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114/160页)
匡正实干导向,驱散基层干部"越干越浮"的迷茫,推动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如果错位政绩观占据了头脑,追求政绩是为了给自己留名,在工作上必然表现为心浮气躁,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会为了快出政绩,不惜掺杂水分,弄虚作假。纠正错位政绩观,前提在于理论水平的提高,在于思想境界的提升。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聚焦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对标党章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准则查根源,深刻剖析检查政绩观错位的现实危害,坚决清除思想上的顽瘴痼疾,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筑牢抵御"四风"的思想防线。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政绩体现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坚决不打私心"小算盘",从严整治一些形式主义的"乱折腾",避免让基层干部陷入"越干越浮"的迷茫与困境。
整治文山会海,破除基层干部"越干越累"的困境,确保基层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在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中,文山会海是重灾区,极大地牵扯着基层精力。发文、开会本是上级推动工作的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上级机关频繁向基层"发号施令",一有想法就要发个通知、一有事情就要开个会议,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消耗基层工作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干部没有时间为群众办事。整治"文山会海",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文件数量,既精简会议文件,也精准参会对象、发文单位,大力倡导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开务求实效的会;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数字化改革,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政务"模式,以信息化替代传统的文件、会议,有效消除"层层传达、层层开会、层层表态",让基层干部免于往返奔波参加会议的时间,解脱束缚广大基层干部的手脚,让基层干部抽出更多的时间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多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实干担当的热情。
改进督查方式,化解基层干部"越干越怕"的焦虑,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干部队伍。督查检查考核是促进工作开展、倒逼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地方却出现跑偏情况,往往只看数据台账、看整改清单、看影像资料,使得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把精力都花在写材料、做资料、填表格上,甚至造痕迹、补痕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留痕",却忽略了工作实效,影响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把"检查内容"优化,就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检查方式,一方面上级部门督查检查前,应当尽可能联合组团;检查时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另一方面要矫正考核标尺,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为评价基层干部工作的"硬指标",树立崇尚实绩、鼓励实干的正确用人导向,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端正政绩观,重实绩、轻痕迹,破除"开会就是落实、讲话才是重视"的思维惯性,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干部队伍,让基层干部多融入群众,多做群众的贴心人、亲近人,努力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切、反映强烈的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只有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让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一些虚耗空转的内卷中跳出来,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在轻松的氛围中迸发出更多活力和创造力,为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贡献。
以"三心"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守正创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当秉承"敬畏心、笃守心、致新心"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发"新芽"、抽"新枝"、绽"新颜"。
以"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敬畏心",擦亮文化和自然遗产"心迹",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领略过"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的山川秀丽,饱览了"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武陵仙境,陶醉于"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奇貌,惊叹着"犁耕稻作,五谷丰登"的良渚文化,憧憬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敦煌飞天......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自然遗产神工鬼斧,蕴含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广大党员干部当擦亮文化和自然遗产"心迹",勿忘初心,知道中华文化从哪儿来,怀揣"敬畏心",珍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薪火赓续,奋楫笃行"的"笃守心",保留文化和自然遗产"印记",精心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此次申遗成功中既有体现"天地中和"文化精神、串联古都空间和时间的北京中轴线,也有阿拉善右旗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山湖泊群,以及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候鸟天堂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它们都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充交织着诸多矛盾,但绝不是对立面,切莫"一拆了之",更不可"拆真古迹、建假古董",或是"涸泽而渔"。广大党员干部当保留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印记",知道传承中华文化该怎么做,怀抱"笃守心",在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利用、开发,"因地制宜"走出生态环保、"原汁原味"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发展路线。
以"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致新心",踏稳文化和自然遗产"足迹",推动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此青绿》长袖翩跹让千里江山"动"起来,手工复原三星堆文物将青铜文化"印"出来,《白蛇传·情》唱腔柔肠婉转把粤剧大片"端"上来,"博物馆热"使"沉睡"文物"忙"起来......文化和自然遗产要在新时代要褪去"阳春白雪"的华裳,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打造"雅俗共赏"的"文旅+"沉浸化体验,推动"跨界深融,破圈生长",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延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生命力。广大党员干部当踏稳文化和自然遗产"足迹",明确中华文化要往哪里走,秉持"致新心",与时俱进,去芜存菁,兼容并蓄,谱写多元、融合、"City"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发展新篇章。
