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建评论汇编(13篇)(第2/3页)
兜好底线纾民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兜牢民生底线是党和政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持续做好教育医疗、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基础性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全面掌握困难群众底数,统筹多方资源,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更及时、更有效、更全面的帮扶机制,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内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和管党治党规律,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4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账,"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指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把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摆到突出位置,持续开展扶贫领域和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监督保障党中央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不断夯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进基层减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不断增强全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经过不懈努力,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得到人民群众充分认可、衷心拥护。
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深入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清除一切腐败分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2020年底,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95.8%的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遏制腐败充满信心,比2012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事实证明,反腐败是一场顺应人民期盼、真正赢得党心民心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党更加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
"过去我们践行'上海精神'取得巨大成功,未来我们还要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把握时代潮流加强团结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上合组织成长壮大积累的一系列重要成功经验,深刻阐明新形势下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5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引发热烈反响。
今年是上合组织宪章签署20周年和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如今的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和多个对话伙伴,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政治互信、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上合大家庭"不断壮大,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正是因为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实践充分证明,"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上海合作组织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
大力弘扬"上海精神",必须勇于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阴霾未散,局部冲突硝烟又起,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无论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还是战胜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重要建设性力量,上合组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唯有坚守上合组织的初心使命,自觉肩负起维护亚欧大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职责,才能共同创造亚欧大陆的美好未来。
大力弘扬"上海精神",必须不断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加大相互支持""拓展安全合作""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坚持多边主义"5点主张,进一步擘画了上合组织的发展蓝图、指明了成员国深化合作的前进方向。面向未来,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深化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共同参与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广电等领域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零和博弈和集团政治,上合组织发展必将行稳致远,为维护亚欧大陆以及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注入正能量、创造新活力。
心有所向,路必不远。各国一道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大力弘扬"上海精神",共同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美丽的美好家园,就一定能够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中,展现更大的上合担当、汇聚更多的上合力量。
传承革命精神坚持铸魂育人
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动力。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必须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从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铸魂育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以崇高信仰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又有无数共产党人坚持崇高信仰坚贞不渝、坚守理想信念矢志不移,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无私奉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进程中,孕育形成了与党的奋斗相统一的革命精神,为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丰厚滋养和生动素材。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革命精神形成的基础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革命精神的凝练、培育、总结、宣传、推广,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让广大党员群众更加科学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用崇高信仰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坚定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是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必由之路。
以人民立场铸实人民至上的理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理念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是革命精神的鲜明属性。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团结带领人民铸就辉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教育、就业、健康卫生、社会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持续用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使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样化需求,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真理追求铸强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我们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革命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把准时代大势,回应时代课题,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和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必须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国之大者",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把握国内国外大势。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变为现实奠定坚实基础。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不懈狠抓作风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用心,也要用情,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实现并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实事求是方法原则不仅体现在党对总体宏观格局的把握上,也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上,体现在各方面的具体事情中。
以爱国主义铸牢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爱国情怀是革命精神的内在品格。以革命的爱国主义铸牢深厚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精神密码。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带领人民不怕牺牲、历经艰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史篇。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石油开采铁人精神,到"人造天河"红旗渠,再到"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等等,涌现出成千上万劳动模范和英雄群体,展现了无数共产党员的兴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三者融为一体,带领人民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爱国主义、爱国情怀激发人民磅礴的精神动力。新的赶考路上,应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融入教育体系之中,持续加强"四史"教育,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发挥先进典型在爱国主义实践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发现、发掘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把爱国奋斗精神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照身边的榜样找方向、找差距,让爱国成为自觉行动。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弘扬爱国主义保驾护航,加大对蓄意破坏爱国主义教育错误言行的打击力度,切实营造弘扬爱国主义的良性生态。
以高尚情操铸造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革命的高尚情操铸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党的时代品格。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了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一批批道德楷模、榜样人物和先进集体,成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订和颁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坚持德法共治,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支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的赶考路上,应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道德建设,引导党员群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广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德法兼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通过法律实施来体现价值观和道德要求,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守住道德底线。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倡导知行合一,做真诚的道德践行者。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强化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自律意识,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当前,思政课建设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前不久,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别,体现了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这就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同时也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面对这样的实际,"大思政课"是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应当力求在破解难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需要大格局。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同时,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还要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大思政课"之大,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一方面,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把思政课堂搬到更多现实场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为青少年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另一方面,拓展工作格局,整合多方资源,扩展课堂半径,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形成启智润心的育人整体氛围。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必须善用"大思政课"。凝聚众智、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百分百的豪情,增强政治定力。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把握大局大势,紧密结合实际,凝神聚力、狠抓落实,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员干部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带着信仰、感情、责任学,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将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
以百分百的激情,扛起使命担当。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将责任与使命牢记于心,内化于行,做勇于担当的时代先锋,在困难面前昂首阔步,压力之下负重前行,积极投身于干事创业的浪潮之中,用心用力把工作做好、让事业出彩。要永葆初心使命,发扬吃苦耐劳、担当作为、勇往前行的品格,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经住各种考验,把担当扛在肩上,面对发展大局敢于决策,面对矛盾困难敢于破局,面对机遇挑战敢于出手。要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保持一往无前的斗志和姿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始终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凝聚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强大力量,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以百分百的热情,激发为民动力。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架起民心之桥,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记心上、把群众的冷暖放心头,用真心真情干好每件小事,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最后一公里",铸就牢固根基,凝聚前行力量。只有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学习要有"学到底"精神
学习,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十分重要。习主席深刻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学习呢?早在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提出,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学到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说到了关键和根本。人们钻井,总说要"钻到底";调查问题,总说要"一查到底";带兵打仗,总说要"打到底"。所谓到底,就是直到尽头、见根见底。我们抓学习,只有"学到底",才能学出成效、学有所获,从而受益终生。
延安时期,部队和地方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普遍不高。可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要真正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肩负起历史使命,没有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基于此,面对一些干部打仗和工作繁忙,以及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毛泽东明确提出"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认为"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并强调"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就是这样要求用"挤"和"钻"的办法以及"学到底"的精神来学习,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党员干部得到很大的学习收获。"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在谈到这一时期的读书学习时情不自禁地说:"握筹愧乏治平策,励志惟存马列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在创新,知识在更新。今天的党员干部面临的学习任务同样现实而迫切,我们必须以"学到底"的精神抓学习、促学习。惟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跟上理论创新的步伐,从而以良好的素养完成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