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4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647篇(第40/13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1456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819分钟

读懂政绩观"三"字诀"八"字言

为政之道,首在政绩观。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从政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念好政绩观"民、实、全"三字诀,记好政绩观"八"字言,聚焦、聚神、聚力走好政绩观发展道路,绘制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同心圆"。

常念"民"字诀,常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为民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在共产党人的政绩观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从古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为国者,以民为基",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为民造福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为民之心、常听民声之语、常思利民之策、常兴惠民之举、常念民之所托,要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所急所忧,把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落实到心尖上、手心上、行动上。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接一接"烫手山芋"、当一当"热锅蚂蚁",做群众工作"办事员"、群众沟通"通信员"、群众满意"勤务员"。

常念"实"字诀,常记"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的实干言。"行胜于言,行动是最好的宣言书,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实干提升政绩,政绩激励实干。真正的政绩是立足实际、遵循规律、注重实效,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盲目追求政绩工程。焦裕禄扎根兰考,以沙为伴、以风为友,让昔日千年沙丘难觅踪迹、今朝百里河堤遍植绿洲;孔繁森远赴西藏,以山为家、以民为亲,用脚丈量雪域高原寸土、用情温暖藏族同胞心田,他们视个人利益为"鸿毛"、视群众利益为"泰山",用实实在在的政绩履行对党忠诚的无悔誓言。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实干精神,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对定下的目标、作出的承诺、安排的任务,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盲目跟风、不追求虚名、不做表面文章,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创作出经得起实践考验、人民认可、历史检验的卓越政绩。

常念"全"字诀,常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全局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正确政绩观的树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平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这两大关系。不要"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追求"昙花一现"的短暂效益,要"深猷远计""循序渐进",追逐"千秋万代"的长远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科学施策、注重实效,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兼顾,要迎着困难上、奔着难点去、顶着压力干,遇事不退缩、遇难不逃避,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想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显绩",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浅绩",甘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发挥"接力赛"精神,一位传一位、一棒接一棒、"永久永流传",秉承薪火相传精神,一代激一代、一程继一程、"绵延永不绝",要以钉钉子精神,一个接一个、一锤接一锤,将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成为"同心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改革要"不自满""不止步""不松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在推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改革举措的落实者、发展难题的攻坚者,要"不自满""不止步""不松懈",保持推进改革的定力。

改革要"不自满",在理论学习上"常充电"。改革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引。求知若渴的紧迫感,是理论学习所需要的。只有想学、好学,才能学深、学精,把书本"大块头"啃下来,在细嚼慢咽中逐渐消化,在常学常新中每有收获,在坚持不懈中增长才学,在不断"充电"中让自己跑出"新速度"。行稳而能致远,一步接一步不间断才能走得远,一程又一程不停歇才能尽快抵达目的地,学习就得有这样"风雨兼程"的精神,不给自己找借口,不给自己"放个假",能够保持学而不倦的热情、学不能已的坚持,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钻深研透,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能手"。学习没有止境,党员干部切莫自满,觉得"学够了",在学习上放松自己的要求。要把"我要学"的想法贯穿到工作和生活中,学出乐趣、学出方法。

改革要"不止步",在艰难险阻中"勇斗争"。改革路上的"大浪大潮"是对党员干部精神意志的考验。党员干部要做挺拔劲健之"树",做内核坚硬之"石",做挺立不倒之"墙",以"节节向上"的劲头和"锲而不舍"的步伐攻坚克难、抵达目标,把逐梦的热情化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下沉基层能扛重,不怕浪潮能吃苦,在"摸爬滚打"中练就"硬身板"。工作上有本领,才能在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时不慌不乱、从容应对。党员干部要把学到的"干货"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提升,做到"学什么,用什么""干什么,会什么",把工作的目标、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好、推进好,挑好"重担子"、迈好"奋进步",成为扛得起、顶得住的"先锋兵",以勇于斗争的精神为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改革要"不松懈",在为民服务里"创新景"。改革的方向必须和"民意"同向,改革的节奏必须和"民心"合拍,向着为民造福不断迈进的改革,回应的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期盼,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民情民意的收集者,主动"俯下身"走一走基层、听一听民声、捞一捞问题,和人民群众当朋友,对于人民群众的诉求,要听进心里去,把这些问题紧紧抓牢。党员干部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的每一件事,保持足够的耐心,葆有"绣花"的耐心,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做一事精一事,把人民群众的事作为"头等大事",以"钉钉子"精神办实,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作风推动民生事业不断走向新高度,绘就民生幸福的"新图景",当好人民群众的"孺子牛"。

