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8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733篇(第86/16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3183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95分钟

"一如既往"深学细悟、常学常新,下"实"功夯实思想根基,以"知纪正心"确保"党性修养"持续在线。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内容丰富、论述深刻,相关的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此时我们更应深谙"学习之道,贵在持之以恒"的真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将学习党纪作为"终生课题",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以涓滴"勤学"之功、点滴"善思"之力,时时温习、时时研习《条例》内容,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做得到"手不释卷"的坚持,一刻不停推动党纪规定入脑、理论知识入心、政治思想入髓,确保学纪"不松劲""不停歇""不止步"。要在学习《条例》中不断锤炼党性修养,研究透彻党纪内涵要义与实际要求,紧扣"六大纪律",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正本清源、正心明道,不断强化自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正把学习党纪的过程转化为夯实思想根基、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

"一以贯之"对标自检、常省常改,下"实"劲强化自我约束,以"明纪修身"确保"廉洁自律"持续在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党纪党规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既是行为举止的"矫正器",也是干事创业的"定心丸"。但是,部分党员干部却将党纪学习教育视作一阵风、一场雨,怀有"松脚歇气""停步偷懒"的心态,这不仅无法取得学习实效,更是将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果抛之脑后,长此以往必将危害自身、积重难返。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对标对照党纪这面镜子,坚持"常照常省""常省常改",全流程、全时态查摆自身的工作和职责,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惧痛、不遮丑,不断强化自我约束,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积极认真参与观看警示录、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活动,深刻剖析反面典型,实事求是查摆自身不足,重点关注和重点净化自身的"社交圈、朋友圈、生活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严以律己、更要在"八小时"外慎独慎微,始终以"明纪修身、笃行不怠"的毅力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

"一心一意"真抓实干、常践常成,下"实"力增进民生福祉,以"履纪于行"确保"担当作为"持续在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党员、干部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纪律,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党纪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上去。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为政以公,行胜于言。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时刻铭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坚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正确处理义利、是非等关系,将担当、作为、干净体现到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民生愿景中。要真正将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当作"家务事""必做事,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把"学与思"转化为"行和用",坚持践行"四下基层"、做到"三问于民",真正洞悉人民之困、人民之急、人民之盼,把群众的所忧所急、呼声心声列入"履职清单""服务清单",切实用"实绩"代替"痕迹",用"表率"落实"表态",用"辛苦指数"换得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心换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问民"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深刻体悟"人民"二字背后的"千钧"力量,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与人民群众"以心换心",在"问需于民"中明确改革方向,在"问计于民"中凝聚改革合力,在"问效于民"中检验改革成效,走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问民"之路。

以亲民爱民的"贴心"换群众"交心",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在"问需于民"中明确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这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更是民之所呼。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有关要求,秉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思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贯穿各项工作之中。要坚持和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主动深入基层,沉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用心倾听人民呼声,了解人民所思、所盼、所想,把群众的声音作为改革的"第一信号",梳理出群众在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领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人民"呼声"当作改革的"出发点",在"问需于民"中明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深化改革的"任务清单",让人民呼声与改革"脉搏共振"。

以甘当学生的"虚心"换群众"真心",把人民智慧作为"制胜法宝",在"问计于民"中凝聚改革合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实践主体,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群众智慧这个"制胜法宝",以"拜人民为师"的心态、"甘当小学生"的姿态,虚心向人民群众躬身问计、广纳贤言,把民意民智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汲取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要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机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问计于民"中凝聚发展共识、拓展工作思路,将群众创造的"土办法"有效转化成深化改革的"金点子",推动决策与现实同行、与时代融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以为民造福的"信心"换群众"开心",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在"问效于民"中检验改革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就要将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评价改革的根本标准,完善改革反馈修正机制,使之更好契合实际情况、符合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是"人民至上"的体现,彰显了人民在改革成效评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为民造福的决心和信心,聚焦"民之所急、民之所愁、民之所盼"的难题,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切实增强民生福祉,擦亮幸福底色。要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改革的"评判仪",在"问效于民"中看是否妥善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把群众是否知晓、是否参与、是否认同、是否满意作为重要标尺,让群众变身"验收员""裁判员",切实从群众的口碑中评定改革的成效,从群众的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败,使改革的举措更得民心,打通改革落地见效的"最后一公里"。

"因地、因时、因势"宣讲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统一全党思想意志行动的重要之举。基层党组织要"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增强全会精神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改革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每位群众。

