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113/16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183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95分钟

把稳"党建引领"之舵,找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前进方向",确保乡村振兴"组织舟"行稳致远。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建国的"改天换地",再从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到新时代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肩负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群众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没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晰地认识到,要夯实基层党建的"领航"作用,抓准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组织优势,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团结基层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组织凝聚力,共同参与到乡村发展建设中来,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乡村振兴"组织舟"行稳致远。

扬起"人民至上"之帆,注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奋进力量",确保乡村振兴"生态舟"动能充沛。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不论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全力以赴,还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步步坚定,落在最后都是为了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一步一印凸显"人民至上"的政治所向,一点一滴诠释"矢志为民"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但同时也要放眼全国,部分农村地区生态基础薄弱的现实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还存在短板和问题。比如,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乡村振兴中的民生实事办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积极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誓言承诺,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从三清三拆三整治、水泥硬体化建设等一系列民生实事上着手,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乡村振兴"生态舟"行稳致远。

划动"创新发展"之桨,点燃"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航行引擎",确保乡村振兴"产业舟"破浪前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主引擎"。乡村产业要想发展,一方面必须要符合村情、民情,另一方面要先找准"突破点",再锚定"发力点",立足产业培育,强化科技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乡村振兴"土特产"文章,敢于创新发展,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将其转化成农民增收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引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补齐村庄生产链条、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树立产业"金字品牌",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让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持续涌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乡村振兴"产业舟"破浪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需群众"出题""监考""阅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重要一条。"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大考"答得好不好,应该由群众说了算。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由群众"出题"点明方向、群众"监考"亮明举措、群众"阅卷"评判成效,使改革内容与群众紧密相依、改革成果与群众共建共享,确保交出群众满意的"高分卷"。

群众"出题"点明方向,解答全面深化改革"基层期盼什么""群众想要什么",才能将"民之所求"转化为"我之所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群众的眼睛最明亮、心里最亮堂,对问题的感受最直观、最鲜活,多到群众中去"捉活鱼",才能头脑清明、行之有向。要坚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多以"四不两直"的形式把脚步迈到田间地头、村舍街巷、工厂车间,与基层干部群众交心交底。要多请群众提提意见、找找问题、谈谈看法,多听群众真情流露的肺腑之言,主动把个人、工作、职责摆进去,弄清基层期盼什么、群众想要什么、发展渴望什么,确保把问题找准、把根源挖深、把对策提实,让群众感到满满的幸福感。

群众"监考"亮明举措,回应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改什么""需要怎么来改",才能将"民之所呼"转化为"我之所应"。"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全面深化改革不能闭门造车,要改什么、怎么来改,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要让群众来"监考"。要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真正把"考场"摆到大街上、马路边,搬进微信群、直播间,让群众意见有处说。要坚持摸准群众脉搏,从家常话、牢骚话、苦水话中倾听群众的"呼声",体会民心所向、思考民瘼所在、查访民生疾苦,拿出实招硬招,解决好群众遇到的烦心事、揪心事。要坚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及时采撷"土经验""妙方子",提炼"金点子""锦囊计",将民意民智作为改革的"着力点",推动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群众"阅卷"评判成效,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改得情况怎样""取得效果如何",才能将"民之所乐"转化为"我之所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开展得实不实、效果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评判成效要请群众打分、看群众态度。要持续深入基层,通过座谈调研、实地走访、民意测评等方式,定期对深化改革中涉及的民生事项进行回访,多看群众"脸色"、多谈群众"感受"、多听群众"评价",及时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将工作做到群众满意为止。要坚持把各项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从群众的口碑中评定改革的成效,从群众的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败,切实把改革的政绩写到人民的心坎里、写在群众的笑脸上。

