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23篇(第138/154页)
以"细悟"为要,在明纪上杜绝"空白地点"。"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只有在不断"思悟"中清醒认识违纪的危害,从内心深处尊崇纪律、敬畏纪律,把党纪党规视为"生命线""护身符",时时警醒自己、处处检视自己、事事约束自己,才能始终稳得住心神、经得起风浪、挡得住诱惑、守得牢底线。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三省吾身"的政治自觉、有"日日知非、日日改过"的自律自觉,经常对照党纪党规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主动查摆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在学习中对照,在检视中整改,在整改中提升,不在"小问题"中迷失方向,不在"第一次"上丢掉原则,不在"微腐败"中走向塌方,确保自己的一言一行完全符合一名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于细微处、无人监督时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以"笃行"为本,在守纪上拒当"特殊人物"。"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条例》已经把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底线""红线"划出来了,并具有执行的强制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人人都是《条例》的执行者、维护者,没有"特殊例外"。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守纪当成一辈子"习以为常"的坚持,算好政治、经济、名誉、家庭、亲情、自由、健康"七本账",管好自己的嘴不乱吃、管牢自己的手不乱拿、管住自己的腿不乱走,不在执行纪律上"搞变通""打折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条例》的威严,真正当好遵规守纪的"排头兵"。要找准党纪学习教育的落脚点,以正确的政绩观真抓实干、苦干善干,把手中的权力用在为民造福、为民谋利、为民解忧上,既要善理"旧账",也要善解"新忧",及时兑现老百姓的承诺,用群众的"表情包"来检验党纪学习成效,久久为功让《条例》落地不"落空"。
循迹"齐鲁之行"体悟"一心"为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并强调:"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总书记的"齐鲁之行"中读懂"一种牵挂"、厚植"一份情怀"、坚守"一颗初心",在"时时放心不下、处处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中不断贴民心、解民忧、惠民生,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为民篇章"。
读懂"一种牵挂",与人民"站"在一起,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贴近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千家万户,无论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本色,还是"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份情结"的责任担当,抑或是"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价值追求,无不反映出念兹在兹的忧民情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常念百姓关心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民生八字经,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走到田间地头、走进街头巷尾,叙百姓情、言百姓事,关心群众"安危冷暖",从群众的所需所求着眼,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间。
厚植"一份情怀",与人民"想"在一起,以"处处放心不下"的使命感纾解民忧。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方式,能够更好地找到工作上的短板和不足,把深厚的为民情怀融入为人民群众解难的具体工作中去。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将脚步经常迈进群众的"门坎"里,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铆足"敢闯敢试"的工作劲头,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善于抓住群众工作中的关键节点和时间进度,多一点马上办、立刻办的行动力,少一点等一下、慢一点的庸懒散,拧紧干事创业的发条,铆足劲头奋力跑在为民服务的最前列。
坚守"一颗初心",与人民"连"在一起,以"事事放心不下"的落实感惠及民生。行程万里,初心不变。不管是党走过的一百年,还是我们走向的又一个百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始终不会改变。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实施有温度的举措,多谋划惠民生的政策,多落实暖民心的行动。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工作方法,用心用情用力履好职、服好务,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为后人干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循迹"山东之行"作答"何以为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日照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我们要靠实干奋斗,使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人民"二字,力重千钧,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认真循迹"山东之行"中作答"何以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在为民服务中摆正姿态,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勤务员。从在正定时与全县人民"同呼吸心相印",到大国领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几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无我"服务的精神始终不变,彰显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踏上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人民至上"的高尚情怀,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用心用情用力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等"急难愁盼"问题,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主动深入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真诚倾听群众呼声,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在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中让实践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享受幸福生活。
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做"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家。"我们都是奋斗者,从过去奋斗到今天,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我们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要实现它,还得靠我们继续实干奋斗。"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发挥"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民生问题,力耕不辍、久久为功,一以贯之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担当实干的"成果清单",把"整改账单"变成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要涵养"无我"的精神境界和"有我"的历史担当,做到困难面前不回避、关键时刻站出来、重要任务面前顶得住,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把一张张蓝图变为现实,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新时代为民担当、实干奋进的满意答卷。
