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理论党课参考材料合集10篇(西藏、红船)(第2/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30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7分钟

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些人常常借学术研究传播错误社会思潮,散布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如果我们不能透彻把握这些错误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就很难开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最根本的还是要求我们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看家本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微镜、透视镜和望远镜作用。10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史充分表明,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事关一个社会、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比其他社会科学能够更透彻地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运用这样的社会科学就能够解决社会运动中的盲目性问题,从而将"拉车"与"看路"有机统一起来。同时还应看到,面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复杂而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不敢斗争、不善斗争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明哲保身,不愿直面矛盾,不敢挺身亮剑,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批判过的"骑墙派"和"看风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不能躲躲闪闪、含糊其辞,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站稳立场,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善于开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把握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和起作用的规律,科学把握一切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方法论特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有效的批判和斗争,不断缩小错误思潮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传播面和影响力,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政育人、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和理论创新功能。

叩听百年党史的浩荡回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学习党史,研究的是过去,瞄准的是未来,不仅是深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认知,更重要的是放眼百年风云,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始终保持"赶考"清醒,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破解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党史也是如此,是党组织、党员和人民共同书写的。煌煌百年党史,我们在从中汲取丰富滋养的同时,更要总结一些"百世不磨"的规律认识,借鉴当下、开创未来。

?一切为了人民的崇高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百年以降,我们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早已成为人间流布的革命火种。1954年9月,毛泽东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响亮宣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前进方向,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道路才是人间正道。

?人民万岁来自历史的呼唤。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深情高呼,"人民万岁!"2019年10月1日,70年后的天安门广场上空,绽放着"人民万岁"的绚烂礼花。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忠诚的人民服务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回荡在历史上空的时代强音。28年的艰苦斗争折射出历史的大趋势,谁是人民的引路人,国民党说了不算,军阀的枪炮说了不算,人民说了算。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农民问题始终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学习党史,只要知道农民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土地问题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就明白了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历史源头。对农民和土地问题的重视,是我们党百年来苦苦探索、还在与时俱进创新的历史任务。不是打倒了地主富农,老百姓自然就富起来了。历史长卷再往前翻,多数朝代更替,肇因在于没有处理好土地问题、没有保护好升斗小民的利益。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教训。未翻开的历史剧本中,仍有未完待续的篇章。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是党的初心所系、根本所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武装斗争汇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党的七大明确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人民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人民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对人民的感情有多深,人民对我们的感情就有多深。"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我们党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党的建设,鲜明贯穿百年奋斗史

?一部党的历史,就是党的建设史,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成长记录。不仅要学习党史,还要把党的建设历史、组织工作历史融会贯通学习,更要研究每个历史时期组织工作服务推动大局的历史篇章。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永远不变的灵魂。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三湾改编,开始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遵义会议实现了历史转折,拨正了中国革命前进的航向。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党员干部要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加强干部培养培训是事业长青的根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抗日军政大学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军事、政治干部。新时代,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斗争精神是我们党事业的制胜密码。我们党生于忧患,成长壮大于血与火的斗争之中。《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与国民党既合作又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广大党员明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我们党又与国民党内的投降派、反共派等不断斗争,抵制一波波反共浪潮。党的奋斗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早期更面临与党内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路线的反复斗争,我们党就是在与各种错误的主义、路线的斗争中,掌握真理、笃定方向的。我们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党的队伍,是复兴巨轮的核心动力

?千秋伟业,百年辉煌只是序章。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更要大力集结党的队伍,锻造战斗团队,以劈波斩浪的勇气、迎难而上的锐气、向难而行的胆气,在推动强国大业再筑宏基中贡献力量。

?建强领导班子,长远规划、系统培养、梯次使用。承担民族复兴重任,各级领导班子至关重要。要用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长远规划领导班子建设,确保领导力量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整个培养体系有效接续。要分阶段压茬培养,注意各个层次的墩苗历练,尤其是多地多岗锻炼,让经历、阅历、能力相匹配,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数质并举的后备队伍。要加强梯队之间的衔接配合、前后相继,注重班子成员之间的融合互补,形成乘数效应,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发挥整体战斗力。

?锻造干部队伍,密切干群关系,提升斗争本领。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心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离根。建立干部到群众中去、从基层成长的制度体系,让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接地气、沾土气,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基层和群众是干部淬炼的熔炉、成长的摇篮。只有眼皮贴着地皮,才能看见草根。加强干部的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教育,有计划地在艰苦环境、复杂条件下锤炼过硬队伍。加强干部的应急能力培训,增强风险态势感知能力。一个成熟的干部,要有"桅杆"意识,能在起步阶段就敏锐而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建立干部成长的群众评价机制,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

?贮备人才资源,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政策协同。现代科技正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裂变发展,我们要在世界范围、从时代前沿来审视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人才培养离不开顶层设计,要突出管总牵头,防止政策打架、互相掣肘。人才储备应突出分线定向,实现各方面人才的总量平衡、结构均衡,防止畸轻畸重、储用脱节。人才流动有别于人才流失,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要尊重人才工作规律,支持合理有序流动,不要人为设限,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形成人才资源的呆账坏账。

?壮大党员队伍,突出政治标准。党员是党的细胞,也是党的种子。发展党员,第一条标准就是政治标准,突出思想入党,全面推行基层党委政治审查和县级执纪执法部门政审联审制度,不断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健全党员示范机制,以入党为荣、为党工作为荣,理直气壮地亮出身份、示范引领并接受监督。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防止党的队伍构成单一,弱化了代表性和先进性。突出党员的培养使用,党员是群众中的优秀分子,要让优秀者优先,有序选拔到各级重要岗位接受锻炼、发挥作用。