用心做好全会精神理论宣讲"三味套餐"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而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关键环节,发挥着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广大理论宣讲员要读懂原文的逻辑"菜谱"、备足身边的案例"食材"、控准为民的宗旨"火候",在多维解析呈现内容"系统性"、以小见大形成情感"共鸣性"、点单服务提升形式"灵活性"的过程中,讲出三中全会精神"真理味""鲜活味""初心味"。
读懂原文的逻辑"菜谱",多维解析呈现内容"系统性",讲出三中全会精神"真理味"。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这背后蕴含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多重逻辑。只有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才能用深厚的理论支撑宣讲,以透彻的逻辑引领群众。因此,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广大理论宣讲员要系统研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主题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掌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背后蕴含的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等世界观与方法论。同时,要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与热点新闻、社会民生等相结合,丰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的时代价值,引导群众运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将理论讲得既有深度和温度,也有广度和热度。
备足身边的案例"食材",以小见大形成情感"共鸣性",讲出三中全会精神"鲜活味"。理论宣讲不仅要把内容讲"深",也要把形式讲"活"。形式新颖的理论宣讲,能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让人豁然开朗,使理论宣讲鲜活生动起来。因此,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广大理论宣讲员要在全面、系统、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内容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找准切入点,厘清宣讲重点,紧紧围绕主线和重点精选案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小故事宣讲大政策,从小视角观察大发展,激发群众情感共鸣。同时,要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讲工作、宣讲内容、宣讲对象投入真挚的情感,运用丰富多元的宣讲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情感"共振"中,实现理论宣讲员与群众之间的呼应,善用信息技术,创新宣讲载体,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群众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兴趣与求知欲,提高群众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
控准为民的宗旨"火候",点单服务提升形式"灵活性",讲出三中全会精神"初心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成就与发展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谋篇布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可以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新篇。因此,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广大理论宣讲员要细分领域主题,为群众提供丰富的内容"菜单",开展"点单式"宣讲,充分考虑群众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灵活开展宣讲,使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点单",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的思想困惑、现实关切,有的放矢地为群众提供"定制式"服务,注重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充分发挥理论的实践伟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在"变"与"不变"中读懂"全面深改"这道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新时代新征程各领域改革提出新要求。我们要读懂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上的"变"与"不变"的时代规律,从"变"与"不变"中汲取奋进力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变的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不变的是"点点星火映红船"的道路旗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始终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辉煌历程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并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途。面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和无数艰难险阻,我们能够成功应对,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也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方向、谋划大局、制定政策、推动改革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
变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变的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时代在进步,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不会褪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到忽视。因此,我们要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确保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策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变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不变的是"知常明变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始终秉持守正创新这个辩证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守正创新,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紧跟时代,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动各领域创新。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我们要勇于探索,挑战传统,科学解决新时代问题,鼓励创新尝试,完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总之,守正创新任务艰巨,需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以昂扬斗志、务实作风、有力措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新台阶。
在"鸡毛蒜皮"中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则是"神经末梢"上的"神经元",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奔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基层干部要从"鸡毛蒜皮"小事着手,持续在为群众"解心结""破难题""谋发展"上下功夫,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主动托起群众生活中"稳稳的幸福"。
解开群众心结,将"民有所呼"化为"我有所应"。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是上下贯通的"桥梁"、联系群众的"纽带",如果不能做到"声声入耳、事事关心",就难以走入群众心中、了解所思所想。基层一线遍布着"荆棘事""矛盾窝",面对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医疗就业等各式问题,基层干部要主动走出"舒适圈",脚沾"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泥土气",俯身倾听群众内心最深处的诉求,下狠功夫学习"群众土话",常在田间地头跟大爷"唠唠嗑"、在农家小院跟大娘"拉家常"。同时,要善于挖出"弦外之音",找到问题、瞄准差距,清醒分析问题根源,解开群众心结,让干部"追着问"家长里短变为群众"主动说"急难愁盼,推动"守望初心"与"赢得民心"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