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党课讲稿、理论文章汇编-127篇(第22/36页)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党在领导和建设人民军队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指导理论,引领我军不断发展壮大。进入新时代,习主席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创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全军要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突出学好习近平强军思想,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把握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悟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生动实践,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洞察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和战略环境,对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提出明确要求,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邃视野和非凡智慧,为我们把握机遇、科学有力应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判断形势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准确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战略性举措,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艰巨繁重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国际形势剧烈变化,我们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奋发作为,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三个维度把握时代特征,从"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五个方面审视我国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体现了鲜明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为我们科学把握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等加剧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就要保持战略定力,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强化战略运筹,清醒看到机遇和挑战是密切联系的,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充分运用好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夺取新胜利。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刻领悟其中的主旨要义、明确要求和方法论指引,全面把握时代特征,以更强烈的历史担当、更精准有力的举措,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不断推向前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作出广东贡献。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党课讲稿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与共的价值纽带。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是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和2020年10月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强调了"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这一系列讲话中,习近平明确阐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的,超越了国家、民族、党派等具体主体的差别,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起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区别在于:一方面,西方宣扬的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忽视了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实现民主、自由的方式必然有其国家、民族的具体特色和选择,因而把不具备"普遍性"的特殊性、具体性的东西当作"普世性"的价值来追求。
例如,美西方国家以多党制、三权分立、一人一票作为民主的标配,并以此作为普世价值来抨击他们认为不"民主"的国家,其根源在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及其导致的傲慢与无知。这就是把达到民主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混同为"民主"本身。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一样,实现民主也可以有不同的道路、途径和方法,即"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但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却没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智慧,因而把目的和达到目的的途径、方式混为一谈。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同样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另一方面,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所建立的基础不同,因此其具体的内涵、要求和普适性也有所不同。
现代西方的普世价值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思潮皆以"理性的人"为出发点,强调正义就是符合普遍性规则的行为,并强调通过合理制度的建立来保证人权和自由。但是,不同的哲学学派从不同的前提和概念出发,却得出了关于"正义"的不同理解和评价标准。例如,伦理利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按照能最大化地满足个人利益的规则而行为";功利主义则认为,"我们应当按照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规则而行动";康德的义务论则提出,"我们的义务就是要按照那些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而行动";新自由主义则强调,"我们应当按照建立在每个人都能够同意的契约之上的公正原则来行事"。以上这些理论在西方社会都有广泛的影响,结果是西方社会生活的无序与混乱。特别是当涉及现实中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时,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纷争,这不仅会导致社会共同道德信念及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缺乏,使人们无所适从,还会进一步撕裂社会,激化矛盾。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A·麦金泰尔在其《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中对西方社会的这种现状提出了批判。他指出,一方面,西方只是注重正义的规则设计和制度建设,而忽视了个体美德的培养;另一方面,西方有关各种正义的理论以及各种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前提出发得出了关于"正义"的不同标准,那么到底应该遵循哪一种标准来评价人的行为呢?
