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647篇(第25/138页)
聆听"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责任"提醒音",重温难忘的初心"公开课",抱持"我将无我"的境界"再答卷"。习近平总书记直言,"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从拖着病躯也要到现场调研、冒着大雨排查隐患的焦裕禄,到不远"山海之遥"将奉献与实干写进高原的孔繁森,从坚持数十载而不放弃让高山流淌阵阵清渠的"当代愚公"黄大发,到青春之花扎根家乡为扶贫事业绽放光热的黄文秀......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更感受到了滚烫的初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广大党员干部当聆听"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责任"提醒音",一起重温难忘的初心"公开课",做到时时、事事、处处牵挂群众,以实干回应民心、赢得民心,真正抱持"我将无我"的境界"再答卷"。
聆听"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提醒音",重温难忘的奋斗"公开课",悟得"玉汝于成"的智慧"再奋楫"。"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指挥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用了4年多时间走遍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些时候为了到一处偏僻的乡村,他要乘飞机、转火车、换汽车、再步行,无论是小院里问生计、土炕上拉家常,还是庄稼地里看收成、凉亭里讲政策,充分利用时间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诉求,很辛苦但很值得、很用心更见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当聆听"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提醒音",一起重温难忘的奋斗"公开课",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干"的论述和文章,永远坚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道理,做新时代的实干家、探索者、奋斗派,真正用汗水浇灌成就的花蕊、结出累累硕果,悟得"玉汝于成"的智慧"再奋楫"。
领悟"全会精神"中的"民生为大"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回望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到科技创新实施"揭榜挂帅",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道路上,"改革"二字始终与"为民造福"同心共行,同频共振,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过硬支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刻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用好用活改革这支"如椽巨笔",围绕收入分配、就业帮扶、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精准用力、靶向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严守公平正义,正视"群体差距",让"改革蓝图"与"民之所求"紧密相连。《刍荛论》有云:"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分配制度的不断优化完善是一项绕不开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在"增低、扩中、调高"的"橄榄型"体系中,"增低"作为稳步"扩中"的关键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聚焦低收入农户等"增低"重点对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在"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下,用好老村部、老村小等闲置集体资产,以村级领办、村企联办、跨村领办等形式盘活农村特色资源,开发诸如"宝妈生产线"等一系列公益性岗位,争取把基层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全面拓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进而带动打赢"增低"总体攻坚战。
突出重点人群,盘活"存量资源",让"改革答卷"与"民生保障"同频共振。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让脱贫家庭、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是"为民造福"之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重视产业与人力资源供需关系变化,加大对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稳岗拓岗"保存量、扩增量",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进一步深化同高校合作,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政策解读、讲座培训、表彰激励、跟踪调研"五位一体的基层就业帮扶体系,在稳定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招录规模前提下,积极拓展就业类型,围绕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党建引领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精准开发一批基层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岗位,吸引一批家乡学子到"归雁回巢",让他们在基层岗位上"下得去""待得住",打造就业帮扶与乡村振兴双赢格局。
坚持人民至上,统筹"四面八方",让"改革红利"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保障,覆盖人群广,涉及领域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突出重点,抓好"关键人""关键事"。一方面,要落实好"保生存""防风险"主责主业,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服务主阵地,以"网格化"管理制度为依托,实现对各类帮扶群体的精准画像,提高产检分娩、幼儿托管、医疗保险等专项措施与困难群体现实需求的动态匹配度。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键任务,围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聚焦低保家庭、脱贫家庭等困难群体,在业务培训、科技下乡、政策扶持、项目招引等方面予以支持,助推困难群众在生活上有想头、事业上有奔头,让社会保障真正得民心、赢民意。
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底气、展锐气、富朝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改革蓝图已绘就,奋进号角已吹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坚定信念"强底气"、勇于突破"展锐气"、斗志昂扬"富朝气",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奋力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涵养"信念如磐志如钢"的坚实底气"布全局",?以"历史自信、制度优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起航?。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改革的航程风帆正劲。回望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的壮丽征程,从农村改革的破冰之旅到城市改革的全面铺开,从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到自由贸易区的遍地开花,每一次改革都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每一次跨越都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东西绝对不能动摇。要涵养"信念如磐志如钢"的坚实底气,以历史自信为舵,以制度优势为帆,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巍巍巨轮扬帆起航。
砥砺"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改革锐气"闯新路",以"锐意进取、脚踏实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改革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需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和决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的精髓,?在于破旧立新,?敢于挑战常规思维,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制度变革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缔造新的奇迹。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每一个转折点都至关重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改革创新方能"杀出一条血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先锋队,要始终保持"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进取姿态,兼具"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闯劲与"脚踏实地、稳健前行"的韧劲,在时代的洪流中,既做时代的弄潮儿,又当改革的深耕者。要砥砺"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改革锐气,以锐意进取为鼓,以脚踏实地为桨,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巍巍巨轮乘风破浪。
