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13/160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重要制度遵循。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拦路石"阻碍。各地各部门要念好"实、创、恒"三字诀,通过全过程减负、多渠道创新、常态化监督,提振基层"真抓实干、求新求变、久久为功"的精气神,让基层减负"一子落"、基层治理"满盘活"。
"实"字上"凿深井",持续全过程减负,提振真抓实干"精气神",为基层干部"卸包袱"。权责不清、边界不明,督查考核过多过虚,是导致基层负担重、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的重要原因。各地各部门要实事求是地推进全过程减负,切实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包袱"。首先要在深挖根源上下苦工,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根据基层工作实际,制定务实合理的"任务"单子,有效减轻基层"担子",从源头避免"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现象,科学分好"责任田",防止将责任和压力向基层"甩锅",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责任压力,让基层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干好"分内事"。其次要从检查频次、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入手,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科学合理地优化督查考核体系,管住重复过多、流于表面的检查考核,对督查考核"瘦身""提质",真正发挥检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营造积极干事、奋勇争先的优良氛围,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放开手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出实效。
"创"字上"建新功",探索多渠道创新,提振求新求变"精气神",为基层工作"增活力"。基层减负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机械甚至一刀切地减少会议数量、考核次数、工作内容,会导致"表面减负,实则加码"。各地各部门要秉持创新思维,多渠道创新,开拓基层工作的活力之源。一是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构建"数据填报、数据互通、平台运行"的数据共享信息化平台,将材料报表"满天飞"的乱象变为"一网通"的新貌,同时健全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用网络联结群众和基层干部,让数据多"跑腿"、干部群众"少跑腿"。二是健全协同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打通上下"阻梗",画好部门协作"同心圆",实现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凝聚起协同作战的工作合力。三是激发基层的首创精神,深刻把握"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助力打破思维定势,让基层干部敢想、敢干,谋划推动工作落实的实招、硬招、新招,营造求新求变的创新氛围。
"恒"字上"扎马步",坚持常态化监督,提振久久为功"精气神",为基层减负"正方向"。"击鼓传花"推责任,"偷梁换柱"不变通,"生搬硬套"抄文件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各地各部门要久久为功,切实推进常态化监督,防止反弹回潮、隐形变异,确保基层减负方向不变、效果不减。首先减负成效怎么样,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要建立健全减负"反向评价"机制,常态化开展基层减负工作满意度反向测评,针对基层干部反映的难点、痛点,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为基层疏通"中梗阻"、搬开"绊脚石"。其次要将强化监督与建章立制结合,秉持"发现一起,解决一起"的原则,对文山会海、层层加码、过度留痕等顽疾抓住不放、露头就打,同时突出制度建设这一管根本、管长远的"良方",把常态监督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出来,形成和发展为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基层减负成效持续巩固。
巧驭"新农人"蹚出农文旅融合新路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广大基层党组织应以"破旧立新"的思维引领乡村振兴专列"加速跑",让更多"新力量"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各显神通",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升级版"。
"旧锄头"挖出"新宝藏",让"本土农民"掌握"新本领"。"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本土农民是根基所在、力量所在。他们熟悉乡土的一草一木,对乡村饱含深情,具备成为新时代"乡村能人"的天然优势。基层党组织要充当"引路人",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思路,探寻本土农民从传统"耕种者"向现代"新农人"转变的有效途径。要从庞大的本土农民群体中,发掘和培育出一批精通农业技术、眷恋乡土、乐于奉献的"行家里手"和"乡土专家",并通过优惠政策助力本土农民抢抓时代机遇,借助"农民夜校""技能课堂"等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更新换代",实现"华丽转身",成长为有理念、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从而加速先进农业知识和科学管理理念的"本土化"进程,真正构建起土地增效、农民转型、农业升级的现代化农业新格局。
"旧作坊"飘出"新味道",让"能工巧匠"驾驭"新工具"。岁月如梭,时不我待。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一把简单的锄头到操作智能化农业设备的遥控器,农耕方式不断演变,农业生产如今已迈入"数智时代",熟练运用"新工具"成为"新农人"的鲜明标志。广大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引导那些乡村网红、种粮养殖能手、非遗传承人等特殊群体迈入数字化发展浪潮的"新赛道",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和产业规划,聚焦现代农业市场需求,激活本地"特色资源",为他们搭建电商平台和数字化运营渠道,让他们拿起智能手机、电脑、智能设备等"新工具",在打造品牌形象、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推广、拓展销售市场等方面"大显身手",不断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种植养殖、乡村农文旅融合"等全产业链条,让"技术洼地"和"创新洼地"变身"创业高地"和"产业高地"。
"旧村舍"迎来"新主人",让"归巢骄子"引领"新风尚"。"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使乡村充满活力,在培育本土农民的同时,还需打好"乡情牌",吸引大学生和外出能人等"归巢骄子"返乡创业。广大基层党组织要当好人才"勤务员",通过深入走访了解这些"返乡人"的事业需求、生活关切和情感诉求,全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持续完善"新农人"的职业发展体系和评价机制,将有专长的"新农人"纳入乡土人才数据库,并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勇于担当奉献的"新农人",适时开展"优秀青年""杰出乡贤"等荣誉评选活动,并发动本地群众担任"评委",依据群众口碑评选出先锋模范"新农人",让那些甘愿扎根乡村、热心公益事业的"新鲜血液"受到关注和尊重,让他们有"为"更有"位"、能"来"更能"留"。
塑"三大"格局开创深改"磅礴新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重点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议题。要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改革的"磅礴新篇",必须塑造"大势、大同、大智"三大格局,以宏观视野、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引领改革的方向。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智慧布局改革,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理想促进社会和谐,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态度培养改革人才,全面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塑"大势格局",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智慧布局改革。"审时度势者明,因势而动者胜。"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塑造"大势格局",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发展机遇,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智慧,科学布局改革的每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要求党员干部在改革中,不仅要因时而变,更要因势而谋,借助大势,以全局观念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塑"大势格局",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国内发展规律。要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寻求平衡,以"稳"字当头,确保改革方向不偏、节奏不乱。