西方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多元且混乱,在社会层面就表现为面对同样的问题或选择,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价值学说给予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出现了墨子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状况。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种社会大众可以共同普遍奉行的道德观,那么当社会上有一个人时,就有一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有两人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点;而当社会上有十人时,就会出现十种不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结果就会使人们以"我高兴,我愿意,我喜欢"作为选择自己行为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社会的年轻人中普遍流行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口号。美国曾经对8000名中学生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其中有71%的人曾经考试作弊;68%的人曾经动手打人;35%人曾经在商店里偷东西。但是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的道德高尚吗"时,出乎意料地居然96%的中学生都选择了认为"自己的道德高尚"。这就是"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的思想所导致的混乱,甚至不以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为耻。这就使得西方所提倡的所谓"自由"成了"自由放任"的同义词。在处理国际关系和世界事务中,美国及西方国家强权主义、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我行我素"的对外战略显然是这种"自由"观的产物。显然,这种价值观无论在其国内还是国际,都不是普世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当今世界,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行径,任何搞霸权、霸道、霸凌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仅根本行不通,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中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谓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纲领性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14日《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重要讲话中也曾引用古人"文者,贯道之器也""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说明文以载道、以文铸魂的重要性。这里的"道",与"道可道,非常道"中作为终极旨归意义的"道"的含义是相同的。中国古圣先贤所提出的道德观、价值观都以是否符合"道"为标准。因此,认识"道"就显得非常重要。
求道的方法与求学不同。《道德经》中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xx,xx而无不为。"古圣先贤正是通过xx、无知的方式达到了无所不为、无所不知。这与西方人求知识的方法截然不同。在求知的过程中,即使知识再丰富,但只要有知,就会有所不知,就不可能达到"全知"的境界。而圣人用心如镜,其"无知"的心境,犹如镜子一般光明洁净,本身没有任何图像,但谁来都可呈现其相。镜子起作用所达到的状态就是"无所不知",而其自身仍保持一尘不染,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这说明,中国古人所求的"智慧"与西方人所求的"知识"不同。"智慧"是圣人去除思虑而后达到的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来如是的境界,因而可以达到"无所不知"。而知识则是通过人的思维想象、逻辑分析等设计而得来的。
不仅如此,中国古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人人都具有成圣成贤的潜质,通过学道都可以找到智慧、成为圣贤,因此"无所不知"也并非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目标。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全知"的上帝却只有一个。因此,用西方求知识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用"为学"的方法来"为道",在方法论上就已存在相当的困难。
中国古代的圣人通过"涤除玄览"等方式很早就成为得道之人(这种得道之人在儒家称为圣人,在道家称为"真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命题,这就是"道"。按照"道"即"一体"的宇宙观来行为就是有德之人。故《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所谓有德之人,就是"得道者多助""顺天者昌"(天即天道自然的规律)之人。孔子在体悟"道"的基础上,把圣人的"德"用一个"仁"字来概括。因为仁是道的显现,建立在对"天地万物为一体"之道的体悟上,因此又被称为"一体之仁"。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在这种"一体"的观念影响下,父与子、夫与妇、君与臣、兄与弟,乃至朋友、国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一体的思维方式下,中国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仍然保持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使得中华文明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而得以延续至今。
可见,中西方在求道与求知上的方法论的不同也导致了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分歧。西方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二元对立"为主要特征: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等等。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渗透到方方面面,于是父子、夫妇、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乃至兄弟、朋友、企业、国家之间都成为彼此对立的关系。所谓的竞争观、修昔底德陷阱、零和博弈等概念和理论,都是基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而产生。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君仁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互利双赢、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理念,不可避免会导致误读与误判。
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在绝大多数的历史阶段都遵从了古圣先贤"志于道"的发展方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采取了"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坚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观,实行了圣贤仁政的政治理念。这种"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世界观、道德观、政治理念渗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国传统政治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军事、外交等制度与政策,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是建立在古圣先贤对"道"的体悟以及"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之上,奠定在古圣先贤观察天地自然之道、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人伦大道的基础之上,而非抽象的人性基础之上,也就是《周易》中所讲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使得"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了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如以和为贵、好战必亡、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和平之道,全面、协调、共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天道无私、天下大同的公平意识,重义轻利、义即是利的正义理念,经济上富民利民、政治上听民重民、文化上教民导民的"以民为本"的民主思想,道德即自由的自由意志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利益的实践中去。"这说明,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适用于中国或者一部分国家,而且适用于整个人类。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不同国家、民族、政党、宗教共同追求的价值,也是各个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处理好相互关系的价值准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必将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在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彰显法宝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统战工作是各级党委必须做好的分内事、必须种好的责任田。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的各项规定要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广泛力量支持。
