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党建文稿汇编(39篇)(第6/3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39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80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指示精神具体体现在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之中。党中央不仅对北京提出问题,也给予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风雨无阻、砥砺前行"。

(一)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北京工作高度重视。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察,看望科研工作者和师生并座谈,了解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这一次集体学习一改往常,将"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进行全面考察,到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详细了解北京的规划布局和发展变化,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到雨儿胡同了解百姓对老城区改造的看法,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了解北京加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水环境、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水平等情况,到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听取北京交通工作汇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

考察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北京市的工作汇报,并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5点要求。一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十分清晰,明确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定位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都"与"城"的辩证关系。北京与上海、深圳、广州一样,同属于超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北京是首都。所以,北京城市发展必须服从首都功能定位,我们逐步开始了由北京发展向首都发展的转型过渡。"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在第六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北京不仅要成为全国城市的典范,还要成为国际首都城市的典范。

二是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三是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摊大饼"式发展属于早期发展模式,若不加以遏制就会出现"大城市病"。为了让城市合理发展、合理布局,使城市更加符合首都发展的要求,党中央要求我们必须遏制"摊大饼"式发展,改变单中心发展的格局。根据党中央决策,北京市全力打造城市副中心,推动雄安新区的建设。

四是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这也是我们转型的方向,由城市管理向大城市治理转型。大城市治理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强调科学化、精细化。北京要为全国的大城市甚至是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提供北京经验,成为全国示范城市。

五是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2014年北京承受着相当大的空气质量压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北京产生深刻影响,北京逐渐由北京发展向首都发展转型过渡,由从前"摊大饼"式的快速扩张发展,逐渐开始强调突出首都核心功能。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并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在这个问题上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围绕迁得出去、落得下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这些问题都是百姓关切的身边事,不能只是简单依靠行政手段加以解决,而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考察为北京城市发展指明转型的方向,要求我们在重视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首都功能的发挥,城市建设要服从于首都功能。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作出批复。第七版城市总体规划意义非凡,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二是这版规划属于长期规划,要统领北京长达20年的发展。

批复共十三条,第二条指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要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第一个关系是"都"与"城"的关系。我们过去强调的城市发展更倾向于北京发展,要在逐步转变为首都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第二个关系是"舍"与"得"的关系。北京必须减量发展、疏解功能,牵住"牛鼻子"。第三个关系是疏解与提升的关系。"舍"指的便是疏解,"得"指的是城市提升。城市提升一定要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开展。第四个关系是"一核"与"两翼"的关系。"一核"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两翼"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要将首都核心区承载的非首都功能逐步向外疏解。

只有处理好这四个关系,做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首都功能,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即"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

"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明确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从那时起,北京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更加明确了,基本形成了首都发展的核心要义,即突出"四个中心",处理好"四个关系",履行"四个服务"。

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委书记蔡奇就《建议(审议稿)》向全会作说明并讲话。全会强调,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未来首都发展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

我们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将每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在由城市发展、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的过程中,牢牢把握首都功能的发挥。

(二)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后,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具体要求。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所谓"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指的是过去我们只关注单个城市的个体发展。未来规划城市发展时必须要考虑区域的协同发展。北京要推动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首都功能。

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城市布局、空间结构优化非常重要,北京通过疏解功能推动雄安新区的建设,这就是城市布局的变化。

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北京的环境治理不能仅仅依靠北京,还需京津冀协同起来,这几年北京环境治理取得这么大成就,其中不可否认周边地区的努力。

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纲要》明确了京津冀整体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第一,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就表明党中央要求北京不能仅作为单一城市发展,而是要成为城市群的牵头城市。第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京津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京津两市过于"肥胖",而周边的河北却过于"瘦弱",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要在这样大差异性的区域形成协同发展,并形成全国改革可以借鉴的经验,这是党中央对京津冀的第二个整体定位,也是党中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殷切期望。第三,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推动发展的是珠三角,然后是长三角,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新时期,京津冀要成为全国发展新的发动机,因为京津冀的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较强。第四,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京津冀面积达21万多平方公里,河北一省面积就有18万平方公里。三地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工作要协同推进,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供其他城市群借鉴。这份规划纲要有助于推动北京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

《纲要》还分别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定位,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动三地错位发展。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天津港当之无愧。滨海新区要担负起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建设。河北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的转型压力较大,河北要由以前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转变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河北承接了许多从北京疏解的大规模市场,作为其成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的基础。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是指河北在保留绿色钢铁的基础上,淘汰一些落后产能。河北省在东部沿海地区属于较为贫困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是党中央对河北给予的厚望,希望河北能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为全国做出榜样。河北面积很大,包围着北京和天津,河北的环境改善是京津两地环境改善的基础。所以,河北还应成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

这一转向与前两个转向有着密切联系。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必然会涉及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必须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北京作为首都城市,依托首都资源,吸引诸多要素集聚。很长时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给了北京发展较强的动力。突出首都发展,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北京必须疏解功能,形成北京新的发展格局。

