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蓝图已绘就,改革正当时。"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需要,秉持"不松劲"的势头,保持"驰而不息"的态度,"凝心聚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阔步向前作出更大贡献。
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只有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发挥其牵引作用,才能以重点带动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在"高质量"上下功夫。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制造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全省"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政策红利下,只要我们把产业的短板补上来,未来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坚持以新兴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集中攻坚渔港经济区、东江经济开发区核心区、电子产业园、产业园建设,坚持"五链共建"推动数字技术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的渗透融合,推动渔港产业、特色现代农业、医药健康产业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健全提升产业拳头产业链韧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争取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更大成效。二是要在"发展"上下功夫。针对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要稳妥处置好财政紧张问题,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业务重组,通过参与土地竞拍、项目建设等方式,做优效益,做大规模,提升竞争力;针对龙头少动力弱的问题,要健全落实市镇两级"一把手"招商引资机制,用好用活镇级招商引资奖励方案,鼓励各镇(街道)深入开展联合招商、敲门招商、乡贤招商、以商招商,着力构建全市"产业招商一张图、招商项目一个库、招商手册一本通"工作格局;针对服务少门槛高的问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决落实好企业服务官制度,市领导挂点联系制造业企业和制造业项目,落实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切实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更大跨越。
二、着力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部署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等一系列改革,必将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一是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要主动融入"一江两岸"城市布局,全力配合做好新城连接市城区2条市政道路规划建设。要高标准规划建设东江新区,一体推动"一园两校"、体育公园、石宁欧公园、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项目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增强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攻坚国道G228城区段北移项目,力争X至高速公路年内动工建设,加快推动铁路提速改造及西延线规划建设,下功夫解决好北部西部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老大难问题。二是聚焦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进一步强化镇街联城带村节点功能,用好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提升镇域综合服务功能。要突出典型示范,重点抓好典型镇村的规划建设,科学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有序铺展、优化提升。要在提高绿化质量上下更大的功夫,我们前段时间的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抓住了植树增绿的黄金窗口期,超额完成了今年的植树计划,相关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上级的肯定。同时也存在工作推进不平衡,后续管护机制还不够健全等问题。接下来要在推进由绿及美上下更大的功夫,把绿美资源与红色资源、民宿资源等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把绿美生态转化为富民经济。三是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重点打造产业"拳头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种植规模及种植标准化水平,发展产业精深加工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推动特色产业运营专业化,探索推广以镇村集体为主要股东的"强镇富村公司、强村公司"发展模式,聘任新农人、职业经理人等致富能手,整合镇村资源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三、着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深学习、实调研、抓落实,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在调研和实践中深化学习、破解难题、推动工作,在抓落实中把学习、调研成果推广好运用好。要把握好政策方向,围绕经济体制、"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建设、民生福祉、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深调研活动,在把脉问诊、解剖麻雀中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措施,形成更多硬招实招新招,真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学习研讨成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丰富文体生活等一件件实事入手,抓一件、成一件,用人民满意度和群众认可度检验改革成效。要办好"一老一小"民生实事,通过走访夜访和专题调研,全面摸清和有效解决"一老一小"群体在吃、住、医、行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在"长者饭堂建设""绿色就医通道""加强学生食宿管理""开展学生接送托管服务"等工作上的实践探索。要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群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针对性结合"百千万工程"的需求,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求职需求和企业需要,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企业招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