?眺望下个百年奋进路,我们要不忘初心使命、不负韶华责任,以满腔忠诚和满怀激情续写好党的历史,用永远在路上的定力和执着,坚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为安全提供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又一理论创新,对于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与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高瞻远瞩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他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独特的发展脉络,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进国家安全实践指明了方向。

?国家安全涉及众多领域,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就如何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公共安全,必须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公共安全,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要提高公共安全体系精细化水平,从预判预警到应急处置,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空间,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入考虑和谋划。要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彻底堵塞"安全漏洞",坚决打破"安全孤岛"。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如何认识公共安全、如何维护公共安全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必须遵循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为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对全面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划定安全红线,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强烈、非常坚定。生命重于泰山,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更不能将其视作无关痛痒的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是指导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大方向、大逻辑,也是全力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就安全生产责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细化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抓紧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党政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动手抓。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2018年4月,《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印发施行,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构筑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责任体系。

?坚持以防为主,不断提升防范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了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要更加注重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展示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饱含了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科学谋划了构建现代化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战略布局,深刻揭示了风险管理、综合减灾的工作理念,展现了协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的全球视野,开辟了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更好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理念、目标、原则、任务和方法,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方向和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系列重要论述,始终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价值取向,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担当,这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中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

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和风险挑战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持续好转,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全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8年"双下降";二是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2020年全国发生重特大事故16起,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三是安全生产相对指标大幅度下降,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从最高时的1.33降至2019年的0.03。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5年平均自然灾害损失较之前大幅度减轻,2020年我国多地遭受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但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43%、56%和11%,全国因自然灾害死亡失踪591人,为历史最低。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仍面临着诸多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事故给人民群众安全感造成严重冲击;自然灾害仍处于易发多发期,每年全国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依然很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亟待解决,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重而道远。

?部分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突出。化工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中小化工企业遍布城乡,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自动控制水平低、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差,部分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不到位,动火、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混乱,企业违法违规贮存、处置危险废物问题突出。矿山方面,我国煤炭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全国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地下矿山风险大、本质安全水平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地质勘查、监测预警等技术手段不足,重大灾害防治难度加大,风险防控能力较低,违法违规生产建设、多头承包转包、使用淘汰落后工艺、整顿治理措施不落实等问题突出。交通运输方面,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为世界第一,全国路况复杂,长大下坡、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风险点多量大,一些车辆、道路、桥梁以及安全防护设施技术标准偏低,一些道路运输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建筑施工方面,安全基础仍然薄弱,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风险较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事故;建筑施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总体偏低,部分企业和项目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存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

?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灾害风险大。水库大坝风险高。目前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大坝近10万座,超高程的高坝大库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等地震活动强烈地区,如在岷江、金沙江、澜沧江上建有多座大型梯级水库大坝,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城市头顶"一盆水",近六分之一的县城头顶"一盆水",存在次生灾害隐患。高铁线路风险高。我国高铁线路总里程约3.5万公里,高速列车已达到时速350公里,一些高铁沿线横跨地震活动断层,一些处于地震多发区,一些处于地质灾害高发区。高层建筑风险高。我国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近万栋,地震高发地区高层建筑也不少,消防设施、用火用电、人员疏散等风险突出,发生紧急情况救援难度大。油气管道风险高。我国油气管道总长约16.6万公里,化工厂、核电站越建越多,有的工程建设比较早,抗震设防水平低;有的工程横跨地震断层,地震风险很高。

?城镇化快速发展积累潜在安全风险,农村防灾抗灾能力薄弱。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均快速增长,城镇化率从1979年的17.9%提升到2019年60.6%,城镇化带动产业集聚,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城市治理中各种显性和隐性风险不断累积并交织叠加。城市建设、轨道交通、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等安全风险突出,一些城市电梯、供水供热管网、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仍然依靠传统手段排查巡检,多数特大城市位于沿海沿江地区,受暴雨、洪水、台风等灾害威胁风险较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在城市的"放大效应""链发效应"加剧了城市治理中风险防控的难度。农村村镇整体抗灾设防水平不高,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且村镇留守老人、儿童多,缺少青壮劳动力组织避险转移和抢险救灾,受灾时人员伤亡较为严重,小灾害大损失现象屡屡发生。大多数刚刚脱贫的县乡村都是洪涝干旱灾害频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因灾致贫返贫风险高。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导致灾害风险加大。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灾害发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我国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森林火灾、水旱灾害和重特大地震风险持续上升,局地多灾群发并发和灾害链发情况突出,重特大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趋复杂。21世纪以来,我国因地质灾害、洪涝、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年均登陆我国大陆的12级以上台风4.1个,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了46%。全球变暖加快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造成高原区域湖泊面积明显加大,季节性洪涝、盐湖漫浸、地质灾害引发堰塞湖的风险增加,对当地及下游区域的安全造成威胁。有观测数据表明,近5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逐渐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巨灾孕育过程尽管缓慢,但长期累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将产生很大不利影响。

?此外,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薄弱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仍不健全,一些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问题仍未得以解决,社会共治群防群治的合力还没有形成等,都不同程度地对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应急管理整体水平与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更加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继承好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好党的优良作风,运用好党的理论武器,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各部门和地方各层级,确保落地见效。充分发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技能宣传,推动构建社会广泛参与、各方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把基层党组织建成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前哨和坚强堡垒。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的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将相关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考核内容,强化督导巡查、追踪问效和执纪问责。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