的变化和成长,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稳固。

铆足"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劲",慎思知止、不越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纪律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也是干事创业的"通行证"。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把准日常言行的标尺、感受纪律监督的约束,时刻自重、自省、自警,把党规党纪学明白,把做人做事底线划清楚,把违纪违规后果看透彻,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唯有"舍得心中名与利"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要树立并恪守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被各种诱惑所左右,不为功名利禄所腐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

书写"劳动最光荣"的青春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最光荣、最伟大也最幸福,在第134个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广大青年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执好"三支笔",奋力书写"劳动最光荣"的青春答卷。

执好"情"之笔,书写"劳动最光荣"的为民答卷。"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党的百年历史,经过革命战火的洗礼,党和人民建立了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水乳交融的关系,这种融洽的关系给予了中国共产党无穷的力量。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期间,与乡亲们一起种地、打井、打坝、修公路,自觉地接受艰苦劳动的磨炼,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种地的好把式",彰显出劳动本色、为民情怀。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厚植为民服务的"赤子情",当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主动执起时代"情怀"之笔,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绘就"勤于耕耘、不负人民"的民生画卷。

执好"勤"之笔,书写"劳动最光荣"的实干答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二十四字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值得每一名共产党人珍惜与传承。王进喜、申纪兰、邓稼先、袁隆平、张桂梅等为代表的劳动模范竞相涌现,他们以"小我"熔铸"大我"、以"有我"诠释"无我",为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树起了"标杆",指明了"方向"。从工人、农民、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到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立足于不同的岗位,以"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奋斗决心,将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件实事做细,为全社会树立起了劳动的标杆与时代的风尚,唱响了新时代劳动者拼搏奋斗的幸福赞歌。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实干书写精彩、用奋斗镌刻荣光,在晶莹的汗珠里品味"劳动美",绘就"继往开来、攻坚克难"的担当画卷。

执好"清"之笔,书写"劳动最光荣"的清白答卷。做人清才会为人正,处事净才能干事勤。从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例来看,少数年轻干部在面对复杂社会思潮时容易犯糊涂,贪图不劳而获、追求低级趣味,逐渐把"非分"当作"正常",最终跌入深渊。奔赴赶考新征程,年轻干部更应将清正廉洁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用好廉洁这把"标尺",建好"防火墙"、设好"隔离带",坚决把"小火苗"挡在门外,始终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以"清正廉洁"的形象投身伟大事业,绘就"浩然正气、前景光明"的时代画卷。

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滚滚洪流;万千劳动者奋斗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发展的"燎原之势"。迈步新征程,更需要广大青年干部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书写新时代劳动者拼搏逐梦的青春答卷,让奋进中国的底色更显厚重、圆梦今朝的蓝图更加壮阔。

以"小"见"大"做好城市治理"三者"

4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时指出,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当从小处着手、以微知著,做城市治理的"领航者""实干者""贴心者"。

从"小"处深研深究化作"大智囊",做好城市治理"领航者"。城市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精准施策。城市管理者对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及运用程度,将直接影响城市治理的成效。广大城市管理者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研究与城市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吃透上级政策精神,把握城市治理的脉络和重点。然而,仅靠学习理解还远远不够,更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智慧,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扎实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治理理念和方法传达给基层,回应市民的关切和期待,让城市治理的各项举措深入人心,为城市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小"处实战实操搭建"大舞台",做好城市治理"实干者"。面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城市管理者不仅要勇于担当,还需具备解决问题的过硬本领。要深入一线,通过实战实操不断锤炼和提升自身能力,掌握城市治理的"真功夫"。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培训,学习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要深入社区、企业、市场等一线场所,实地观察、研究,掌握城市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提升,努力成为城市治理的"实干者",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小"处贴心贴意汇聚"大合力",做好城市治理"贴心者"。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于服务市民,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关怀。因此,城市管理者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与市民建立联系,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需求。要克服"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深入到市民中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和福祉。要聚焦市民最关心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教育医疗等问题,积极作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各方资源,形成治理合力。通过用心用情的工作,将城市治理工作做细做实,让市民真正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关怀,从而增强市民对城市治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形成城市治理的"大合力",共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