同时,要发挥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作用,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谋篇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深化国际合作,拓展改革发展的空间,推动改革不断迈向新高度。正如古语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新时代的改革大潮中,唯有深谙大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塑"大同格局",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理想促进社会和谐。"天下为公"的理想,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理念,塑造"大同格局",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要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必须在改革中关注社会公平,推动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成果。塑"大同格局",需要在改革中注重社会公平,推动政策的普惠性和包容性。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差距,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同时,要大力倡导"选贤与能",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通过健全选人用人机制,鼓励更多有志之士参与改革、投身建设,使社会更加公正、和谐。正如"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大同的格局下,社会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塑"大智格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态度培养改革人才。"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人。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目标,必须塑造"大智格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态度培养和锤炼一支高素质的改革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要求党员干部在改革中,不仅要关注制度和机制的完善,更要关注人的培养和提升。塑"大智格局",要在改革中强化人才战略,注重教育和培训。要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干部和人才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要秉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理念,引导干部和人才不为外物所扰、不为浮华所动,始终保持清醒和冷静,致力于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以"烟火气"宣讲让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总动员、总部署,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员干部应提升政治觉悟,精准把握基层脉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烟火气"为媒介,将全会精神巧妙融入日常点滴,让政策宣讲如春风拂面,细腻而深刻地触及人心。
烹煮"家常味道话新政"的温馨"烟火气",以平实语言传递"时代强音",滋养"民心之田"。三中全会精神不应是高悬的理论,而要化作家长里短中的一缕清风。要将三中全会精神从理论殿堂引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邻里间闲聊时自然而然的谈资,如同家常便饭中的一抹调味,让会议的精髓在不经意间渗透人心。党员干部作为新时代的"邻里话事人",应主动走进群众中间,用他们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切身的感受。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许只是轻轻一句"现在教育政策越来越好,咱们孩子的未来更有盼头了",就能让群众感受到政策的温度,理解改革背后深层次的考量与关怀。这样的宣讲,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它让党群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更加紧密。党的声音,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心灵贴近,在寻常巷陌间回荡,不仅能够滋养民心,更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幸福和谐的社会画卷。
编织"灯火阑珊映民生"的和谐"烟火气",以贴近实际解读"发展蓝图",照亮"前行之路"。全会精神宣讲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号召,要求党员干部成为连接会议精神与群众生活的桥梁。党员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农民的期盼与心声,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化为田间地头的一粒粒种子,让新希望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同时,也要穿梭于街头巷尾,用城市发展的鲜活案例,为市民描绘出一幅幅更加宜居、繁荣的未来图景。每一个故事,都是对会议精神的生动诠释;每一个案例,都是对发展蓝图的具体实践。在这样的氛围中,群众不仅能够从自家小院的灯火中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更能从街头巷尾的谈资中,看到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激发他们共同奋斗的热情,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着属于人民的幸福篇章。
勾勒"梦想启航绘新篇"的蓬勃"烟火气",以激情宣讲激发"奋斗热情",绽放"希望之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干部作为"梦想引路人",应身披晨光,脚踏实地,穿梭于校园的书声琅琅、企业的创新热潮、社区的和谐温馨之间,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和激昂的斗志,点燃群众心中的梦想灯塔。在基层宣讲中,让国家的辉煌成就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过去与未来的道路;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如同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每个人心中缓缓展开。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们激励着每一个人勇往直前,不懈奋斗。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每一份汗水都浇灌着希望之花,每一次尝试都铺就着成功的基石。要带领干部群众携手并肩,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共同绘制出一幅幅闪耀科技创新的璀璨光芒、焕发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推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辉煌画卷。
在"一以贯之、慎重稳妥"中做实"合格"党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严的标准和实的措施,用"一片红心""一颗匠心""一份赤心""一寸公心"刻下终身"合格烙印",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一片红心永向党,在"真"与"伪"上旗帜鲜明,争做绝对忠诚的"可靠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绝对忠诚,要害就在于"绝对"二字,即是彻底的、无条件的。忠诚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只有百分之百才是"真"忠诚,但凡打了折扣就是"伪"忠诚。新时代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肩负着党和国家重任,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学好理想信念"必修课",把"忠诚"作为"立身之本",把对党的忠诚化为勇担使命的强大动力。政治上过不过硬,关键要看靠不靠得住。广大组工干部不仅要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工作中"守口如瓶",保持谨言慎行的良好心态,更要把对党忠诚外化于行,处理好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的关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
一颗匠心钻业务,在"博"与"专"上兼收并蓄,争做业务精湛的"超强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工作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很强,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都有很高要求,如果没有过硬能力,很难揽下这个"瓷器活"。组织工作必作于细,"较真"更是对细节的坚守与坚持。广大组工干部要摒弃"差不多""过得去"思想,在勤学善思中"笔耕不辍",细品吃透业务政策,在脚踏实地中"自我加压",苦练岗位本领,从细处用心、细处着眼,真正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把每个细节做到完美。要积极践行"安专迷"精神,跳出自身看自身,勤于思考,坚持在方式方法上求新求变,在实践中锤炼过硬"看家本领",努力成为业务精、能力强的"活字典""多面手",做到"干一件、成一件、件件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