过去我们重增长,现在要看质量;过去我们重速度,现在要讲效益。过去五年来,北京严格落实"双控"及"两线三区"要求,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双控"指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两线"指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区"指生态控制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北京必须守住"三条红线",即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北京市人口总量上限不能突破2300万,要扩大绿地面积,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北京减量发展,减的是人口,减的是对资源的浪费,扩大的是城市的绿色空间,给城市留白增绿,让城市更加舒适。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从2014年开始公布北京市的产业禁限目录,2015年和2018年分别调整了一次,2022年再次调整。北京发展一定要符合首都发展的方向,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从严调控的采矿、制造、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下降。

推动减量发展,我们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北京在人口控制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7年开始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北京人口上限是2300万,现在基本控制在2100多万人。

由于进行减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使得一些长期集聚于北京的资源流向其他地方,北京减量发展面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5年来,北京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近2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640个,2014年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分别累计近3000家、1000个。

北京的转型疏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河北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4771个、产业活动单位9045个,累计签约批发市场商户4万多户。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落地河北省单体体量最大的项目,自2016年量产以来,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整车产量已累计突破55万辆,产值超过400亿元,纳税超过25亿元。在过去,这是北京的纳税大户,现在到了河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北京的财政压力。

北京顶住了压力,接受了考验,2021年逐渐形成经济的内生动力。2021年北京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达到40269.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4万元,保持全国各省区市领先水平。2021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32.3亿元、增长8.1%,好于年初预期。可见,北京正逐渐爬坡过坎,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四)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

城市管理到超大城市治理是一个过程,城市发展目前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也在快速扩张。过去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式已无法有效应对现在快速发展的形势,必须用治理的理念和思维推动问题的解决。

城市治理与管理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区别就在于人民群众的参与。要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政府就要和人民群众共同治理城市。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城市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北京不仅是超大城市,还是首都,北京治理形成的经验可对全国城市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指出:"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既是对上海提出的课题,也是对北京提出的课题,因为上海和北京都是全国的标志性城市,而北京更具转型的迫切性。

过去五年,北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城市治理方面都做了什么工作?蔡奇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这都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以前一些地方的街道上会堆积很多垃圾,现在的街道非常干净。在人民的理解、支持、参与下,我们在短时间内成功推广了垃圾分类并取得经验。我们还开展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打造了一批"有里有面"的精品街巷。我们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北京紧扣"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和市民"五性"(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需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民生实事,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是大工程,北京市各级领导不仅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北京的环境才得到了明显改善。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下降的幅度非常高。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市民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水环境改善令我们印象深刻,尤其是永定河和密云水库的恢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蓄水量持续回升。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正在逐渐形成,这既离不开城市精细化治理,也离不开从城市管理到超大城市治理的理念转变。

这"四个转向"正推动着北京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更有利于突出首都功能,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蔡奇同志在报告里将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归纳为十一个"五年来",其中前十个是北京开展城市工作重点落实的,第十一个是北京作为首都完成党中央交付的任务。第一,五年来,我们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第二,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第三,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第四,五年来,我们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向前。第五,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第六,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城市面貌发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变化。第七,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与活力明显增强。第八,五年来,我们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第九,五年来,我们全力防范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首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第十,五年来,我们切实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第十一,五年来,我们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合格答卷。

蔡奇同志在报告中总结了走过五年奋斗历程的共同体会。一是必须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二是必须牢固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三是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首都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四是必须大力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五是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六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七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三、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坚决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会议

北京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首都建设阶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阶段是首都经济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委提出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第三个阶段是首都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市委鲜明提出首都发展,突出首都功能建设及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使北京更好履行首都职责和使命。

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提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判断。牢牢把握"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在"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和指示建设首都。

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标准是首善。首都城市要为全国做出榜样,北京历来以高标准要求自己,1955年第一次召开党代会时便提出要用可能达到的最先进的标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来作为努力的目标。此次党代会更是提出"首善之区要率先示范,立标杆,树旗帜"。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改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这与北京市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保持了基本步调一致。"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共提出六大提升,此次党代会提出七大提升,分别是首都功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显著提升、首都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作为一个老党员,在这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不断走向富强,希望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永远领导中国人民向着更加伟大的目标前进。谢谢大家。

李明伟: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22-07-1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对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擘画。

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给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

第一,世情的深刻变化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些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纷纷失去了执政地位。这样的教训告诫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一再警示,任何政党,一旦丧失民心,都逃脱不了被人民抛弃的命运。苏联共产党在只有2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拥有200万党员的时候,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在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可以看到,执政党如果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执政地位。总结这些失败教训,我们党清醒地意识到,要勇于自我革命,并且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

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第二,党情的深刻变化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执政70多年后的今天,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更好条件,但党内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新时代,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好,就必须打好基础。《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493.6万个。也就是说,四百多万个党的基层组织,构筑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坚实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依然繁重和紧迫。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