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647篇(第76/138页)
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增强"不可一日不学"的"钻劲",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念坐标"。信仰是人生的灯塔,更是推动深化改革的精神支柱。党员干部信仰和信念的坚定与否,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只有筑牢忠诚信仰之魂,才能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对改革的坚定信念,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将忠诚信仰与改革信念相结合,以信仰为基石、以信念为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守正创新、系统观念等原则,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
保持苦干实干的"状态",增强"不怕任何困难"的"拼劲",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坐标"。奋斗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党员干部担当实干精神和攻坚克难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因此,发扬担当实干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于攻坚克难,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涉及面广、触及利益深,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党员干部作为改革的骨干力量,要勇于面对改革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推诿、不扯皮、不懈怠,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改革方案和方法路径,确保攻坚克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保持造福群众的"姿态",增强"不负人民期待"的"韧劲",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为民坐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增进民生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而这一切的最终归宿都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党员干部的行动和决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要注重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行动投身到增进民生福祉的伟大事业中去。要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确保改革的每一项举措都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要注重倾听人民的声音、回应人民的期盼,确保改革能够真正惠及人民。
定格"乡村美景"书写农文旅"融合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描绘出中国乡村"和谐共生"的蓝图。中国广袤的田野和连绵的山川,展现着"乡村美景"的天然魅力。这里既是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园",也是无数人心中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基层党员干部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应以"脚步"丈量每一寸沃土,以"镜头"捕捉每一份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美景,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描绘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镜头下的田园风光与朴实民风交相辉映,展示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胜景"。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是农村发展的根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守护乡村发展的"绿色引擎"。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基层党组织要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摒弃"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转而采用"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乡村的青山绿水不仅是风景,更是富民的宝贵资源。基层干部应当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打造符合生态条件的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让山川、田园、村落和谐共生,推动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镜头下的特色产业与科技创新交织成景,演绎出"物尽其用、科技兴农"的"发展胜景"。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改善居住环境,更是提升经济水平的关键一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科技的赋能作用,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让乡村的特色产业焕发新活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层干部要在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的平衡中,精确找到"特色优势",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挖掘本地的特色产品,如山地农作物、林果业等,并通过科技的力量将其产品化、品牌化,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只有让科技为乡村经济赋能,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
镜头下的人才引进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谱写出"群英荟萃、薪火相传"的"文化胜景"。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基层党组织要以"引才、育才、用才"为抓手,搭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一方面,要通过"引才工程",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激发基层农民的创新活力。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文化活动,将人才的智慧与乡村的资源相结合,打造出一批"工匠精神"浓厚的基层创业者,推动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同时,基层党组织应加强文化建设,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与现代乡村发展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既让村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价值。
聆听"大河弦歌"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9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五千年黄河奔流不息,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五千公里黄河九曲回肠,演绎着多姿多娇的山河颂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知责于心、践责于行的实际行动,以"领唱者"的担当凝心聚力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聆听"一水同舟共护河"的生态原声,聚多方合力"攥指成拳",在"众人合力志如磐,团结一心天地宽"中奏响生态保护"主旋律"。"黄河宁,天下平。"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奔腾咆哮的壶口瀑布,到宁静悠远的河套平原,从雄浑壮阔的兰州黄河铁桥,到古朴典雅的碛口古镇,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当黄河流域生态协同保护的推动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建立健全协同保护机制,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问题共解。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让生态保护从"单打独斗"向"聚指成拳"转变。