一、树立大统战使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服务的。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程,正是党坚守初心使命,不断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攻坚克难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程。
新时代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使命意识,把统战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认识和把握、谋划和思考,自觉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统一战线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全党做统战工作的局面,为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提供坚实政治保证、组织保障,最大限度把各方面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秉持大统战为民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面对的是特定的社会成员,涉及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各界别,具有特定的社会代表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新时代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最大限度增进思想政治共识、凝聚向心力量。必须深刻认识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对统战对象有例外,践行党的为民宗旨不能对统战对象打折扣,要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工作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利益协调和社会整合机制,增强统一战线团结、教育和引导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保障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政治、经济各方面利益充分实现。
三、坚持大统战主题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促进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主题主线。
新时代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做到在重大原则和立场上保持定力、固守底线,敢于批评教育、敢于斗争,把加强思想引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增进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一致性,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发展多样性。必须依托大统战工作格局,树立社会化、平台化、项目化、品牌化、网络化的工作理念,探索"组织起来"的新载体、新模式,加强与统一战线成员的线上线下联系、沟通与协同,系统构建统战性社会组织网络,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包容性、提升引领力,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拓展和增强统一战线主体力量,推动统一战线形成和而不同、活而有序的生动局面。
四、聚焦大统战制度体系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广泛凝聚共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都与统一战线息息相关。健全完善统一战线制度体系,既是统一战线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统一战线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贡献力量的迫切需要。
《条例》的修订发布,对于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必须以《条例》为基本遵循,逐条逐项对照《条例》规定,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并系统梳理统一战线各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将其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通过不断健全完善保障有力、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统一战线制度体系,助推制度优势加速转化为治理效能,以统战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之治贡献力量。
五、强化大统战理论建设。实践证明,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特点,这给做好统战工作增加了新难题、新挑战,对开展统战理论创新提出了更多新要求。
新时代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断深化对统战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推进统战理论政策创新。发挥统一战线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加强宽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的统战文化建设,以统战文化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为统一战线的长远发展提供深层文化支撑。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的社会化、组织化、复合化水平,系统推进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探索构建统一战线学科体系,不断提升研究能力水平,增强研究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推进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彰显新时代统一战线法宝作用。
夯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代表履职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大代表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栗战书委员长通过召开代表座谈会、调研考察、执法检查等方式,深入代表联络站指导工作,推进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
各级人大设立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等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平台共22万多个,五级人大代表都参与其中,成为闭会期间代表联系群众开展履职活动的主阵地。
加强代表家站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许多省(区、市)人大出台了加强和规范代表家站建设的文件,代表家站按照有固定活动场所、有专项活动经费、有工作人员、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有活动记录、有代表信息公示栏的规范化建设目标扎实推进。
基本实现代表家站全覆盖五级人大代表。按照勤俭节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便于联系的原则,推进代表家站建设,许多地方已建到社区、村组。北至黑龙江漠河北极镇,南至海南三沙永兴岛赵述岛,都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点。浙江、辽宁等地把联系群众的窗口延伸到田间地头、广场、公园;甘肃敦煌在人流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地方设立"代表联络点";河北正定、山东高唐把代表联络站设在大集上,组织代表赶集"摆摊"。
丰富了代表进站活动方式。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要求各选举单位推动全国人大代表就近就地参加代表家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各地普遍开展"代表进社区""统一接待日"等活动,山西、浙江、福建、山东、湖南等地领导干部代表带头进站接待群众。江苏、江西、广西、重庆等地综合考虑选区大小、代表人数、代表工作和居住地等因素,将本行政区域内各级人大代表统一编组进家站,统一开展活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效应。
拓展代表家站汇集民意民智功能。依托门户网站等信息平台,推进线上服务全覆盖本省(区、市)各级人大、人大代表和代表联络家站,实现各级人大代表移动履职、与群众实时互动。浙江、河南、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建立网上代表联络家站,实现代表联系群众线上线下相补充。广东建成代表履职支撑保障体系,具有在线交流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代表反映群众意见交办一键通等功能。呼和浩特市探索专业代表小组、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之家"相互融合的途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