在开拓创新中狠下功夫,做"天工人巧日争新"的钻研者。"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以"不日新者必日退"的紧迫感,勤奋学习最新理论成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掌握理论体系,把握理论精髓,并坚持深入具体实践一线,汲取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建议,让科技创新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立足"四个面向",敢于挑战"无人区"、勇于攀登"新高峰",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使科技、产业、社会治理等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
循迹"山东之行"领略"民生之重"
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日照、济南等地进行调研。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总书记的"山东之行",领略足迹背后的"民生之重",做好环境保护、文化惠民、粮食安全三篇文章,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为民篇章"。
做好"环境保护"文章,解锁"绿水青山带笑颜"的"生态密码",增进民生福祉。5月22日,在山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实地察看修复治理后的海岸线生态环境。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迈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知责于心、履责于行"的责任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使命感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环境治理上下狠功夫、做实文章、务求实效,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要坚定信念、久久为功,持续增进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做好"文化惠民"文章,解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密码",厚植民生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做好文化惠民工作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心声,持续开展"村民大舞台""村晚""村BA"等接地气、暖民心、独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零距离为村民们送去"精神粮食",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文化惠民、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唱响乡村振兴"出彩大戏",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做好"粮食安全"文章,解锁"手中有粮心不慌"的"农业密码",夯实民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不仅支撑起人口大国的物质基础,也关系着国运民生。各地要主动承担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策,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手中有粮心不慌"的真理,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科技水平,解决好种子、农技等"卡脖子"问题,将中国饭碗任何适合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制止粮食浪费行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扬起"三问"风帆驶向"美好"彼岸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三问于民",在"烟火人间"听民声、在"田间地头"汲民智、在"关键小事"暖民心,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驶向人民美好生活的彼岸。
问需于民,在"烟火人间"听民声,将"人民诉求"作为风向标。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太行深处,在低矮的土坯房与群众嘘寒问暖;武陵腹地,在黑黢黢的木屋里问情况、拉家常;长江大港,在作业码头撑着伞冒雨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言传身教作表率,将人民诉求作为"风向标",把群众所思、所盼变成所议、所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诉求作为"哨声",入百家门、坐百家凳、听百家话,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聊"柴米油盐"、问"家长里短",把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小事作为"头等大事",一件一件落实,用心用情用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问计于民,在"田间地头"汲民智,将"人民参与"作为动力源。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在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党始终把人民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风雨砥砺、植根人民,筚路蓝缕、依靠人民,不断交出载入史册的答卷。现代化道路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坚定不移以民为师。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将焦裕禄寻兰考治沙妙计、沈浩求小岗村致富之策作为榜样,放低姿态当"小学生",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田间地头"虚心求教,在"厂矿车间"诚心问策,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把群众"请进来",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他们智慧的"富矿",不断把"土方"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良方"。
问效于民,在"关键小事"暖民心,将"人民满意"作为目的地。人民是"宇下"的"知屋漏者",是"草野"的"知政失者",是工作成效的阅卷"考官"。实践证明,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以民为秤才能让工作与满意"同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群众满意是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认同度、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民生最突出的短板、生活最现实的需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把"点滴小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要开门问效,通过意见箱、民生热线、微信平台等载体,置工作于群众监督之下,把"评头论足"作为改进工作、修正偏差的"良方",及时"回炉""补课",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临川知珠"之笔绘改革开放"新质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方向,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当下,正逢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各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牵住改革"牛鼻子",以重点"带"全局,立足地区实际,补短板、锻长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执"矢志不渝"之笔,在"人民向往"上加力度。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从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一场场攻坚战,解决了群众多少操心事、烦心事。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的改革是一场新的远征,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艰辛,才更加荡气回荡。要做清醒的改革者,知道改什么、怎么改,就必须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改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剖析蕴含"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深层次意义,践行"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承诺。既要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志和担当,又要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胆识和智慧,做到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力争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