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115/16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183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95分钟

破除眼前难题,将"民有所求"化为"我有所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人民幸福、民族复兴,需要广大基层干部接力前行。贴近群众心窝、摸准群众脉搏,基层干部应多食"茅舍嘘寒关社稷,田间促膝话民生"的"烟火气",将自己摆入基层发展之中,在穿梭田间地头、游走阡陌巷道、投身车间企业间,把准需求"穴位",当好群众"办事员"。针对群众反映的困难诉求、意见建议,能立即解决的应尽快解决、及时反馈,绝不让群众反映的事项"压箱底";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难题,要及时上报,由上级党组织研究,找出路子、找准定位,明确解决时限,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推脱绕"行为,以切实可行的"蓝图"于细微需求中精准为民服务,最大限度把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谋求未来发展,将"民有所乐"化为"我有所思"。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而非躺平内卷的藏身地。置身其中,就要干出样子、做出实绩。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基层干部更应秉持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带着"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肝胆气"做好群众工作,围绕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惠民领域思考发问,列清单、亮承诺、见实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答好揪心小事变为暖心工程的"创新题"。同时,大胆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具体问题抓起,做到线上察民情、线下解民忧,办好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实事身边事,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群众拥有更多的"欢声笑语"。

在"走出""走进"之间推动"人民至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其中两次提及"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旨意要点,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中心,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在"走出"与"走进"之间找准切入点、发力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践行"人民至上"理念,走出"传统思维",走进"深改之门"。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时刻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站位,清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什么。要摒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传统思维模式,打破思想束缚,变通方式方法,注重改革实效,善用"嫁接"技术提高工作"产量"。要善于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并因地制宜将其运用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的惠民事业中,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无论是大至"上层建筑"规划、"经济基础"运行,还是小至群众家门口的"鸡毛蒜皮"、菜市场行价,都要在"以大窥小""以小见大"中去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见行见效,让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植"人民至上"根基,走出"方寸之间",走进"全域天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走出"一亩三分地"的"封闭之门",保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局观、全局观,突破思想局限认知,走进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不论在何岗位,是深居机关大楼笔耕不辍、奋笔疾书,还是乡镇(街道)上下联接、统筹协调,亦或是村(社区)走家串户、访民情问民生,既要秉持"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原则,发挥"螺丝钉"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在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民生实事、平安治理等工作中,以一域之力尽全局之责、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凸显"人民至上"情怀,走出"机关大门",走进"群众心门"。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会强调,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厚植民生情怀,主动走出"机关大门"、脱去"西装革履"的"体制服"、褪去"文绉绉"的"干部气",走入基层一线、换上志愿"红马甲"、沾沾"泥土气",看看农间作物生长情况,听听百姓"龙门阵",问问群众民生需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在办成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事中,慢慢走进群众"心门"。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切忌常年久居办公室一隅脱离群众、臆想文字"粉饰"实情、报告"评估"民生,要饱含"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注重突出重点,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在走家串户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真正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执"度"之笔挥毫全面深化改革"宏伟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探讨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议题,明确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秉"稳中求进"之尺度、持"创新驱动"之力度、守"人民至上"之温度,于新征途中奋勇争先,既保持战略定力,又激发变革活力,确保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让奋斗足迹在时代画卷上熠熠生辉,共同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非凡华章。

秉"稳中求进"之尺度,锚定航向、蹄疾步稳,绘制"风正帆悬济沧海"的壮阔图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稳"是舵手把握方向的定盘星,"进"则是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源。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既要保持战略上的高度清醒,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因任何风险挑战而动摇;又要勇于开拓创新,以变应变,在稳定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改革征途上的中流砥柱,应当勇挑重担,成为改革路上的"压舱石"。要敢于直面改革中的艰难险阻,勇于担当,敢于啃下最硬的骨头,更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精准研判形势,科学制定政策,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精准对接时代需求,紧密贴合人民期盼,让改革之舟在波涛汹涌中稳健前行,最终抵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持"创新驱动"之力度,破冰前行、勇攀高峰,开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局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创新这个"牛鼻子",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时代的先锋和引领者,应当积极扮演创新的"排头兵"角色。要勇于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敢于质疑既有规则,不断开拓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领域,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在制度创新层面,要勇于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创新创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在管理创新方面,要积极探索现代化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让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守"人民至上"之温度,心系苍生、情暖万家,绘就"民生福祉映日辉"的幸福画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将人民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切实回应人民的期盼。要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还要注重政策的科学性和普惠性,确保改革发展成果能够广泛而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困难中的群体。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态环境等措施,让人民群众在物质上更加富足、精神上更加充实、环境上更加宜居,真正绘就出一幅幅民生福祉映日辉的幸福画卷,让人民群众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共享幸福、共创未来。