三个"不等式"答好党纪学习教育"成效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当前党纪学习教育临近尾声,所谓"学问之功,贵乎循序渐进,经久不息"。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收官"不等于"收劲","结尾"不等于"结束","交卷"不等于"交差",答好三张"成效卷",切实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新征程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收官"不等于"收劲",要"学不知止"答好理论学习"进阶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正是严明的纪律之"纲",党的事业发展进步才有了可靠的保证。广大党员要以钉钉子精神,深刻领悟党纪学习教育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持续学习研究的"终身课题"。要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当作"枕头书""案边卷",深凿"理论之井",对《条例》开展系统化、条理化分析研究,进一步将《条例》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贯通起来学习把握,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结尾"不等于"结束",要"省不知止"答好反躬自检"成长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党纪学习教育结尾时刻,可能会有部分党员误以为党纪学习教育结束能缓缓劲、歇歇脚。然而,党纪学习教育既在于学,更在于用,自觉用党的纪律校正思想和行动、遵守纪律规矩的"成长卷"是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岂有"暂停键""休止符"?党员干部要在一辈子坚守中敬畏纪律,真正把纪律作为悬在头顶的"利剑",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实现从"触动一阵子"到"行动一辈子"的转变。真正做到用党规党纪校准思想偏差、纠正行为规范,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交卷"不等于"交差",要"行不知止"答好为民服务"奋斗卷"。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纪学习教育的最终目标归根结底是利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指导实践、服务民生,落实到为民服务的切实行动和工作实效上,党员干部要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意识,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把群众心声作为"头等大事",始终以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作为检视工作成效的标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力戒形式主义,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清廉务实之姿赢得群众认可,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成效作为评价自身工作的重要指标,提升履职尽责本领、强化为民服务能力、锤炼廉洁奉公品格。增强"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有回应"的执行力,深入一线听社情民意、做民生实事,用心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自己"放心不下"的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放得下心",以"赶考之姿"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守住青山绿水"无价之宝"共绘诗意"山水画"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广大党员干部当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必答题",在植绿、追绿、向绿中让生态颜值更亮、让生态价值更高,真正共绘诗意"山水画",让青山常在、空气常新、绿水长流、土壤常净成为美丽中国真实写照。

在青山绿水中"探源",守住"碧水青峰映苍穹"的自然家底,厚植"新绿"绘出诗意"自然画"。"云烟缭绕峰峦间,古木参天绿荫浓。溪水潺潺绕山行,鸟语花香伴清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生态家底颇丰,从"大漠孤烟直"的塞上风光,到"谁不忆江南"的婉约风情,从"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季节变换之美,到"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惊喜之感,美丽中国离不开灵动的自然元素、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生态。广大党员干部当在青山绿水中"探源",用心守住"碧水青峰映苍穹"的自然家底,为身在泱泱大国而自豪自信的同时,更要深知自然环境依然存在着"脆弱、敏感、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等特性,只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悟透,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真正在厚植"新绿"中让美景常在,方能绘出以绿为底的诗意"自然画"。

在青山绿水中"寻景",守住"山丘沟壑产金银"的资源禀赋,此心"向绿"绘出斑斓"风景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句恳切、振聋发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两山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我们一次次校准行动坐标、评估发展得失,让奋斗的"天平"向着生态更倾斜,一路走来,从植绿到复绿、从向绿到成绿,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广大党员干部当在青山绿水中"寻景",用心守住"山丘沟壑产金银"的资源禀赋,在聆听塞罕坝林海风声、感受山西右玉精彩蝶变、学习浙江的千万工程中,深深明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不仅将让美景重现、美景常新,更会让锦绣河山真正造福人民群众,唯有深悟其意义,方能做到一心"向绿"在躬耕不辍中绘出斑斓"风景画"。

在青山绿水中"逐梦",守住"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发展成果,一路"追绿"绘出时代"幸福画"。守正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变化加速的时代里,谁能更好抓住绿色转型的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有利优势。放眼世界范围,从推陈出新的新能源汽车到清风阵阵的低碳出行,从企业革新焕变之旅所释放的强劲生产力,到绿色产品、生态产品、自然产品一次次破圈出彩成为消费市场"新宠儿",我们深深明白,只有用心引领绿色创新潮流,方能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阔步而行、行稳致远。广大党员干部当在青山绿水中"逐梦",用心守住"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发展成果,既要依靠科技手段治理污染顽疾、做好实时监测,也要扩大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落地,真正在一路"追绿"中促提质增效,绘出时代"幸福画"。

以"丹心""赤心""诚心"浇灌"民生之花"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必将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收入、就业、社保等关键领域,用心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把"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以富民"丹心"浇灌"民生之花",结出"收入均衡,共享繁荣"之果。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直接的方式。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健全工资制度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确保劳动者收入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致富,提高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性。要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优化税率税制结构,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再分配调节作用。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激发社会捐赠热情,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以助民"赤心"浇灌"民生之花",结出"遍地黄金,就业无忧"之果。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以及亿万家庭的幸福与安宁。坚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着力解决就业矛盾问题。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就业新挑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坚持农民工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等兜底安置,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以惠民"诚心"浇灌"民生之花",结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之果。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坚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升社保公共服务水平。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确保各项保险制度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要发展社会福利制度,扩大社会福利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福利的水平和质量,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福利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

以"关键三招"勇破"形式主义"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线",也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敢于向形式主义亮剑,以匡正实干导向、整治文山会海和改进督查方式的"关键三招",勇破基层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