聆听"点绿成金向未来"的产业雅调,促绿色转型"腾笼换鸟",在"绿满山川金不换,青山绿水带笑颜"中奏响和谐发展"变奏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从"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再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系统推进......我们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讲好黄河流域绿色转型的动人故事,统筹"眼前"与"长远"、兼顾"数量"与"质量",制定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流域产业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化发展,实现"含绿量"与"含金量"的双赢。
聆听"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文明回响,扬文化自信"继往开来",在"书藏万卷传千古,源远流长韵味长"中奏响文化传承"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从"半坡文化"到"老官台文化",从"裴李岗文化"到"磁山文化";从粗犷豪放的"黄河号子"到"赛军舰"的"羊皮筏子",再到写满沧桑的"窑洞民居"......多姿多彩的黄河文明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黄河文化的传播使者,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强化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典籍研究、文物保护、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等方式,让黄河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要创新黄河文化宣传路径,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文化、走进黄河文化,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让黄河文化"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系统学、常态思、践于行让学纪"持续在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在抓实"方向盘"、重敲"警醒钟"、锻造"战斗力"中,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持续在线"。
在"一以贯之、深学细悟"中抓实"方向盘",让固本培元"持续在线"。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党纪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正确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提升工作、推动发展的实践。党纪学习教育越是深入,越要绷紧"思想弦",越是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贯穿始终。必须把遵规守纪内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拓展"学"的深度,紧抓党纪"严"的尺度,把理论从"书本"转移到脑中、心中。欲正人者先正己。广大党员干部熟悉掌握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既要立足理论又要看重实践,坚持温故知新、学新知新,学出高度、研出深度,念好纪律"紧箍咒"、系好规矩"安全带",在修炼党性、筑牢信仰中把党纪学深学透学活,厘清"可为"与"不可为"、"该做"与"不该做"之间的界限,才能避免"嘴上一套、脚下一套"学用脱节的现象。
在"对标自检、常省常改"中重敲"警醒钟",让作风建设"持续在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党员干部防微杜渐,当"吾日三省"反省内求,在"案中人""身边事"等反面案例中查问题、受警醒,实现从"触动一阵子"到"行动一辈子"的转变。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共十一章一百五十八条,每一条党纪的背后,饱含了党的告诫与嘱托。党的干部应常敲思想警钟、常紧纪律之弦,于"自我扫描"中"排查病灶",于"靶向治疗"中"直击痛点",以"纪"为器常作"刀刃向内"的剖析,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不断提升党纪学习教育的实效。
在"真抓实干、常践常成"中锻造"战斗力",让实干为民"持续在线"。要引导党员、干部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纪律,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焦裕禄、"一辈子克己奉公"的杨善洲、"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等一批批党员干部的生动事例无不诠释着一个深刻道理:铁的纪律是凝聚力更是战斗力。广大党员干部当立足主责主业,聚焦中心任务,以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做事,持续以铁的纪律、铁的规矩、铁的行动在乡村全面振兴、社区治理、抢险救灾等攻坚一线,"心贴心"为民服务,务实笃行以干成势,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笔"一"画"奋力谱写民生"新篇章"
9月11日,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听取甘肃引洮供水工程建设运行情况的汇报。总书记指出,"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习近平总书记的"甘肃之行",领悟足迹背后的"民生之大",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一"笔"一"画"奋力谱写"民生"新篇章。
执"问需于民"之笔,于"民之所忧,我必念之"处起笔,画"人民至上"初心卷,奋力谱写民生"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民生"跟着"民声"走,广大党员干部要持之以恒地"耳贴大地",问需于民,与田间地头的大爷"唠唠嗑",与家门口的大妈"拉拉呱","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要坚持不懈地"脚沾泥土",常走乡间路,常敲百姓门,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真正将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奋力谱写民生"新篇章"。
执"问计于民"之笔,于"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处运笔,画"以民为师"集智卷,奋力谱写民生"新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其始终从人民"忠言"中汲取智慧,砥砺前行,交出一份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好问则欲,自用则小",广大党员干部要甘当"小学生",以"学生姿态"拜人民为师,积极向人民请教,用好群众路线这一"制胜法宝"。要树立"亲身下河知深浅"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调研,从群众的"金点子"中获得思考,从群众的"忠言"中汲取智慧,才能在面对民生问题时做到有的放矢,谱写出民生"新篇章"。
执"问效于民"之笔,于"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处落笔,画"枝叶关情"为民卷,奋力谱写民生"新篇章"。"应该说满意不满意,还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关系到人民群众一些生活的,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项目、一些工程实施完成了,我们都会感到很满意。"1995年,习近平同志接受媒体采访,当谈到"工作中最满意的一件事"时,他这样说。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就业市场的稳定、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普及、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向前发展的"风向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身体力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练就过硬本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实干锻炼,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要始终牢记入党誓词中"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奋力谱写民生"新篇章"。
一如"纪"往"入脑、入心、入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党纪学习教育已进入尾声,但"总结"不是"终结"、"收官"不可"收劲",作为青年干部更要始终以扎实作风、务实举措让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写好正气浩然的党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