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党课讲稿、理论文章汇编-127篇(第24/36页)
"四个关系"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面临的时代课题是革命党人如何处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关系问题。基于殖民主义导致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越来越突出,基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自主、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大、小民族,即俄罗斯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问题。为此,列宁提出既要反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但重点是反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面对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作为当时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主要关系之一,指出"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纠正了极"左"思潮将民族问题的实质定为阶级问题的错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命题,指出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此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得以逐步丰富,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完整表述。党中央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重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将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的重要论断。他在强调做好56个民族的团结,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的同时,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把56个民族层面的团结问题提升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础上增进共同性、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各民族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及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要重视物质的力量,也要重视精神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科学系统阐明了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处理好民族关系,破除了当前许多思想的迷雾和认识的误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只有把握好这"四个关系",才能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实现"四个必然要求"。
"四个关系"的重要论断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民族工作"四个关系"的重要论断,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主线地位。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工作层面,对于如何把握好"四个关系",思想上仍然存在不统一、不一致的地方。一些地方和领域在不断强化民族个性、民族意识和民族差异的同时,淡化了民族发展过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在民族关系实践中的导向性作用;有的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有的将中华文化窄化成传统文化,甚至窄化成儒家文化;还有的将汉族传统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思想上的不统一,必然导致工作上的方向不明,也必然难以应对民族工作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
二是有助于深刻理解"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思路。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二个必须"对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出了精辟概括,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众从传统聚居区进城打工、经商、求学,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前所未有。各民族群众都渴望走向美好生活,都渴望公平公正。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而民族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政策却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这些政策符合当时实际,但在今天看来却是"过时的"。民族政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内容繁多,如何区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过时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关系"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评价一项政策时,可以看它是在增加还是减少共同性、是在强化还是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弘扬中华文化还是在弘扬别的文化。当然,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有助于深刻领会民族工作向主线聚焦的路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如何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四个关系"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提供了路径和方法。工作中我们既要增进共同性,也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着重在增进共同性上下功夫;既要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又要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着重在实现好整体利益上下功夫;既要保护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着重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上下功夫。既要加快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又要赋予精神引领力量,着重在赋予精神引领力量上下功夫。
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推动xx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xx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自治区。我们一定要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正确把握"四个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区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
一是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础上着力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xx世居民族有xx个,另有其他民族xx个,我们要进一步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加各民族的"要素重叠"和"要素关联",增进和扩大共同性。
二是在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的基础上引导全区各族群众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进一步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自觉地将本民族的自我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更要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
三是在xx各民族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要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引导xx各族群众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统一起来,在各民族群众中培育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既根深干壮又枝繁叶茂。
四是在加快xx改革发展步伐的基础上赋予精神引领力量。要从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高度去谋划经济工作和民生工作,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补齐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在新时代促进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要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文明迈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设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是无数先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基础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党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有本质的不同。我们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深入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踔力奋发,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和要求,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不断变为现实。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党领导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开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根本保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昂首阔步新征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下去,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抓住未来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扎实做好广东工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
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领悟"五个必由之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文化包容互鉴和创新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补齐民族地区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新民族地区发展理念。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善于从政治上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是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完善促进各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合理照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决纠正针对任何特定民族身份的歧视性行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