执笔绘文化之"美"书写"何以中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蓝图。我们当执"文化自信"之笔、"守正创新"之笔、"交流互鉴"之笔,书写"何以中华"。

执"文化自信"之笔,书写"弦歌不辍,各美其美"的传承篇章,循脉"何以中华"。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上下五千年不曾中断。巍巍华夏,文明何其博大,灿若繁星数不胜数。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朝代更迭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磨难而经久不衰,是因有中华文化筑牢信念支撑、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随着全球化加速演进,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激烈交锋、相互交融,牢牢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增强国家影响力、维护国家安全、民族精神独立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多元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民族自信。

执"守正创新"之笔,书写"百花齐放,美人之美"的改革篇章,维新"何以中华"。从《中国诗词大会》重温诗词风华,到中国艺术体操《凤鸣凌霄》彰显盛世汉唐,从《唐宫夜宴》实现文物"复活",到民间传统烟火"打铁花"再绽夜空,中华传统文化正以其璀璨的魅力跨越时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于时代洪流而不颓圮,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对之进行保护、开发和创新转化。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经久不衰、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文化弘扬起来,把不可触碰的历史文物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融入起来。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多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研学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文化资源进课堂、进乡村、进生活。依托互联网载体,融合科技与文化,推动文化资源要素更多更快流动,惠及更广泛的群众,仅在分秒之间、屏幕指尖就拉近文化和群众的距离。要培育构建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创作以人民群众为导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含英咀华的文化精品。

执"交流互鉴"之笔,书写"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开放篇章,扬名"何以中华"。从张骞出使西域到玄奘西行天竺,从鉴真东渡授法到郑和七下西洋,从创办孔子学院到"Chinatravel"席卷外网,中华文化因开放、传播、交流、互动而得以发展、得以进步、得以焕发新生。全球化浪潮奔涌向前,文化在漩涡中交融、激荡,中国应打通兼收并蓄的通道,搭起互通互鉴的桥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文化事业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沿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播、中国文化产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以文化会友,以文化发展,为新时代丝绸之路增色添彩。深化主流媒体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同时带动广大社会成员、多方社会主体协同发力,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打通信息壁垒,打造和传扬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语言、呈现古往今来中国之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扬名"何以中华"。

追"光"而行当好"麦田"守望者

近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4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10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进行公示,李振声院士成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甘作"麦田守望者",鏖战20多年攻克小麦"癌症",守护中国人饭碗里的中国粮。"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李振声同志的奋斗精神,汲取笃志、奉献和奋斗力量,在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当好新时代"麦田"里的守望者。

追逐"愿以此身长报国"的信念之光,找准"人生航向",做理想坚定的"追梦人"。择国之所需,终己之所向。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振声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于小麦的研究。他总是对粮食格外珍惜,从那个饥寒交迫的时代走来,尝尽人间冷暖,刻骨铭心的饿肚子记忆,是李振声走上科研道路的起因。济南街头一则"免费食宿"的招生启事让他走上小麦育种的道路,成为守护中国人饭碗的一座"灯塔",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放在首位,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让理想信念成为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要始终保持"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拔,以行动验证表态、用实践兑现承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追逐"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之光,立稳"担当姿态",做为民奉献的"勤务员"。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调往陕西杨凌工作,时逢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导致小麦减产了30%左右,"我看见不少的农民都在地头抱头痛哭,看着金灿灿的麦子成片地倒地,我却束手无策,只愁的夜不能寐"。李振声同志从此扎根大西北,成功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小偃6号",实现了"让每个农民都有饭吃"的誓愿。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践行"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真心实意打动群众、赢得群众。要以"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责任担当,多问群众之所急、所需、所忧、所盼,认真倾听群众的真心话、烦心事,多说贴心话、多做暖心事,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以实际行动诠释为民初心,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

追逐"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进之光,积聚"向上力量",做奋楫笃行的"开拓者"。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主流研究聚焦于小麦近缘杂交时,李振声清楚地认识到小麦"家族"没有抗病性特别强的成员,顶着压力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历经22年的失败终育成"小偃"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但他并未止步,又组织实施"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等项目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打牢基础。新的奋斗征程呼唤新的使命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经得住磨难、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夫,积极投身到改革第一线、攻坚最前沿,把"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变成"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行动,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劲头,不满足于过往成绩、不停步于爬山半坡、不躺平于今时芳华,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及"的使命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应对工作中的各项重大考验,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诗和远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