汲取"改革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吹响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46年来给我们带来许多鉴往知来、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重要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力量,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从改革开放中汲取"一叶知秋,可见一斑"的预见力,在新时代赶考路中增强战略定力。战略判断,战略部署,战略重点,重大战略机遇期......回首改革历程,这样的表述耳熟能详,战略思维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无不源于科学准确的战略判断;每一项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无不为曲折的改革进程迎来柳暗花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擘画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积极培养战略思维,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超前谋划、及早思考,才能做到井井有条、高质高效。

从改革开放中汲取"革故鼎新,直面难题"的竞争力,在新时代赶考路中强化时代担当。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深圳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试点到推广,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仔细探寻这些改革探索背后的成功奥妙,无处不蕴含着创新的无畏勇气,闪烁着创新的思想火花。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不做墨守成规的太平官。要克服得过且过的惰性,更须有敢冒失败风险的担当。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不我待的今天,一定要自觉冲破患得患失对创新冲动的抑制,让创新成为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

从改革开放中汲取"秋毫之末,视之可察"的洞察力,在新时代赶考路中扛起历史重任。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坚持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始终坚持的重要方法。在面临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却提出可能面对的"十七条困难",强调"准备吃苦","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底线思维",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广大干部党员干部要坚守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自觉把底线思维贯穿于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做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一以贯之,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以前瞻风险、守住底线,慎终如始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凝"心"聚"力"奏好改革"协奏曲"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决心,深刻洞察改革真谛,清晰勾勒发展蓝图,引领国家迈向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忠诚曲""民生曲""奋斗曲"。

凝"信念如磐、意志如铁"的赤胆忠心,聚"臣心一片磁针石"的信仰之力,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忠诚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历史的长河红尘滚滚,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每一次深入肌理的改革,都是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坚决拥护与深刻践行。党员干部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完整且准确地吸收全会的精神"养料",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紧扣时代"脉搏",夯实理论"基石",找准工作"重心",在深学细悟中领悟党中央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增强"察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永远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作为"人生箴言",穿好"理论盔甲",紧握"理想之剑",在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披荆斩棘"。听党指挥,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乐队"中的"小乐手",勤捻一心向党之"弦",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忠诚曲"。

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真心,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担当之力,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爱民情怀奏响全面深化改革"民生曲"。改革是为民奋斗、为民造福的事业,只有昂扬的"进行曲",没有"休止符",改革的每一个音符,都应是人民意愿的汇聚、人民力量的迸发。事实证明,"一切为了人民"并非空泛口号,而是有着具体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落实方案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心中有丘壑,眉间显山河。党员干部要心怀民生疾苦,铭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誓言,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思想自觉和"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行动自觉,破除"利益固化""民生短板"的顽瘴痼疾。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把"为民初心"视为指引前行的方向"航标点"。"身入"基层,才能"心至"群众。要践行"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在"大街小巷"的人间烟火中找准"小切口",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工作中把人民群众的需要转化为现实,以兢兢业业、勤恳不怠的姿态踏响不停歇的"奋斗音符",用实际行动奏响响彻云霄"民生曲"。

凝"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的拼搏决心,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之力,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志气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奋斗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唯有争分夺秒地"抢先手""抓机遇",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砥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凝聚"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韧劲,脚踏实地、一步一印攻克改革道路上的"腊子口""娄山关",以"事不过夜、案无积牍"的善成心态与发展竞速、机遇赛跑,把"任务表"变为"项目表",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改革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唯有坚持可破万难,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地把钉子钉实钉牢,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攻克改革路上的"三千越甲""百二秦关",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往更深处漫溯、向更高处攀登,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奋斗曲"。

农文旅"三子"联动唱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稳步实施,而农文旅融合成为了其中的一股强劲动力。作为新时代"新农人",我们要握紧时代"接力棒",以农为"根子"、文为"底子"、旅为"面子",积极促进乡村产业形态转型升级,合力奏好乡村振兴"三部曲"。

夯实农业"根子",唱响"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品质曲。发展农业,振兴乡村,要跳出乡村看乡村,跳出"农"门谋发展,既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优化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又坚持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把农业建设成大产业。夯实农业"根子",依靠农业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就要立足特色资源,走好"不寻常路",以更有特色、更有亮点的产业之路,赢得市场竞争主动,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品质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产品数量、质量"双线提升"。

厚积文化"底子",唱响"故国千年龙虎势,神州万里鼪鼯迹"的传承曲。乡村振兴,既要有形,也要有魂。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既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端稳"中国饭碗",也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着力挖掘乡村本土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本土文化等,丰富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助力人民群众"富脑袋"。促进"农文旅"融合,不仅在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让山乡变化成为有吸引力的"景点",更在于积蓄好山好水更多的文化"底子",让"绿水青山"不仅有看得见的美丽,更能变成"文创品",让消费者从"看景"到"入景",让乡村文化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全面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值"与"附加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