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96篇(第7/21页)
调查研究要"见事",析得了"真题"。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在"见事"。"见事"要以点带面,遍地开花,各个击破。在调查研究中,"见事"就是要善于分析前因后果,群众反映的事情要思考,群众没反映的事情也要思考,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冷暖,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做,做到不延时也不坏事。在调查研究中,分析问题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入了解群众衣食住行,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带头到社情复杂的农村去、到条件艰苦的农家去,既要看到中心、更要看到边缘,既要看见好的、更要看见差的,既要看到今天、更要看到明天,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进取精神逐个分析、精辟透砌,在深思熟虑上分析"真"问题、"真"分析问题。
调查研究要"见效",改得了"真题"。在调查研究中,"见效"是关键。党员干部既要深入农家小院访民情社意,又要走进服务场所看营业状况,还要深入基层一线查安全隐患,要淬炼化解矛盾的真才实干,逐一排除群众生活生活困难,实事求是解决问题。既要看到"面子"、更要看到"里子"。既要看到表象,更要看到本质。既要看到美的、更要看到丑的。既要深入挖掘"干货",又要深入落实政策;既要完成"规定动作",又要打造"自选动作"。在"见效"操作中,要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与群众结成命运共同体,解决问题要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直插到底,一对一提出解决方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精神在立行立改上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练好"四种话"让"四下基层"言之有味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开创的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今年是"四下基层"提出35周年,恰逢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借鉴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法的成功经验,深入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群连心路,练好与群众交流的"四种话",学会跟群众有效沟通,真正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多说"大白话"。"到农村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搞好形势教育,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疑虑,是办实事"。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这一实事做扎实,就得多讲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学会跟群众有效沟通,是联系群众的基本功,更是改进作风的必修课。广大党员干部在自身理论扎实、熟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讲"大白话",让政策宣传"沾土气""接地气",群众话讲得好,语言丰富饱满,群众自然爱听,也听得懂,才能让群众个个都是知晓政策的"明白人"。
调查研究下基层,深挖"真心话"。当领导就要有威信,更要有水平。威信从哪来?靠尽心竭力为人民办事。水平从哪来?靠的是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所以,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如何才能做到客观、科学、有效?答案就是一个"真"字。要用真心去调研,听真话,找真相;要摒弃"作秀走过场"的敷衍式调研,俯下身子,沉到一线,搬起与民交流的"小板凳",把听真实民声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走进群众日常,去真听、去细看;要放下架子,主动融入群众,这样才能打开群众声音的"上传通道",通过调查研究把群众难点摸透,从细处入手,向实处发力。
信访接待下基层,聊好"家常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与群众聊"家常话",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悉数掌握、全面知晓,才能有针对性地一桩桩予以解决。如何聊"家常话"?广大党员干部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钻"矛盾堆"、进"困难窝",以心换心与群众"聊家常"。欢迎群众提意见,对提意见的群众不"穿小鞋"、不"打棍子"。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结友交心,真正打开群众的话匣子,在话家常中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矛盾苗头,做到在基层第一线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化解矛盾。
现场办公下基层,讲清"内行话"。为人民办实事,不但体现在信访接待下基层解决急事难事上,更体现在现场办公下基层便民利民真正惠民上。领导干部懂业务,决策才能科学合理,部署才能得当到位,领导干部"内行""懂行",讲"内行话",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才能赢得群众信赖。"现场办公下基层",使问题处理过程效率化、透明化,更加考验领导干部的业务能力,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真抓实干,讲"内行话",干"实在事"。现场集中"会诊",对症下药讲"内行话",不仅能当场解决问题,马上就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还能在解民忧、惠民生的同时,拉近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真正把为民宗旨转化为实际行动。
"点"上发力让为民服务见"真"章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推荐基础上,提出20名"最美公务员"人选。"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基层干部作为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的群体,要以"最美公务员"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民、守望民生,找准群众工作的"关键点",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凝聚人民群众智慧、解决人民群众困难,为赢得群众认可和人民满意干好事、出佳绩。
把"下基层"作为"切入点","真诚"倾听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言能听,道乃进。"基层是国家繁荣的根基,是最接近群众的地方,是党和国家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最能听清群众愿望和呼声的地方。在基层的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群众的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我们解决得怎么样、有无效果,群众的意见是最直接的评判标准。所以,倾听群众意见便成了我们改进工作、转变政策实施方式、提升工作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基层干部既要立身于基层、扎根于基层,也要俯下身、弯下腰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群众家中坐一坐、聊一聊,去厨房炕头摸一摸,掀开锅盖看一看,真正做到在"身入"和"心至"上一齐发力,在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中赢得"人民满意"。
把"察民情"作为"着力点","真心"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来源,人民群众是我们智慧的源泉。"近年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连续且集中,每一个工作都需要我们使出浑身解数,都需要群策群力、集中民智、广纳贤言,都需要涉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广大基层干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以人民群众为老师,始终保持一颗谦逊之心,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从中感悟群众的智慧,要做到"不耻下问",和群众站在一起、走在一路、坐在一处,要经常与群众一起讨论问题、研究难题,破除与群众之间的隔阂,让群众敢于说真心话,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中赢得"人民满意"。
把"办实事"作为"落脚点","真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和愁盼。"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在基层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即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有靶向思维,把群众的急难和愁盼分门别类,做好问题清单,做到精准发力,还需要我们有"钉钉子"精神,对群众的难题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努力做到把问题清单变为满意清单。如果只办事不求实效,就会漂于表面、飘于空中,无法真正落在群众身上,更无法办进群众的心坎,这种形式主义不仅会损伤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会寒了群众的心。基层干部不仅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还要注重实效,保证政策、措施落地生花,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用长远眼光、发展思维、务实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得实惠、添福祉,从而赢得人民的"真心点赞"。
