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159篇(第18/34页)
心中有责,以"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之姿彰显作为。治沙之难,方显责任之重。面对风沙,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十四载奋斗不息,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业绩都是干出来的,正所谓,事有千件,贵在实干,在新时代历史变革的大潮中,唯有实干担当,方能勇立潮头。广大党员干部要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摒弃搞"花架子"栽"小盆景"的心态,更不能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新使命需要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要拿出"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担当,知难克难、担责尽责,树立过硬的本领,在学中干、干中学,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打开思路视野、充实知识储备,从而跳出一域看全局,透过现象看本质,成为善作善成的多面手,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拼搏姿态,真正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过硬实绩。
致敬王永志:"铸"梦航天"箭"指苍穹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四人"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浩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完成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三件大事",5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祖国国防和航天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用一生诠释奋斗终身的执着。
致敬他"降三级,还要干",以"一片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之志淬炼"无私奉献"的报国之心。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王永志意识到"有国无防是不行的",早早便立下"提升国防实力,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在他的努力争取下,中国航天争取到首个国际合同,面对十分严苛的合同条件,领导对王永志说,"你要搞砸了降你三级,你还干不干",王永志丹心未泯创新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创造了18个月研制一枚新型大火箭的奇迹,也为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向王永志致敬,致敬他敢于挑担子,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紧相连,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罚"的斗志锤炼强国之器,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尽显人生风采。
致敬他"解难题,破困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进取之志淬炼"攻坚克难"的建功之心。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面对国际上的技术封锁与国内的重重困难,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委以重任,从载人飞船的突破,到空间实验室的建设,再到组合式空间站的部署,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迎难而上,解难题、破困局,把中国人送进太空安全地返回祖国大地,让中国航天事业在短短十年间跨越了国外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震撼人心的"中国奇迹"。向王永志致敬,致敬他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始终以主人翁责任担当意识勇挑重担、起而行之、不畏困难、全力以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不断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取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成就。
致敬他"有责任,有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成事之志淬炼"我将无我"的为民之心。王永志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提出严格执行从源头查找问题的"归零"制度,明确不带任何隐患上天是"归零"的核心,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一直是安全的"是中国特色载人航天发展道路上的骄人成绩,更是宝贵经验。向王永志致敬,致敬他大胆创新赢得主动,又严谨细致锐意进取,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责任、有担当,立足党的事业需求和广大人民期盼,敢于走出封闭的体系、跳出思想的禁锢,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把提出的载人航天"三步走"构想演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用一辈子完成组织交给他的使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追寻"英雄之光"谱写全面深改"鸿篇巨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如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广大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当追寻"英雄之光",筑牢忠诚之魂、涵养奉献之心、砥砺奋进之力,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用心用情用力谱写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鸿篇巨制"。
追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光",以"坚定不移、忠贞不贰"的赤诚之心谱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初心篇"。忠诚如磐,使命在肩。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王成......无数英雄豪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何为忠诚"。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广大年轻干部要胸怀远大理想,筑牢信念基石,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险挑战面前无所畏惧,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当中,在"许党报国"中诠释赤胆忠魂。
蘸墨"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之光",以"无私无畏、忘我付出"的大我之境谱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宗旨篇"。从"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用一生照亮大山女孩梦想"的"燃灯校长"张桂梅;从"绝壁凿'天渠',壮志凌山河"的"当代愚公"黄大发,到"建设家乡,让更多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的"扶贫之花"黄文秀......无数英雄模范以"一辈子的奉献和坚守"诠释了"燃烧自我,奉献人民"的赤子之心。"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广大年轻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这条铁律,以"时时放不下"的责任心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心事",以"百姓笑颜"换"事业荣光"。
追寻"追风赶月莫停留"的"奋进之光",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之姿谱写"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逐梦篇"。从耄耋之年仍"躬耕"公益一线的"党的女儿"田华,到离休不离岗、仍然坚持坐诊的"窑洞医生"路生梅;从93岁高龄仍坚持走上讲台传播红色历史的"战斗英雄"黄宗德,到年逾九旬依然到田间地头"研究小麦"的"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生命不止,他们奋斗不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广大年轻干部要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主动投身到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维护稳定第一线,真正撑起"一片天"。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刷新赶考"成绩单"、续写逐梦"新传奇"。
从"六尺巷"到"科学城"绘"皖美篇章"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考察,先后前往了安庆市桐城市的六尺巷与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书记的足迹为我们深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了生动注脚。从"六尺巷"的古韵悠长,到"科学城"的璀璨星河;从改革开放的东风浩荡,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总书记的考察如同"定盘星",不仅带来了弥足珍贵的考察经验,更是让我们在思索与践行中锚定发展的崭新"坐标",为广大党员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实践指南。
