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69篇(第70/165页)
独立方可自主,自立才能自强。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自立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自立自强、筑基强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等,强劲而有力的文化脉动激扬起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是涵养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文根基和深厚沃土。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自信自立自强才能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战略定力,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确保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
推进强国建设,自强才能制胜。"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精彩;精神的崇高不仅在于成功的激励,更在于自强的力量。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小康"千年梦想",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今天的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更为充沛、竞相迸发,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我们更加充满信心、更加富有力量地走向光明宏大的未来。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实现梦想、达成目标要靠自强不息的精神,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尤须力耕不辍的奋斗。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朝着既定的目标勇毅前行,才能在愈进愈难的道路上不停步、不止步,在愈进愈险的征途中应变局、开新局,在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后取得胜利。目标越宏伟,越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标注;前路非坦途,更应以乘势而上的奋斗来开拓。
在朝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迈进的新征程上,自信自立是我们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紧绷"三根弦"让党纪学习教育"迈步更深处"
当前,党纪学习教育临近收官,但收官并不代表结束与止步。广大党员干部当慎终如始、紧抓不放,时刻绷紧"理论学习"之弦、"作风建设"之弦、"实干担当"之弦,做到学纪知纪、明纪知戒、守纪知干,真正让党纪学习教育"迈步更深处"。
紧绷"理论学习"之弦,做到深学细悟、研精覃思,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让学纪知纪"更深一层"。党纪学习教育不是一次集中性学习教育就能够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需要盈科而进、常思常悟、常学常新,把学习党的纪律规矩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责任义务、一种日常状态。党员干部唯有知纪明纪,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才可能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规矩摆在首位。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有关"六项纪律"的核心要义,在"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欲有所制"中不断筑牢思想根基,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将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原原本本读、逐章逐条学、前后比照悟,戒"蜻蜓点水",防"走马观花",用心把握《条例》修订后的新变化,深刻领会《条例》的丰富内涵,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增强纪律意识,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紧绷"作风建设"之弦,时刻照镜正容、常鸣警钟,以"心似明镜勤拂拭"的觉悟让明纪知戒"更严一分"。纵观近年来查处的违纪案例,少数党员干部在诱惑前迷失方向,究其根源就在于纪律意识淡薄又心存侥幸,不知自省又我行我素,在错误的道路上"无知无畏",步步沦陷,付出惨痛代价。警示教育从来不是摆样子、走过场,更不是听故事、看热闹,它是以"听得到、看得见"的沉浸式体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汲取案例的惨痛教训,时刻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静坐则常思己过",《条例》中禁止的,条条都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条例》为镜时常检视自己,看言行举止是否妥当、思想作风是否出现偏差,及时对自身问题进行查找整改,把错误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将自省意识融入日常,做到日省其身、自警自励,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自省检视中把脉,在改进不足中提升,在对照中改进工作、完善自我,从而让党纪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紧绷"实干担当"之弦,立志实干笃行、矢志为民,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让守纪知干"更实一点"。"为学之实,贵在践履。"党纪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以学促干,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服务民生,在于以严明纪律护航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必修课"更是"毕生课",广大党员干部不能"打瞌睡",也不能"开小差",更不能"搞小动作",要放下"三分钟热度",打起"十二分精神",把对党忠诚落实到担当作为上、融入到言行举止中、结合到自我要求里,将纸面上的"学纪"转变为行动上的"履纪",让党纪学习教育既"在状态"又"见实效",最终以"常态化"促成"长效化"。要摒弃私心杂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切实把惠及民生、顺应民意、促进发展的事情一件件干好、一茬茬推进、一步步落实,真正把党纪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人民群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
紧握"深化改革"笔续写"人民幸福"篇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任务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矢志不渝续写"人民幸福"新篇章。
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人民呼声为改革定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得全面深化改革赢得人民支持、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旨归,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身到心到,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把准群众脉搏,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高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深化改革的"任务清单",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以人民意志为改革续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城市、农村、企业等了解社情民意,多次同群众代表、基层干部、专家学者等开展座谈,听取意见建议。"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持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让改革在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的共识。及时吸收和利用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和提炼行之有效的想法,按照人民群众的切身要求和实践经验完善改革举措,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凝聚起亿万人民投身改革的共同理想和巨大能量。
坚持改革造福人民,"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以人民感受作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是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是确保改革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金标准""试金石"。无论推进什么领域的改革,无论改革推进到哪个阶段,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成为评价改革的主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将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看给人民群众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从老百姓的口碑中评定改革的成效,从老百姓的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败,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确保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
警示教育要"触灵魂""接地气""久为功"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警示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治党理念,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用活警示教育这剂去腐生肌的"醒脑良药",常"敲警钟",常"筑防线",做到思想上更加清醒、行动上更加坚定。
警示教育要"触灵魂",在"以案明德"中铸信仰、强意志,铸就学纪守心的基石。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警示教育,必须触及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才能真正发挥效用。每一次案例的剖析,每一条血泪的教训,都是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一次洗礼。要以案明德严德,固守公德政德,应构建典型案例"教材库",围绕党员干部忽视学习、漠视规矩而导致的违纪违法问题,优先选择身边的典型案例,以此激发学习党章党规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广大党员干部要从那些因理想信念动摇而走向违纪违法的案例学习中,受到震撼、懂得自省,从中汲取教训,筑牢信仰之基、强化意志之柱。要通过对案例的细致解读和深入剖析,增强对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弥补党性教育中的"短板"和"盲区",在"以案明德"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违纪违法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党的纪律和规矩,自觉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崇高品格,不断铸就学纪守心的坚固基石。
警示教育要"接地气",在"以案明纪"中守初心、讲原则,锤炼表里如一的风骨。"接地气",意味着要用群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达纪律规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以平易近人的姿态,用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将警示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党员干部在"听故事"中受到触动,在思考中增强自律意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未能深刻领会警示教育的重要意义,抱持看戏般的心态,将自身置于"看客"位置,视教育案例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结果导致"后人复哀后人"的恶性循环。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剖析典型案例,以案知纪守纪,牢守红线底线,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切实体会纪律规矩的严肃性,自觉践行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守初心,恪守原则。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举办警示教育研讨会等开展"沉浸式"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违纪违法的惨痛代价,从而更加坚定地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锤炼表里如一的凛然风骨。
警示教育要"久为功",在"以案明责"中谋实策、办实事,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警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肩负起检身正己的责任、忠诚干净的担当,无论面对何种诱惑考验、何种权力风险,都能以坚定不移的意志践行自警自励、慎独慎微的原则。要以案知责尽责,把守职责担当,通过"以案明责"的方式,让党员干部在剖析案例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加主动地为群众谋实策、办实事。同时,要建立健全警示教育的长效机制,将警示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形成常态化的工作内容,时常为自己"正衣冠",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拒腐防变的能力,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广大党员干部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期盼,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正风肃纪的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勇""闯""干"
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聚焦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谱写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勇"于前行。"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政治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心决心,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的道路上精准发力,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纵然前方是风雨、是沟壑、是荆棘,只要我们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主动争先、一往无前,便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探索创新路径、注入澎湃动力。
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闯"出天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硬骨头""烫手芋"层出不穷,要破题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谋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必须保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定力,以百折不挠的勇气抓落实,以稳扎稳打的干劲抓落实,切实担负起群众期待的改革重任,推动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将胆子放大、步子迈稳,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定决心,跳出舒适区,克服旧思维,敢啃、敢接、敢干,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先行先试,用"闯劲"打开新天地的"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