读懂"最美公务员"的"公""务""员"内涵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推荐基础上,提出20名"最美公务员"人选进行公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读懂"公""务""员"蕴含的深刻含义,以"最美公务员"为榜样,汲取力量、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公务员姓"公"不姓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就决定公务员的初心和使命也必然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公务员之所以姓"公",是因为手中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不仅要业务本领强、领导能力高,更要把"公"心放在第一位,要心中始终装有人民。作为公务员,应不忘初心使命,树牢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公正廉明,守好职业底线,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正办事;应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争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最美公务员"。
公务员"务"实不务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无论是疫情防控第一线,还是抗洪救灾最前沿;无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都离不开公务员务实工作。广大基层公务员直接面对群众,是党与群众的"连心桥",国家方针政策与基层的连接点。因此,公务员要放低身段,坚持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用实际行动做务实担当的行动派、人民的好帮手;要笃行实干,发扬"三牛精神",向"最美公务员"看齐,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实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公务员只当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我是人民的勤务员",道出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作风、百姓情怀。新时代的公务员,要从思想上拒做"官老爷",自觉抵制官僚主义。要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丰富内涵,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甘共苦在一起,进而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干部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能沉淀多少百姓真情,要用脚步丈量责任,以行动丈量初心,在为民办事中要多问问群众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满不满意,多办暖心事、贴心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公务员,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广大公务员应以"最美公务员"为镜,把"最美公务员"当作毕生追求,扬起忠诚干净担当的精气神,接续奋斗,建功立业新时代。
定制"红色专餐"探寻党员教育"调味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返京途中,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何以温暖严冬党员教育的讲堂?基层党组织当用讲好"红色故事",为党员干部定制专属"红色套餐",为基层干部调配"忠诚味""担当味""服务味",引领乡村振兴在崭新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定制"强基础+固根本"的"红色专餐",一以贯之走好"饮其流者怀其源"的传承之路,为党员教育调出"三九严寒何足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忠诚味"。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之旅于南湖之上拉开序幕,打响南昌起义的第一枪、点燃农村包围城市的"星星之火"......没有任何艰难险阻可以将我们击垮,我们凭借坚定信仰、坚强意识取得了节节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基层党组织要在党员教育中引入"红色故事",将"精华理论、精辟论断"演绎成"真实生动的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基层干部要赓续对党忠诚的基因,将对党忠诚融入自己的血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任何时候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在乡村振兴的崭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定制"掘资源+补短板"的"红色专餐",一脉相承走好"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发展之路,为党员教育调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担当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用好红色资源"。红色资源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星罗棋布,它可以是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可以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基层党组织要想讲好红色故事就要用好用实"红色资源"。"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实现的,需要一代代基层干部为之不懈奋斗。基层党组织要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让基层干部真实触摸到"红色故事",从而不断磨练自己的服务能力,以敢翻"雪山草地"、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练就"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硬实力,在产业谋划、人居环境美化、农村垃圾分类、水土保护及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与时俱进、补齐短板、勇立潮头、迎难而上、堪当大任,成为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栋梁之材。
定制"下农田+纾民忧"的"红色专餐",一往无前走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实干之路,为党员教育调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服务味"。充满温度的"半条被子",诉说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深;降温解暑的"四口水缸"彰显着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锈迹斑斑中的"淮海小车"印证了民心所向。"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基层党组织要在党员教育中引导基层干部要学习这种服务精神,要将"党员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向"精准匹配,引导基层干部"下农田""入庭院""进厂房",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要搬起板凳"入庭院",与人民群众一起"谈天说地""闲话家常",从人民群众话到嘴边的"弦外音"和欲言又止的"微表情"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密钥",着力提升基层干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事上的本领能力,做到让课堂教育有工作抓手、让工作实践有智力支撑,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称赞。
育凤出巢让青年科技人才"唱主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的生力军,是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重要人力资源,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我们要遵循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激励他们挑大梁、唱主角,成为推动中华民族阔步向前的蓬勃力量。
潜心"育凤",培植识才育才"厚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任务,有组织地自主培养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急需、形势使然,是时代呼唤、人民期盼。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关键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提倡素质教育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习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挖掘出更多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高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尤其是具备科学家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
下一篇:2023年度公司务虚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