文化之基、和谐之魂,以"六尺巷精神"涵养"和为贵"的社会风气。"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庆桐城市那看似狭窄的六尺巷中,这句传颂千古的话语承载着无尽智慧,不仅散发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的有力指引。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礼之用,和为贵。六尺巷所蕴含的"和为贵"精神,恰是新时代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六尺巷精神"的精髓要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群众矛盾时,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运用"调解"的智慧,如庖丁解牛般巧妙化解矛盾,用真诚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青年干部当仁不让,要让六尺巷的谦让精神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润滑剂",让和谐之花绽放在每一个角落。
科技之翼、创新之魂,以"自立自强"铸就"科技强国"的辉煌篇章。合肥滨湖科学城犹如一颗科技新星,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总书记的指示是对国家科技创新路径的明确指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乃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走遍世界的"硬通货"。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我们当有"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的豪情壮志,勇于探索未知的科技疆域,攀登巍峨的科技高峰。党员干部们应当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将科技创新之力,化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如"精卫填海"般全力以赴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精心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激发无限活力,像"伯乐相马"般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梦之队",为"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改革之潮、开放之门,以"内陆新高地"引领"区域协调"的发展潮流。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总书记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这是总书记对安徽的深情厚望,更是对全国内陆地区的深刻启示与鼓舞。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清晰地向我们昭示,内陆地区绝非发展的"洼地",而是充满希望的崛起"高地"。能孕育出无限活力,成为引领发展潮流的"弄潮儿"。尤其在新发展格局下,内陆地区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精神,持续深化政策研究,精心雕琢改革方案,确保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着每一寸发展的土地,结出"累累硕果"。同时,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打开国际视野,在全球化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城乡之融、振兴之路,以"乡村振兴"绘就"美丽安徽"的壮丽画卷。乡村振兴绘就的美丽画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这一话语不仅饱含着对乡村发展的殷切期望,更蕴含着对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时代课题的布局。乡村振兴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基层干部应加强现代农业的"根基"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的"沃土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让"绿色富农"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推动乡村富民产业"芝麻开花节节高",让县域经济"如虎添翼"。党员干部们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头号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图"与"施工图"。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粮草"与"兵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添"红色资源"助燃剂让党员教育"星火燎原"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了陈城镇澳角村、谷文昌纪念馆和关帝文化产业园,了解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卷轴徐徐铺展,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映入眼帘,峥嵘岁月,"革命先烈"枪林弹雨、保家卫国;求索年代,"钢铁战士"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发展时期,"先锋模范"夙兴夜寐、鼎新革故,让今日之中国如璀璨明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历程,基层党组织要把"运用"当成最好的"传承",在党员教育中添"红色资源"助燃剂,让党员教育"星火燎原"。
"微视角"聚焦"新鲜事",以"红色资源+时事热点"点燃"内容助燃剂",备课环节做"加法"让创新理论"春风拂面"。"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理论学习是党员教育的基础,要想打通党员教育"任督二脉",就要扎稳理论学习"马步"。但要想马步扎得好、扎得稳,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将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用于日常座谈、平常访谈之中,深入摸准广大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所需",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寻求理论学习"新解"。基层党组织要"不走寻常路",变"传统课堂"为"游学讲堂",系统整合身边的红色博物馆、英雄事迹陈列馆等"红色资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基层干部研发"精品课程",引导基层干部在"红色场景"中对党的创新理论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还要"微视角"聚焦基层干部的"关注热点",在"精品课程"体系研发中将与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相关的"时事热点"纳入党员教育之中,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助力他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重点内容产生更好的理解,达到从"声声入耳"到"字字入心"的效果,为其在乡村振兴远征中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云平台"抓准"兴趣点",以"红色故事+多元模式"点燃"形式助燃剂",授课环节做"乘法"让初心使命"厚植于心"。要想在学习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抓准广大基层干部的"兴趣点",就要在形式上"拓新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新型媒介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基层党组织既要守"传统课堂"之"正",又要创"新型课堂"之"新",在"线下讲堂"与"云端课堂"的双向互动中将"经典理论"和"精华论断"变成"妙趣横生"的"幽默故事"和"耳熟能详"的"榜样案例"。"线下讲堂"要活用亲历战争风云的"老红军"、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故事"、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影像"和"革命文物"等资源,采用"快板说理论""戏曲唱故事"等方式"导入"党的创新理论;"云端讲堂"要借智"直播互动""云端推广""视频交互"等先进科技,将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王进喜、黄大发、张桂梅等先锋人物的"红色故事"以"图文""漫画""视频"等形式分享给基层干部,引导他们把与日常生活、时代发展、乡村振兴息息相关的理论知识"学深""学透""学实",释放出党员教育的"乘倍效应",助力他们在"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中砥砺"初心"、明晰"使命",奔向高质量发展的"远大征程"。
"切民生"关注"百家情",以"红色基因+为民践履"点燃"应用助燃剂",课后环节做"减法"让实践步伐"步步坚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党员教育"落地生花",要锚定"为民践履"落脚点,让"踏雪留痕"的实践步伐"步步坚实"。基层党组织要在党员教育中"环环相扣",既抓"课前""课中",还要把"课后"工作"做生动""做细致",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在血脉中"持续涌动"。要持续拉伸党员教育的"延长线",将"服务的窗口"搬到"山水田园""工厂车间""百姓庭院",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为群众办实事"中将"实事办好",将"好事办实",做到以"回声"予"呼声",在"多走一步""多挖一锄头""多办一件实事"中将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各个击破,做到"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切实做好"为民践履"的"全过程",真正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变为"幸福账单",将"课后应用"的"减法"作出"质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让党员教育的成果落于实践、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