杜绝"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因地制宜"开展基层宣讲,推动全会精神"活"起来。由于受文化水平、居住环境、从事职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对全会精神的精髓和核心要义的理解各有千秋,难免会有所偏差。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群众,基层党组织要"因地制宜",秉承"易讲易懂、形象生动"的原则开展宣讲,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可接受"。既要下沉在基层、深入到一线,不说"官话"说"白话",不说"文件语"说"家常话",结合群众生活内容,深入浅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用诚意满满的"干货"把理论讲透、把精神讲活,推动全会声音直达基层。同时根据街道社区、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不同情况,研究探索适合不同群体实际的"自选动作",有针对性地列出"计划清单""措施清单",明确各自不同的宣讲组织方式,做到国企有国企的学法、社区有社区的路子、两新有两新的创新,避免"大锅饭""一锅煮",有效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杜绝"照本宣科、同质内卷","因时而进"开展基层宣讲,推动全会精神"火"起来。宣讲时,"排排坐,听讲课"较多,"相互对话、双向交流"较少;同质化内容较多,专属特色的内容较少,很多群众"听到的多,记住的少",对全会精神的领悟并不深刻,宣讲的效果也不好。基层党组织要丰富教学载体,既要用好共产党员网、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也要用好党性教育基地、"社区课堂"、红色讲堂等线下载体,推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指尖课堂"与"实景课堂"相结合、"沉浸式"与"交互式"相结合,确保群众随时随地听宣讲、学精神;同时,要把宣讲的舞台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农家书屋等场所,运用快板、戏剧、小品、微短剧、三句半等多种形式实地宣讲全会精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宣讲"火"起来。

杜绝"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因势而新"开展基层宣讲,推动全会精神"实"起来。全会精神的宣讲成效如何,最终由群众说了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入了新的阶段,对群众利益的维护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基层党组织要传递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引导党员干部扑下身子"上门宣讲",听民生、察民情、汇民智,践行"一线工作法"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组织保障,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保驾护航,为群众用水用电、看病就医等切身事搭把手、出份力,以"钉钉子"精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国之大者"体现在办好的每一件实事里面,使"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全会精神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握辩证关系解锁"深改"关键词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前,我国改革事业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时代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硬骨头"也被抛到我们面前,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内涵,把握好三组辩证关系,解锁"深改"关键词,谋深谋实改革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贡献力量。

科学统筹大与小的关系,解锁"抓大不放小"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六载,既有从中央层面面向全体百姓的医疗、就业等惠民措施;也有各地方针对本地情况,进而"量身定制"的改革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党员干部既要从大处着眼,重视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也应从小处着手,注重识别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党员干部不光要找准大方向,也要注意小细节,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顽疾"。要以更高政治站位增强改革战略定力,不断提高准确研判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做到登高望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牢牢掌握把控事物发展的主动权,有效防控"蝴蝶效应"。

协调发力冷与热的关系,解锁"冷热兼顾"关键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通过,释放了改革将进入"深水区"的信号,要想打破僵局、赢得胜利就要真正把冷水"烧开",燃沸全面深化改革"深水区"。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既要有"哪壶不开就提哪壶"的冷魄力,也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热动力,群众所关心的"柴米油盐姜醋茶"就是改革道路上最突出的问题清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面对时代变迁下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使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党员干部要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中,聚焦群众实际的痛点难点,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让改革真正改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辩证把握多与少的关系,解锁"一多一少"关键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每一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诉求和期盼,这说明改革也面临着"众口难调,各有所爱"的多重目标。要想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的集体思维,也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细功夫。面对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形势,广大党员干部被赋予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任务,作为推进改革的"主力军",我们既要考虑多数人的需求,也不能忽视少数群体的利益,要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在求同存异中凝聚各方共识,形成"聚沙成塔"的合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细化改革方案,推动改革事业稳中有进,撸起袖子、沉下身子,奋力书写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改革新篇章。

把握文化遗产"三词"让瑰宝焕发时代新彩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泱泱华夏三万里河山,煌煌先哲五千年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巍巍中华屹立世界之林的自信底气。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传承""活用""交流"三词,守护好灿若星河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让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生命力首要在传承,要人人尽为"薪火",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现如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文化遗产因传承工艺繁琐导致缺少传承人,而鲜有人问津,正在逐渐失传。譬如凤台的火老虎、东莞的千角灯、确山的打铁花......广大党员干部要深知,遗产申报只是手段,保护传承才是目的。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要提高对传承的认识,把传承作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首要手段。遗产申报是为了唤起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自觉,提高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行动中,成为传承的"薪火",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起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注入强劲力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