永葆"风华正茂正当时"的青春朝气"谋新篇",以"笃行实干、青年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画卷,正是由一代又一代青年以蓬勃的朝气与不懈的奋斗共同绘就。回首百年党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青年力量始终是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冲锋在前,?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浴血奋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响应号召,?投身国家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锐意进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活力;?新时代,?青年奋发有为,?投身于"中国梦"的蓝图建设,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之中,以青春执笔,以实干为墨,?为全面深化改革添活力、?增动力。要永葆"风华正茂正当时"青春朝气,以笃行实干为锚,以青春力量为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让党纪学习教育"时"常在"线"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纪学习教育绝非"一阵风""一场雨",而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回首"过去时"、立足"进行时"、展望"未来时",守牢"忠诚底线"、对标"实干基线"、攀登"幸福高线",让党纪学习教育"时"常在"线"。
回首"过去时",涵养"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空杯心态",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变其行,守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底线"。党纪学习教育旨在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把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党纪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是"规矩"也是"指南"。党员干部应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终身"必修课",深入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涵养"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空杯心态",对前一阶段党纪学习教育成效进行总结、归纳、反思、提炼,形成"理论如何学,实践如何干,廉洁如何守"三本清单台账。要将《条例》反复学、反复思,既知《条例》所言,又知《条例》之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逐字学习,逐条自查,定期"消毒",为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要对照鲜活案例学,汲取经验教训,在反面教材中剖析"跌倒"的原因,时刻保持"没想全"的紧迫感,增强学习党纪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自觉树立大局观念,始终对党忠诚,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入心入魂。
立足"进行时",涵养"三日不学生荆棘"的"经常状态",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言慎行,对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实干基线"。新时代要坚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将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铁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当下,将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干事创业的"口袋书""金法宝",日日读、日日新、日日获,将《条例》熟记于心、不绝于口。必须准确运用"四种形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将自身、工作和职责紧密融为一体,明确生活与工作的道德纪律边界,清晰区分何为应为,何为不可为,时常用刀刃向内的精神,认真审视内心的"瑕疵",以刮骨疗毒的坚决态度,剔除自身的"毒瘤",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坚定理想信念,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来一场思想观念的彻底革命,在思想上构筑起"拒腐蚀、永不沾"的钢铁长城,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展望"未来时",涵养"衙斋卧听萧萧竹"的"为民姿态",民忧我念、民盼我行、民思我虑,攀登"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幸福高线"。党纪学习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看党员干部是否真正把遵规守纪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唯有以严的基调、严的举措、严的氛围、严的监督,用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规范严格党员干部,把讲规矩融入血液、把守纪律浸入骨髓,时时叩问初心使命,让党员干部真正甩开腿、迈开步、撸起袖,到田间地里察实情、到车间码头听民声,到群众家中解民忧,方能实现党纪学习教育成效惠及人民群众。要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群众路线,发扬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牢牢树立并践行以人民福祉为核心的政绩观,全力以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所学"推动"所为",在历风雨、见世面中增才干、炼意志、建新功,用"辛苦指数"换得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上好"开学第一课"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公益节目2024年《开学第一课》9月1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今年《开学第一课》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为青少年奉上一场融合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思想文化盛宴。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积极响应《开学第一课》的号召,将这份思想文化盛宴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提升自身能力,锤炼过硬本领。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用心用情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真抓实干展现新作为、做出新成效。如此,方能真正上好属于我们基层干部的"开学第一课",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共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上好"信念如磐、初心如炬"的"思想启航第一课",以"信仰之光"为灯塔照亮乡村振兴"新航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广大基层干部要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首要任务,紧握"学政策、强信念、重实践、创佳绩"的总方针,争做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信仰者、积极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在学以致用、以学促干中不断提升运用科学理论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好理想信念这门"启蒙课"。特别是乡村干部,更要自觉加强理论修养,将学习与推动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学习筑牢信仰之基,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决策。
上好"实干兴邦、奋斗筑梦"的"能力提升第一课",以"技能锤炼"为基石筑牢乡村振兴"新基石"。在乡村振兴这场时代大考中,练就过硬本领是破题关键。"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们的共同愿景。"这温暖的话语承载着对乡村的深情厚谊,也传递着将"乡村振兴"放在心上的坚定承诺。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基层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险阻,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精准施策,谋发展、找路径、抓落实,将党的乡村振兴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田间地头,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要坚持实干为先,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要用心用情解决农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以真抓实干做出实绩实效,让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要把"农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映照在农民的笑脸上,让乡村振兴的果实惠及每一个农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