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理论党课参考材料合集10篇(西藏、红船)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30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7分钟

理论党课参考

目录

1.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1

2.锻造风华永茂的精神品格 7

3.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9

4.叩听百年党史的浩荡回声 20

5.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26

6.维护践行多边主义破解全球治理之困 42

7.习近平总书记情系西藏 51

8.用党的光辉历史照亮青年学子成长之路 62

9.在焦裕禄精神激励下聚力前行 75

10.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与胜利保障 81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中途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后来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继续开会,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阐述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并指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重温红船精神。红船精神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主要在于其始终闪烁着"前进中首创、遇挫中奋斗、过程中奉献"的革命主义光芒,不断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勇立潮头、劈波前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岳震荡。我们党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担负起对历史、对时代的责任,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做出创新性谋划,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刻舟求剑,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前无古人的共产主义事业,没有摹本,唯有在前进中不断首创,方能勇立潮头、劈波前行。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史。我们党正是靠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遇山开路,劈波斩浪,走出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成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有敢于突破前人的勇气和智慧,自觉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创新的思想观念谋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唯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可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

1921年,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扬帆起航,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引领中国崛起振兴。从此,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在惊涛骇浪不断的革命大潮中,红船在升腾,共产党人的信念也在升腾。当初,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艰险,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正是在这种信念和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政治任务,迎来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想远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没有坦途,唯有在遇挫中不断奋斗,方能逆境崛起、永葆青春。奋斗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史。百年来,从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到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从愚公移山的红旗渠精神到科学爱国的两弹一星精神,我们党正是靠着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磨难中洗礼,在风雨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泪水和血水写就了一部愈挫愈勇、逆境崛起的辉煌创业史,让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绽放绚烂光芒。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弘扬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面对未来,无论面对坦途险途,我们都要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浪潮勇担使命,做时代的弄潮儿;无论面对顺境逆境,我们都要积极扎根中国大地不忘初心,做兴邦的实干家,奏响民族复兴的奋斗交响乐。

赢得民心、行稳致远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载着红船的意愿,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世界上最讲奉献精神、最有奉献精神的先进政党。百年来,面对无数次"小我"与"大我"的不二抉择,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亲民爱民的焦裕禄精神、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从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救灾精神到以人为本、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再到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我们党正是靠着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舍生取义,以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赢得民心、获得支持。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正是在这种奉献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有的奉献热血和生命,有的奉献青春和才智,有的奉献辛劳和汗水,把奉献鲜明地写在党旗上,最终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支持和热情拥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和最高从政道德,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尺。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奉献意识,切实贯彻落实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小我"求"大同",从而凝聚起更大的思想共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助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赓续红船精神,汲取力量、奋楫前行

1917年11月7日,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射了第一枚炮弹,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由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因此被视为十月革命的象征。虽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还在,但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瓦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我说过,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那艘停靠在嘉兴南湖湖心岛边上的画舫,虽没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那般坚固,但是在这艘小船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却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令人瞩目的历史成绩。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红船精神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时指出,"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短短的16个字,道出了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永恒价值,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

红船精神是我们党创立时期坚持和实践自身先进性的一个历史明证。正如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红船精神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赓续红船精神,汲取力量、奋楫前行,坚持在前进中首创、在遇挫中奋斗、在过程中奉献的革命精神,不断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前景,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建党百年之际,瞻仰南湖红船,弘扬红船精神,奋进全新征程,可谓正当其时。我们坚信,从浙江嘉兴南湖起航的小小红船一定能够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锻造风华永茂的精神品格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唯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锻造坚毅非凡的精神品格,才能使我们党风华永茂,更好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实现伟大梦想需要砥砺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要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的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不息的精神,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增强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以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的行动建功新时代。

推进伟大事业需要弘扬牺牲奉献的大无畏精神。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从来不是随便叫出来、喊出来的,而是在勇于牺牲奉献中干出来的。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然要求广大党员铭记历史、牢记传统,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应当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关键时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应当带着责任履职,带着感情尽责,遇事不回避推诿,见难不明哲保身,在岗不尸位素餐,为党和人民利益受得了委屈、做得出牺牲,自觉将个人价值体现在奉献群众之中,把个人利益融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之中。

完成伟大理想需要永葆开拓进取的自我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广大党员必须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应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筑牢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应当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目标要求对照,自觉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开拓进取、善作善成,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自我革命。

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如何繁荣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系统阐述,揭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5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产生了许多新气象,但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有些问题具有长期性和顽固性,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只有真正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揭示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使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发展与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发展,才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任何怀疑、动摇、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倾向和行为,必然会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危害和损失。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确立了思想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这样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正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蹂躏、帝国主义文化的全面渗透和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世纪之问。中国人民、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在各种思想的碰撞、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做出这样的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上看,主要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最主要的历史任务是反封建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具有反封建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双重特性,马克思主义契合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实践需要。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人民科学认识历史和现实成为可能,使揭示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局限性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透彻性和彻底性在纷繁复杂的理论丛林和思想谜团中脱颖而出。第三,马克思主义公开为一切劳动阶级、特别是无产阶级利益辩护,为中国先进分子、先进政党明确自己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了共同的思想内核,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由一种少数人关注的社会思潮,变成了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和深厚社会基础的科学理论,这一历史进程带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具有统一性。在历史实践中,这种统一性往往同知识分子问题密切相关。知识分子是研究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往往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呈现方式和社会影响。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特别重视知识分子的发展与进步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运用,不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赋予了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哲学社会科学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汲取丰富营养、获得前进动力。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解决实践中的新课题,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回答和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科学总结,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化研究和创新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命力就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任何脱离、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倾向,任何轻视、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倾向,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创新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任何保守、封闭、僵化的观念和倾向都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又是哲学社会科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上的发展与进步都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出发,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尽管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差异很大,但是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任何"非意识形态化"的观点和倾向,都会损害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都会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是有原则、有方向的,这个原则和方向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着力解决五大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思想文化方面,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活跃的情况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第二,在经济发展方面,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阶段,国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第三,在社会治理方面,面对矛盾、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第四,在对外交流方面,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如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第五,在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面对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内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如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要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真正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使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这个文化实际,还包括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等等。第二,注重把握规律性。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能和发展特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必须在如何把握规律性上下功夫。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要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展创造性理论研究工作。第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种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对这三大方面资源的运用不能用简单移植、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办法,要将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批判精神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本色,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和改变这个政治本色。也应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思想理论的交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批判精神和斗争精神,同错误思潮进行斗争。

?"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哲学社会科学的批判精神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批判精神。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要分析批判一切"食洋不化"倾向和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第二,哲学社会科学要分析批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教条主义倾向和现象。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教条主义都曾给事业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和损失。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深刻指出,"社会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1-742页)?第三,哲学社会科学要分析批判一切盲目复古主义倾向和现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食古不化"的现象,鼓吹"今不如昔",主张恢复封建主义文化传统。这一复古主义逆流往往打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招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不到位,"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里的"三化""三失"现象,是长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不到位的突出表现,危害极大。二是存在"全盘西化"的倾向和现象,"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在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在批判、反对和抵制这些错误思潮问题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行动跟不上的现象。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不到位就会导致"全盘西化"的产生,"全盘西化"思潮的泛滥又往往给落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来困难和挑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